温哥华Lipont Place力邦艺术港:活动场地租赁,拍摄场地租赁!

年轻人反差:互联网上重锤出击,现实生活唯唯诺诺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少问自己为什么,多问别人凭什么”“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双标”语录成为年轻人的个性标签,“00后整顿职场”帖子层出不穷;而另一边,与这形成反差的是大学生“清澈又愚蠢”的自嘲。网上“重拳出击”,现实十分“脆皮”,现在的年轻人为何如此矛盾?哪一面才是真实的他们?

本期腾讯新闻《文话教育》特别策划《再塑生命力》,邀请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一起探讨“脆弱又个性”的大学生

01


脆弱又个性是年轻人的突出特点,百般呵护下只能养成难以自理的孩子

谈及年轻人“脆弱又个性”的特点,陈志文认为这十分正常,并且“个性”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比如年轻人强调规则和权利,这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他想提醒:

“当你拿手电筒照别人时,一定要照自己,你给别人讲应该规矩的时候,你是否做到?”

陈志文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亲人的过度保护下成长,缺乏面对挫折和批评的经验,家长、学校和社会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无菌式”环境,却忽视了真实社会的复杂性。例如,有孩子因为从未独立出行而不会买地铁票;一些学生无法接受批评,听不进否定意见等等。这个现象的根源在于家长和社会过度强调保护,却忽略了孩子成长中面对困难和责任的重要性。他提到,父母和社会给孩子营造了一个不健康的、无菌的“理想国”,但实际社会不是“理想国”,社会是复杂的,对孩子们的过度保护表面上是关爱,实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02


年轻人网络上“整顿”四方、宣扬“躺平”,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反抗”

年轻人“个性”和“脆弱”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适应策略。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大声喊出“我不干了”“拒绝内耗”,用“整顿职场”“躺平主义”这样的流行语来宣泄自己的态度,似乎每个人都活得无比潇洒、无所畏惧。他们通过这种行为来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使得他们在同龄人中显得更特别、更有态度以及更有存在感。但是,这种“存在感”是脆弱的,它依赖于社会的关注与反馈,一旦没有得到赞、评论或转发等回应,脆弱和不安便会重新浮现。

社会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曾提出“逃避自由”的概念,认为当个体面对社会的复杂性和压力时,容易通过某种行为来逃避责任或掩盖无力感。年轻人通过网络中的强势的表达、“整顿”四方,是为了给自己浇筑强硬的保护壳,这种强势的形象能够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导权和掌控感,并通过外界的支持重新确认自己的价值。另一部分年轻人则是用“躺平”“佛系”的外壳来包装自己的弱小和无力[1],如有人声称“躺平”是人间清醒,却在深夜反复刷新招聘软件;有人标榜自己“佛系”,却在社交媒体上偷偷关注同龄人的动态。这种矛盾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降低期待值来减轻挫败感,但同时也可能陷入自我弱化的循环,进一步加深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