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Lipont Place力邦藝術港:活動場地租賃,拍攝場地租賃!

校園欺凌親歷者:身體脫險了,心理仍在發炎(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日,在話題“你們有被校園霸凌的經歷嗎?”下,一些網友主動揭開兒時記憶裡的傷疤,上千條的跟帖和回復中,被孤立、被排擠、被打罵的經歷令人觸目驚心,但這也只是校園欺凌的冰山一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公布的144個國家的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學生中,平均每3個學生就有1個遭遇過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發生得“毫無緣由”

“我從初二開始被欺凌,大概十三四歲左右。有一次放學的時候在校外剛走幾步,就被一件校服蓋住,也不說是什麼原因,好幾個人輪流打我的頭,他們都是學校裡的‘小霸王’。”30歲的吳慧回憶道,這是她至今也忘不掉的場景。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副研究員、二級心理咨詢師王葵認為,未成年人可能會通過欺凌行為來提高或確認自己的“社會地位”,也有一部分欺凌者是由於怕被排擠和欺凌,所以選擇“跟風”。

“後來我的好朋友也開始冷暴力我,還把我送她的畫撕碎扔進了奶茶裡,然後把奶茶灑到我的抽屜裡。”吳慧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的好朋友也要這麼做。

“我覺得沒有任何源頭,可能因為我是新來的,始作俑者覺得好玩,喜歡征服別人和欺負別人的感覺。”程葦曾在四年級時經歷了校園欺凌,每晚自習結束,回到寢室後同寢室的女同學都要求她脫去衣服,還有一次寢室突然闖進一個男生目睹了這一切,程葦刻骨銘心地體會到了被羞辱的感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孫錦露通過長期調研總結出,未成年欺凌者的心理需求可以劃分為五個類型:故意玩樂型、引起注意型、宣泄壓力型、同伴歸屬型,以及財物獲取型,他們通常會在欺凌的過程中,產生對他人的剝奪感和控制感。

長大的被欺凌者:“身體脫離了危險,心理上仍在發炎”

王葵介紹,校園欺凌對被欺凌者的影響,不會隨著欺凌終止而結束,大概率是終生的。


自從經歷了校園欺凌之後,吳慧對任何人和事都非常敏感,怕自己說錯話,有些事即使與她無關,也會先陷入內耗和自責,做事情畏手畏腳,極度缺乏安全感。大學時期,她意識到自己已經患上了抑郁症。在不斷地自我調節之後,吳慧逐漸疏解了抑郁情緒,運動和興趣讓她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為豐富。不過,直至現在,每每看到校園欺凌的新聞事件,她依然會十分氣憤,甚至想哭。

校園欺凌對於受害者的心理來講,就像打碎的玻璃,一旦發生,就很難復原。在孫錦露之前接觸到的案例中,被欺凌的未成年人普遍留下了心理創傷,自我評價體系受到了傷害,嚴重影響到個人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另外還有一些後果嚴重的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程葦在大家眼中曾經一直是一個外向開朗的女孩,“從那以後,我就很內向。只是我在家人面前都裝作無事發生的樣子,我跟朋友、老師說話的時候其實會不自覺地發抖,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緊張。”讀大學時,程葦曾有過自殺的念頭,但她及時打消了這個念頭,“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

孫錦露介紹,校園欺凌事件可能會給受害者帶來一些應激反應,而這些反應也會被他們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在建立和維持人際關系方面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社交回避或是與同齡人的關系緊張等。她建議受害者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團隊進行治療,通過行為訓練去改善心理狀態。

“再讓我選一次,也不會告訴父母和老師”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