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 六四屠城谁之过,抗议学生"过激"招惹?

资料照片: 1989年4月22日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静坐
1989年的六四镇压使中共保守派与顽固派得势,力主改革的领导人赵紫阳遭罢黜,文革后开创的较为宽松的言论和政治环境毁于一旦。有关六四开枪的历史责任以及学运领袖们在那次学潮后期的表现,特别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对错和经验教训等问题仍备受关注,众说纷纭。
八九学运和武力镇压
1989年4月,被视为务实亲民的中共改革派领导人胡耀邦去世后,自发悼念和请愿的北京高校学生占领天安门广场。1989年5月中下旬,尤其在时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之后,中国首都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时任总理李鹏出面宣布戒严,而社会上出现几乎一面倒的同情抗议学生的政治氛围,众多文化名人和知识分子,包括接受中共统战的部分民主党派人士,甚至政府机关干部、中共宣传喉舌的工作人员和高校教师等体制内人士,纷纷表态支持学生。此时,起初以学生为主体的抗议活动已演变为规模空前的群众民主运动。在现场直播的西方媒体将其称为“人民革命(the people's revolution)”。中国军队多名退役上将还致函戒严部队指挥部和中共中央军委,强调“人民解放军的枪口不能对着人民群众”。
5月23日,北京再次爆发百万人大游行,齐呼“李鹏下台”。6月3日,李鹏代表中共召集军方负责人和北京市地方主要官员开会,将事件定性为“反革命暴乱”,坚决表示必须果断采取强硬措施。当晚,大批坦克和荷枪实弹的军队在北京残酷血腥镇压了和平抗议的学生和平民,北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六四屠杀。

资料 - 1989 年 6 月 5 日,在军事镇压结束了天安门广场为期七周的民主示威活动一天后,中国军队和坦克聚集在北京。
批判学运过激和不知进退的观点
八九民运被镇压已经过去35年,对于占领天安门广场的学生们是否该对六四镇压承担责任的问题,民间和学界长期存在争论,不时有人指责学生的过激行为和不知进退激怒了中共,给了当局开枪杀人借口,结果上千民众和学生伤亡,断送了本有可能成功的体制改革和政治转型。这种指责抗议学生的声音近年有所增多。
学生是否应该为八九民运军队开枪和中国改革转型机会的断送承担历史责任?
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学生要求更多民主自由权利和反腐败的政治热情,以绝食抗议方式唤起民意同情支持的初衷是好的,但中共大军进城欲开杀戒前夕未能审时度势,作出策略性的妥协让步,反而拒不撤离广场,导致局面失控,惨遭武力镇压,从而断送了中国改革转型的难得历史机遇。
北京独立学者周舵是1989年6月2日至4日凌晨在天安门广场见证学潮最后时刻的“广场四君子”之一。他近日在海外政论网刊《议报》撰文回忆道:“六四事件是因1989年4.15胡耀邦逝世引发的。中共党内的极左反改革势力抓住1986年底的那次学潮做借口,趁势把胡耀邦搞下台……一方面,我在政治立场上和感情上绝对是站在学生一边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从一开始就有挥之不去的不详预感,担心这次学潮又会好心办坏事,事与愿违,把赵紫阳的改革派政府搞垮。”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