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六四"在中國是個禁忌,但總有人會記得 | 溫哥華財稅中心


[六四事件] "六四"在中國是個禁忌,但總有人會記得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舊文重溫 “六四”在中國是個禁忌,但總有人會記得https://t.co/FPAgZufB0v—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chinese) June 4, 2024

北京——在中國天安門大屠殺不會在任何教科書中出現,不會在任何電視頻道播放,也不會有任何紀念碑。但30年過去了,那個事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潛意識裡依然栩栩如生。這是為什麼呢?

1994年該事件的五周年紀念日剛剛過去不久,我以記者的身份來到中國。此後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裡。在這裡,人們用兩個簡單的數字指代這一事件:“六四”,也就是1989年6月4日鎮壓發生的日子。前一天深夜和當天凌晨,政府的士兵開著坦克和裝甲運兵車,荷槍實彈地進入了北京市中心。他們的目標是天安門廣場,和平的抗議者已占據廣場近兩個月了,表達出許多人對更加開放社會的希望。


從那以後,政府一直在想盡辦法讓“六四”這個日子不復存在。每年,在這一天到來之前的一兩個月裡,政府會圍捕異見人士,騷擾遇難者家屬,讓記者保持沉默,並派兵鎮守街頭。如果不得不解釋其1989年立場的話,政府會爭辯說,那些學生是激進分子,必須清除出場,所有暴力都是由他們或他們的保護者挑起的,他們襲擊了士兵,燒毀了坦克,制造了混亂。

當然,這是一個典型的指責受害者的論點——幾乎不可信,而且有點令人厭惡。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已成為固定的說法。正如記者林慕蓮(Louisa Lim)在2014年發表的《失憶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大多數中國人並不知道這場大屠殺,在知道的人中,有些人認為那是令人遺憾、令人尷尬的異常情況——或許與一些美國人對1968年發生在南越美萊村的屠殺(the My Lai massacre)看法可能類似。

然而,人們對30年前北京那個晚上的記憶並沒有消失。許多人感到憤慨:使用武裝士兵是沒有道理的,幾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也不會洗去那個魯莽決定留下的污點,除非有某種形式的道歉或清算。

這種觀點並不局限於少數異見人士或外國學者,想讓中國難堪的人,或是那些不能讓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人。那些認為靠武力來維持政權的政府不合法的中國民眾,也在保持著天安門事件的記憶。


許多人在通過一種新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觀點:非官方的歷史。並非專業歷史學家的人已經承擔起責任,來保存這個國家的許多殺戮、饑荒、反抗和政府鎮壓的記憶——“六四”只是其中之一。這些人中有作家、電影制作人、詩人、藝術家、歌詞作者,以及公共知識分子。其中有些人在社會的邊緣創作,他們的作品出來後馬上就被禁止,通常只能在國外展出或出版。還有些人沒有完全離開主流,仍試圖在中國傳播他們的想法,通常是通過社交媒體。

近年來,我寫過一些這樣的人,比如藝術家胡傑或學者艾曉明,他們制作了關於中國政治迫害的開拓性紀錄片。其他一些人在社交媒體上寫關於政府征用農民土地,或中國受迫害的人權律師困難處境的文章,比如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於華和調查記者江雪。他們經常被刪帖,被銷號,但他們往往能設法建立新賬號,繼續傳播他們的想法。


法國歷史學家魏簡(Sebastian Veg)在他的新書《民間:中國草根知識分子的興起》(Minjian: The Rise of China’s Grassroots Intellectuals)中描述了這些21世紀的非專業活動人士。魏簡展示了天安門事件如何導致了一個歷史性的裂痕。在中國的各朝各代以及共產黨執政的頭40年,知識分子對自己的定義總是相對於國家的,雖然他們有時勇敢地反對國家,但總是以某種方式依存於國家。

民間歷史學家沒有那麼精英主義。他們自己掙錢養活自己,或受益於獨立的智庫或資助者,他們寫地方上的故事或特定主題的文章:農民工、毛澤東時代的受害者、宗教迫害的對象、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用已故作家王小波的話,他們寫的是“沉默的大多數”。

這些有想法的人得益於技術的幫助。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說過一句有名的俏皮話:試圖控制互聯網就像試圖“把果凍釘在牆上”,但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互聯網。然而,技術在記憶的持久性上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胡傑和艾曉明用數碼電影攝像機拍攝紀錄片,這種花銷他們負擔得起,數碼文件還可以上傳到網上。這些片子在中國也許被屏蔽了,但據信有數千萬中國人使用VPN軟件繞過政府的網絡控制,看到他們拍的紀錄片。

更簡單的技術也非常有效。《記憶》是一本獨立的歷史雜志,它以地下出版物的現代形式,就中國近代史上一些最敏感的問題發表范圍廣泛的文章。每期的文章被整理成一個PDF文件,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朋友和支持者。這些人再通過電子郵件或微信之類的短信服務把文件轉發出去。每期雜志都在海外網站上存檔,中國國內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VPN訪問這些網站。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