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 花2万人民币实现高考移民 中国学籍黑市曝光
移民”需求下,不少灰色产业也应运而生。 如房产中介哄抬西藏等偏远县城的房价,再卖给想迁户的家长; 打着教育局关系旗号向家长征收咨询费,或通过非正常方式协助学生拿到录取线较低省市的学籍。

许多学校尤其是中职在面临招生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只能默许甚至投入到这条灰色产业链之中,进一步助长空挂学籍乱象蔓延。高考是内地莘莘学子的一道重要关卡。 (视觉中国)
201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在对当地两所民办中学突击检查后发现,当地持自治区外身份证号的690名学生中,有590人不在当地学校就读。
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许多家长先是将学生户口迁至内蒙古某旗县,然后到其他旗县办理空挂学籍,每逢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节点就回来应试,其余时间则在原籍地就读。
同年还有一名14岁学生将户籍从河北省秦皇岛市迁至贵州省贵阳市,并在贵阳一所高中注册学籍,但他没有在这所高中就读,而是前往衡水一中学习,直到高考前最后一学期才回到贵阳。
类似案例层出不穷,这种人在家中坐,证从天上来的模式,似乎成了部分家长剥削教育资源的潜规则。
灰色利益链
无论是空挂学籍或是高考移民,本质都是透过非正常手段掠夺额外的教育资源。 这种做法不仅挤压其他学生的教育机会,也将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让教育资源配置成为一场零和式的军备竞赛。
不过,要让一名没有实际在校就读的学生登记在学籍中,可不是仅靠学生或家长一巴掌就能打响的。 更何况,空挂学籍如何操作、收费多少几乎都是公开的,甚至如何装样子都能提前交代好,咨询机构还能信誓旦旦地宣称空挂学籍“毫无风险”。 这不禁让人质疑,在这条灰色利益链的背后,学校、咨询机构、监管部门三方之间,存在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利益关系?
央视的调查报道出街后,大批网民、媒体炮轰空挂学籍的行为,并抨击当地部门的监管不力。
不过,舆情刚开始发酵,互联网的讨论声浪就被清空,央视原来的报道,以及后续的转载和跟进报道也纷纷被撤下。 到了9月10日下午,在微博上就无法找到针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和留言。
要杜绝空挂学籍、高考移民乱象,少不了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和重拳打击,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不过,央视调查报道留下的疑问,包括共有多少学生使用空挂学籍? 监管部门是否牵涉其中? 被曝光的机构和学校将面临怎样的处置? 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得到解答,也需要媒体舆论的监督和跟进。 只是,当舆论和媒体都被噤声,这些疑问恐怕仍会挥之不去。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同时,在庞大的“
许多学校尤其是中职在面临招生压力和利益驱使下,只能默许甚至投入到这条灰色产业链之中,进一步助长空挂学籍乱象蔓延。高考是内地莘莘学子的一道重要关卡。 (视觉中国)
201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在对当地两所民办中学突击检查后发现,当地持自治区外身份证号的690名学生中,有590人不在当地学校就读。
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许多家长先是将学生户口迁至内蒙古某旗县,然后到其他旗县办理空挂学籍,每逢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节点就回来应试,其余时间则在原籍地就读。
同年还有一名14岁学生将户籍从河北省秦皇岛市迁至贵州省贵阳市,并在贵阳一所高中注册学籍,但他没有在这所高中就读,而是前往衡水一中学习,直到高考前最后一学期才回到贵阳。
类似案例层出不穷,这种人在家中坐,证从天上来的模式,似乎成了部分家长剥削教育资源的潜规则。
灰色利益链
无论是空挂学籍或是高考移民,本质都是透过非正常手段掠夺额外的教育资源。 这种做法不仅挤压其他学生的教育机会,也将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让教育资源配置成为一场零和式的军备竞赛。
不过,要让一名没有实际在校就读的学生登记在学籍中,可不是仅靠学生或家长一巴掌就能打响的。 更何况,空挂学籍如何操作、收费多少几乎都是公开的,甚至如何装样子都能提前交代好,咨询机构还能信誓旦旦地宣称空挂学籍“毫无风险”。 这不禁让人质疑,在这条灰色利益链的背后,学校、咨询机构、监管部门三方之间,存在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利益关系?
央视的调查报道出街后,大批网民、媒体炮轰空挂学籍的行为,并抨击当地部门的监管不力。
不过,舆情刚开始发酵,互联网的讨论声浪就被清空,央视原来的报道,以及后续的转载和跟进报道也纷纷被撤下。 到了9月10日下午,在微博上就无法找到针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和留言。
要杜绝空挂学籍、高考移民乱象,少不了行政部门加强监管和重拳打击,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不过,央视调查报道留下的疑问,包括共有多少学生使用空挂学籍? 监管部门是否牵涉其中? 被曝光的机构和学校将面临怎样的处置? 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得到解答,也需要媒体舆论的监督和跟进。 只是,当舆论和媒体都被噤声,这些疑问恐怕仍会挥之不去。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