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43年來罕見 華爾街警告 2020危機恐重演 | 溫哥華財稅中心


43年來罕見 華爾街警告 2020危機恐重演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標普500指數周二一度上漲4.1%,但終場翻車下跌1.6%,但令市場擔憂的是,美債也同步暴跌,這是自1982年以來,首次在股市兩天下跌至少1.5%的同時,3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漲35個基點,專家表示,反常上漲背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沖基金正在大規模清倉基差交易,恐導致市場再現2020年3月系統性危機。

外媒報道,周一,美國國債大幅拋售,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跳漲19個基點至4.18%,創下自2022年9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30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21個基點,為2020年3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債拋售在周二繼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再攀升至4.29%,單日上漲13個基點,自4月4日低點以來已累計上漲42個基點。

Bespoke Investment Group分析師皮爾克斯(George Pearkes)在報告中指出,在過去兩天裡,3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上漲了驚人的35個基點。 雖然這不是史上最大漲幅,但在所有兩天期變動中排名前0.4%,極為罕見。


更不尋常的是,在股市下跌的同時,長期債券殖利率卻出現如此大幅上升。 事實上,這是自1982年以來,首次在股市兩天下跌至少1.5%的同時,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如此之多。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認為,雖然導致美債拋售的因素可能有多種,例如3年期國債拍賣疲軟和國債交易利率的平倉,但“基差交易”的大規模平倉,似乎是美國政府債券市場裂縫背後的1個重要因素。



所謂基差交易是指,避險基金買入美國公債,賣出美國公債期貨,然後賺取其中價差獲利,國債期貨合約通常以溢價交易,因此,資產管理公司通常是國債期貨的淨多頭。


這種溢價為對沖基金創造了從另一方獲利的機會,對沖基金基差交易的典型杠杆水平難以確定,但根據《金融時報》報道,50倍杠杆是正常的,高達100倍也時有發生。 換句話說,光是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3億元)的資本,就可能支持高達10億美元(約新台幣330億元)的國債購買。

這類交易的整體規模到底有多大? 雖然很難精確衡量,但目前最可靠的指標是,對沖基金在美國國債期貨市場的淨空頭頭寸,已經超過了8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6.4兆),與之對應的,是資產管理公司持有對應的多頭頭寸。


問題在於,當國債市場出現異常波動時,國債期貨和回購市場都會要求更多的抵押品,如果對沖基金無法提供足夠抵押品,貸款人可能會扣押抵押品(國債債券)並將其在市場上出售,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

報道指出,2020年3月,這潛藏的脆弱點曾突然爆發,演變成1場系統性風險。 當時,外國央行和面臨投資人贖回潮的債券基金陷入搶現鈔模式,被迫拋售最容易出手的美國國債,結果打擊了持有巨額杠杆基差交易倉位的對沖基金,整個國債市場一度接近失控,後來是聯准會采取了海量幹預才阻止事態惡化,當月資產負債表暴增了1.6萬億美元(約新台幣52.8兆)。

自那以後,許多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一直擔心國債基差交易,尤其因為當年聯准會的出手,相當於對這種交易策略的“事實性救助”。 而如今基差交易的規模已遠超過2020年3月,令人更加擔憂。

目前來看,基差交易的清算尚未對國債市場造成重大幹擾,但在避險日裡國債利率卻逆勢上漲已經開始引發市場擔憂,而彭博的國債市場流動性指數最近也有些反常波動,這是一個值得繼續關注的風險點。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