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 "非洲民間興起人民幣支付網絡,減少美元依賴"
非洲商業中心的金融轉型正在悄然展開。”
5月4日,香港(专题)《南華早報》刊發題為《為什麼非洲貿易商把目光從美元轉向人民幣(专题)》的文章指出,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非洲貿易商越來越多地避開美元,轉而使用人民幣,構建起“非正式的人民幣支付網絡”,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做生意。
在位於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東北部的商業中心伊斯特利,貿易商們建立了民間中國進口商品付款結算模式:貿易商以當地貨幣付款,物流公司作為關鍵代理商,提供兌換服務,負責向中國賣家支付人民幣。
這些物流公司還促進了廣州、義烏等中國采購中心的貨物流動,許多非洲貿易商在這些地方采購產品進行銷售。中國賣家直接從物流公司收到付款,然後將貨物運送到內羅畢。
“我只需從賣家那裡確定我想購買的商品,然後通過位於內羅畢的代理商付款,”伊斯特利的貿易商安妮·科蒙托說。

位於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東北部的商業中心伊斯特利 當地媒體
《南華早報》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及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了內羅畢“民間人民幣支付模式”的出現。這一趨勢標志著全球貿易出現了更廣泛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國家在中國的支持下尋求使用本幣。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推動擴大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作用。盡管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相對於美元而言仍然較小,短期內不太可能對美元霸權構成實質性挑戰,但國際社會日益擔心美元武器化的風險,且越來越有興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報道提及,日前,肯尼亞財政部長約翰·姆巴迪表示,該國已經與中國貸款機構討論了使用人民幣而非美元計價的中國新資金的可能性。
在尼日利亞,這種民間交易也很常見,尤其是在拉各斯的阿拉巴等主要商業中心。
繼南非之後,尼日利亞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也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一大工程承包市場、第三大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目的地國。數據顯示,2024年,尼日利亞進口中國商品總額達到1374億元人民幣,同年尼日利亞對中國的出口額達到217億元人民幣。
據外交部網站介紹,201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尼日利亞央行在北京簽署了中尼(日利亞)雙邊本幣互換協議。2021年6月,續簽三年。
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消息,2024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尼日利亞中央銀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150億元人民幣/32800億尼日利亞奈拉,協議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中尼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將有助於加強兩國金融合作,擴大中尼間本幣使用,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北京咨詢公司睿納新國際的政策分析師奧維格韋·埃古表示,使用人民幣繞過美元的非正式貿易結算模式,並非只存在於肯尼亞或尼日利亞,很可能擴展到整個非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區。
“經濟上的可行性和地緣政治上的遠見,正在催生此類非正式模式的興起,”埃古指出,“鑒於與中國深厚而牢固的貿易關系,我們將建立新的非正式系統以確保付款順利進行。”他解釋說,中非貿易商都看到了中美關系緊張的跡象,以及美國試圖破壞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貿易的意圖。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中非關系專家勞倫·約翰斯頓解釋說,非正式外匯市場與全球不尋常的形勢有關,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為出口國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從肯尼亞內羅畢的伊斯特利市場,到尼日利亞拉各斯的阿拉巴區,一場橫跨5月4日,香港(专题)《南華早報》刊發題為《為什麼非洲貿易商把目光從美元轉向人民幣(专题)》的文章指出,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非洲貿易商越來越多地避開美元,轉而使用人民幣,構建起“非正式的人民幣支付網絡”,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做生意。
在位於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東北部的商業中心伊斯特利,貿易商們建立了民間中國進口商品付款結算模式:貿易商以當地貨幣付款,物流公司作為關鍵代理商,提供兌換服務,負責向中國賣家支付人民幣。
這些物流公司還促進了廣州、義烏等中國采購中心的貨物流動,許多非洲貿易商在這些地方采購產品進行銷售。中國賣家直接從物流公司收到付款,然後將貨物運送到內羅畢。
“我只需從賣家那裡確定我想購買的商品,然後通過位於內羅畢的代理商付款,”伊斯特利的貿易商安妮·科蒙托說。

位於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東北部的商業中心伊斯特利 當地媒體
《南華早報》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及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了內羅畢“民間人民幣支付模式”的出現。這一趨勢標志著全球貿易出現了更廣泛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國家在中國的支持下尋求使用本幣。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推動擴大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作用。盡管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相對於美元而言仍然較小,短期內不太可能對美元霸權構成實質性挑戰,但國際社會日益擔心美元武器化的風險,且越來越有興趣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報道提及,日前,肯尼亞財政部長約翰·姆巴迪表示,該國已經與中國貸款機構討論了使用人民幣而非美元計價的中國新資金的可能性。
在尼日利亞,這種民間交易也很常見,尤其是在拉各斯的阿拉巴等主要商業中心。
繼南非之後,尼日利亞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也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一大工程承包市場、第三大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目的地國。數據顯示,2024年,尼日利亞進口中國商品總額達到1374億元人民幣,同年尼日利亞對中國的出口額達到217億元人民幣。
據外交部網站介紹,201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尼日利亞央行在北京簽署了中尼(日利亞)雙邊本幣互換協議。2021年6月,續簽三年。
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消息,2024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尼日利亞中央銀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150億元人民幣/32800億尼日利亞奈拉,協議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中尼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將有助於加強兩國金融合作,擴大中尼間本幣使用,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北京咨詢公司睿納新國際的政策分析師奧維格韋·埃古表示,使用人民幣繞過美元的非正式貿易結算模式,並非只存在於肯尼亞或尼日利亞,很可能擴展到整個非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區。
“經濟上的可行性和地緣政治上的遠見,正在催生此類非正式模式的興起,”埃古指出,“鑒於與中國深厚而牢固的貿易關系,我們將建立新的非正式系統以確保付款順利進行。”他解釋說,中非貿易商都看到了中美關系緊張的跡象,以及美國試圖破壞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貿易的意圖。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教授、中非關系專家勞倫·約翰斯頓解釋說,非正式外匯市場與全球不尋常的形勢有關,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為出口國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