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俄羅斯為何難從前蘇聯政治遺蛻中走出 | 溫哥華財稅中心


[俄羅斯] 俄羅斯為何難從前蘇聯政治遺蛻中走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5年5月9日,俄羅斯在首都的紅場舉行“勝利日”閱兵。今年的閱兵既是俗稱的“大年”(逢五逢十的周年閱兵),又恰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3周年,美國烏克蘭重新搭建起抗鵝援烏統一戰線之際。因此讓這次閱兵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今天我們或許可以換個角度聊聊俄羅斯的“勝利日”閱兵和相關歷史。



俄羅斯是一個奇葩的國家。一方面在盡可能擺脫前酥聯留下的“紅色印記”。例如推倒斯大林雕像,改變政治體制,修改地名,公布部分歷史事實,取締一些前酥聯的慶祝活動甚至政治清算等等。另一方面又在小心翼翼的保護前酥聯留下的部分政治遺產並引以為榮。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勝利日閱兵更像是一種信仰和精神鴉片。雖然1945年5月德國確實向美、蘇、英、法四國聯合投降,但最終只有酥聯(今天的俄羅斯)將“5月9日”作為國家級“勝利日”,並發展出每年閱兵的傳統。


有人會說,前酥聯是二戰勝利的最大功臣。證據就是前酥聯最早攻入柏林並一舉拿下柏林的標志建築國會大廈。那張酥聯紅旗飄揚在柏林國會大廈上的照片,也成為眾多宣傳海報和歷史教科書上的主要畫面。相關故事背景還被多次搬上銀幕和舞台。這也是數十年來最令俄羅斯人驕傲的歷史一幕。




但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以當時的酥聯,其實並不具備獨立戰勝和第一個攻入柏林的條件。這顆勝利的果實其實是被美、英、法盟軍聯手奉上的。1944年6月成功解放北非後,盟軍主力在法國諾曼底沿海登陸並開辟西線戰場。這時候的東線戰場上,得到了美國援助的酥聯正在准備開始大規模反攻。諾曼底登陸讓德國感受到直接的威脅。因為美英聯軍距離柏林比酥聯更近,德軍兵力被迫從東線調往法國,這就為蘇軍的大舉推進創造出絕佳機會。1945年2月各國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一致:戰後德國和柏林將被分成四個占領區。盟軍更關注德國南部和西部工業區的占領,尤其是萊茵河流域和南德經濟區。而柏林則被美國視作“價值不大”的目標。於是約定在德國統一前,柏林將由四國占領。德國被分裂,美英蘇認為這是“今後和平與安全的必要條件”。


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誰搶先攻入柏林,誰就會在戰後利益分配和話語權上占據優勢。如果按照蒙哥馬利元帥的構想率先對魯爾北面發起進攻,將占據進入柏林的最短路線。丘吉爾也非常希望英美盟軍能先於酥聯占領柏林。這不僅是軍事上的考量,更有深刻的政治戰略意圖。因為丘吉爾在二戰後期已經對斯大林產生嚴重懷疑。他擔憂酥聯借“解放”之名,將整個東歐納入控制范圍。如果讓酥聯“獨占柏林”,則會讓酥聯在歐洲大陸占據主導地位。而歐洲人骨子裡是防范和看不上這些披著酥聯外衣的韃靼人的。

為了不使英法等國在未來歐洲安全秩序中失去平衡支點,丘吉爾傾向於以英美力量穩定德國、制衡酥聯。在1945年3月28日的電報中,丘吉爾向羅斯福表達:“如果讓俄國人搶先占領柏林,這場戰爭的政治勝利就不屬於我們了。”但是當時的美國總統不想破壞其與斯大林的親密關系,堅持用允許酥聯率先進入柏林換取日後蘇軍能對日宣戰。盟友的分歧和政治妥協讓丘吉爾感到無比憤怒和沮喪。最終,美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選擇放棄強攻柏林,轉而將其“交給”蘇軍。類似的蠢事,美國在歷史上幹了不止這一次。這一結果對戰後的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最終塑造了二戰結束後長達數十年的冷戰格局。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