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理財] 銀行理財不保本了 以後還能買嗎?
理財產品出現了本金虧損,銀行理財開始進入一個新時代。
近期市場上有幾十家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浮虧,個別產品在一個月之內的年化收益率虧損超過了4%,對於一向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這是相當罕見的現象。最近幾年,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已經持續大幅下降,現在甚至連本金都出現了虧損,銀行理財到底怎麼了?

導致銀行理財出現虧損的直接導火索,是因為近期債券市場出現了下跌,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中,債券類資產占據了相當高的比重,所以,債券市場的波動導致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虧損。
不過,這只是銀行理財虧損的表象,因為我國債券市場的波動一直就存在,而以往債券市場的下跌,並沒有給銀行理財帶來太明顯的影響,而這一次為什麼就導致銀行理財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虧損呢?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銀行理財市場開始告別剛性兌付,不再對投資者做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諾。所以,市場上的波動能夠直接體現在投資者的賬戶上,而不再像以前那樣,銀行會通過各種手段將市場上的短期波動抹平,最終大部分都能保證兌現預期收益。

我國銀行理財的興起大概是從2009年開始,在當時利率市場化有限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成為中小銀行的攬儲利器。而對老百姓而言,銀行理財的收益大大高過存款利率,自然樂於將存款轉移到銀行理財產品上,隨著存款大搬家,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高達20多萬億元。
長期以來,老百姓都將銀行理財產品的保本保收益視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理財產品並非無風險的銀行存款。理財產品之所以能夠提供相對較高的收益,是因為投資了一些有一定風險的投資品種,高收益背後對應著相應的風險。
銀行出於競爭的壓力,對理財產品基本上都兌現保本保收益的預期承諾,即使產品出現了虧損,銀行會通過資金池運作等辦法,以其他產品的收益來彌補損失。但長期以來,剛性兌付顯然扭曲了市場正常的資源配置,如果風險積累到較大程度,銀行自己都無法承擔損失,最終只能由全體納稅人買單。所以,隨著理財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打破剛性兌付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2018年4月份,央行等監管部門發布《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業界稱之為資管新規。這份指導意見的核心內容,是“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如果金融機構發生了剛性兌付,管理部門要進行相應懲處。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最近,市場上多款銀行近期市場上有幾十家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浮虧,個別產品在一個月之內的年化收益率虧損超過了4%,對於一向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這是相當罕見的現象。最近幾年,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已經持續大幅下降,現在甚至連本金都出現了虧損,銀行理財到底怎麼了?
導致銀行理財出現虧損的直接導火索,是因為近期債券市場出現了下跌,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中,債券類資產占據了相當高的比重,所以,債券市場的波動導致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虧損。
不過,這只是銀行理財虧損的表象,因為我國債券市場的波動一直就存在,而以往債券市場的下跌,並沒有給銀行理財帶來太明顯的影響,而這一次為什麼就導致銀行理財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虧損呢?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銀行理財市場開始告別剛性兌付,不再對投資者做出保本保收益的承諾。所以,市場上的波動能夠直接體現在投資者的賬戶上,而不再像以前那樣,銀行會通過各種手段將市場上的短期波動抹平,最終大部分都能保證兌現預期收益。
我國銀行理財的興起大概是從2009年開始,在當時利率市場化有限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成為中小銀行的攬儲利器。而對老百姓而言,銀行理財的收益大大高過存款利率,自然樂於將存款轉移到銀行理財產品上,隨著存款大搬家,目前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高達20多萬億元。
長期以來,老百姓都將銀行理財產品的保本保收益視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理財產品並非無風險的銀行存款。理財產品之所以能夠提供相對較高的收益,是因為投資了一些有一定風險的投資品種,高收益背後對應著相應的風險。
銀行出於競爭的壓力,對理財產品基本上都兌現保本保收益的預期承諾,即使產品出現了虧損,銀行會通過資金池運作等辦法,以其他產品的收益來彌補損失。但長期以來,剛性兌付顯然扭曲了市場正常的資源配置,如果風險積累到較大程度,銀行自己都無法承擔損失,最終只能由全體納稅人買單。所以,隨著理財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打破剛性兌付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2018年4月份,央行等監管部門發布《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業界稱之為資管新規。這份指導意見的核心內容,是“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如果金融機構發生了剛性兌付,管理部門要進行相應懲處。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