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融更名 前總裁曾被傳有100個情人
1999年3月“兩會”,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建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負責處理銀行原有的不良信貸資產,對銀行新增貸款質量實行嚴格的責任制”。
AMC(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由此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1999年,信達、華融、長城、東方四家AMC相繼成立。四大AMC分別一對一、原價接手建行3730億、工行4077億、農行3458億、中行2674億不良貸款。此舉一次性降低了四大行近1.4萬億的不良貸款,不良率整體降低了近10%。
錢從哪來?
財政部作為唯一股東,向四大AMC分別注資100億元,同時中央財政擔保四大AMC在央行獲得6041億元貸款;四大AMC同步向四大行和國開行發債8110億元,以此“湊足”購買不良貸款的資金。
這是個萬億級的“國家杠杠”:四大行的不良資產從賬面上消失,轉化為四大AMC的債務。2002年3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到2001年底為止,中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降到25.37%。
每日經濟新聞曾經采訪東方資產原總裁梅興保,他回憶:由於最早四大AMC的員工都來自對應的銀行,“快接收、快處置、處置完後回銀行”成為當時普遍的想法。

2004年1月29日,華融資產鄭州辦事處與工商銀行同用一棟辦公樓,從此也可見二者的淵源。來源:視覺中國
但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四大AMC要處理這些銀行也束手無策的陳年舊賬並非易事,何況這些不良資產很多來自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時期,不僅有大量政企不分時代的歷史貸款,而且部分國有企業早已負債累累,甚至在改革中消失。
以中國華融為例,從成立到2005年9月,累計處置不良資產2238.0億元,回收現金455.2億元,回收率僅20.34%——這還沒有計算回收成本。實際上,到這個階段,四大AMC普遍處於嚴重虧損的狀態,而且還要償還央行、四大行的貸款授信。
東方資產原總裁梅興保在前述采訪中也談及了當時一些情況:由於四大行在股份制改造後人事制度發生變化,四大AMC的員工“回”到銀行變得困難。同時,四大行最後一次福利分房在即,人心浮動。
2005年梅興保出任東方資產總裁,談到當時的管理思路:“公司的經營要搞上去,效益要上去。沒有效益,其他無從談起。”
更何況,按照最初的規劃,四大AMC只存續十年——用十年時間,消化萬億債務。十年之後,怎麼辦?
AMC何來巨大能量?手握眾多金融牌照的“金主”
十年之後,賴小民出場了。
賴小民此前一直在金融監管部門工作,一路順風順水。他17歲考入江西財經學院,21歲大學畢業進入中國人民銀行。在“幹部年輕化”的大潮下,24歲成為副處長,32歲成為處長,35歲就成為中國人民銀行信貸管理司副司長,步入“高級幹部”行列。
2003年4月,(原)銀監會組建,賴小民也參與其中,隨後出任第一任北京銀監局局長、黨委書記。
在走馬上任華融資產總裁之前,他是(原)銀監會辦公廳主任、首席新聞發言人——賴小民口才非常好,經常公開脫稿演講。即便是被宣布雙規的當天,他在認罰的同時,還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腳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