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 缘缘, 时间: 2013-5-19 17:13
何谓参禅---(做了一些功课,贴上来)
一,几个引子,
1,n年以前,看到南师文章《念佛如何才能一心不乱》
“第06节 心头只挂着这一念
又如年青人恋爱,追求异性。虽然坐在此地听课,心里头还想着他(她),现在不知到了哪里?干些什么?在西门町电影院门口?或者公车上?还是跟别人去玩了?如此坐在这里,心中七上八下,整个思想都被对方的影子盘踞住了,痴痴地想,挥也挥不掉。这是思念,我们念佛也要这样,天天想着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乃至不需这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名字,心里头只这么挂着这个念——佛,成为一种习惯,那就对了。”
当时没太在意,只觉得和平时我们说的念佛不一样。
2,n年前,听日常法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止观时讲到禅宗参禅的情景(另参看转帖),末学起疑“这和我们平时做题目时,写文章时,那种忘我的状态一样吗?”
3,去年积木师兄推荐“圆觉经”,今年得空,便在佛弟子网上找到宏觉法师的讲课,讲课中也不止一,二,三次地讲到,参禅时,那种忘我的境界,又一次,把n年前的疑问提起。
4,前不久看到,看到宗萨仁迫切的文章,说“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人,更应该修禅观”,当时又起疑,“是否和前一个疑问有关连?”
5,最近听成观法师讲经,再次提到,搞艺术的人,要用禅的思维方式,比如,音乐,绘画,写作。。。
#2: 作者: 缘缘, 时间: 2013-5-19 17:14
二,我自己的经验:说是我的经验,实际上,我知道,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
比如,一道题怎么也解不出来时,我们会放一放,先去干些别的,比如做家务,但是,心里真的放得下那道题吗?没有,因为很想解出来,就在做家务的时候,心里还是想着这道题。
又比如,写文章时,硬想,死想就是写不好的,我们就会先放下,先去烧饭洗衣,但是心里却还在想,怎么构思,怎么写。。。
又比如,文章开头,南师说的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劲头。。。
这种念想,轻的时候(松的时候),没有什么大碍,最多看上去有些呆,有些愣,吃饺子不知什么馅儿,咸了,淡了都不知;想得深了(紧的时候),就会走神,烧水时壶里不放水,烧菜把锅烧废了,坐车过站了,穿袜子一只白一只灰。。。开车时会有危险。所以书呆子,和艺术家都差不多,邋里邋遢,心不在焉,神神叨叨的。。。
#3: 作者: 缘缘, 时间: 2013-5-19 17:15
三,综合以上的几个引子,和自己的经验,我想探究一下这是什么状况?什么是禅?
就开始在网上搜索,结果就看到了果煜法师的那篇文章,很给我启发。
并得出了我的结论:参禅不仅是修行的法门,也是一种思维模式。
参禅可分侠义广义。
侠义:就是平时我们佛弟子修行时,做功夫的状态
广义: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内容可以为佛教内容,也可以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内容。
#4: 作者: 缘缘, 时间: 2013-5-19 17:16
四,承积木师兄指点,开始在祖师禅中找答案,汇报如下:
(请先看转帖《日用提撕---油盐酱醋皆是禅》)
从修行的角度我的理解:
1,参禅,不是不用思维意识,而是要“如理作意”,去除“非如理作意”。因为后者是妄念,是轮回因,是轮回业种。(请参见转帖《如理作意》)
尤其是初学参禅者,一定会用到意识的,所谓“寻思”“提撕”。但是六祖用的就不是普通意识,而是高层禅定意识,所谓“定慧一体”(请参看转帖《言语道断》。
禅宗还有一句话:言语道(意识流)断,心行处灭。就是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顺便忏悔一下,以前对“言语道断”的理解有错误。以前的理解是:语言不能表达清楚确切含义,就会误导别人修道。实际上是言语道三个字就是意识流的意思。}
想起前不久的一个帖子:《修加行的故事》
www.westca.com/Forums/...inese.html
讲的就是这句话。所以,修行,都是一样的,一个道理,方法不同,法门不同而已。
但是,修行者参禅过程中的“日用提撕”(参看转帖),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我觉得是“以一念摄一切妄念”的作用。因为我们的心思在疑情上,不在生活上,衣服不好看不会抱怨,菜咸了没有感觉,挨骂了,也是愣愣的,不往心里去,干活时也不知道粪臭,也不知道累,只知道做就是了。没有分别心,不生妄念(最佳状态时)。
#5: 作者: 缘缘, 时间: 2013-5-19 17:17
2,当我们守住这一个疑情时,第六意识只会如理作意,不生妄念,第七意识不生我执(原本它是恒审我执),而这个疑情里面没有“我”的成分,所以,参禅的理想状态时,没有新的轮回的业种进入第八识,但是,第八识里面的宿世的种子会翻腾。。。 我们修行要得就是这个劲儿。
3,本文最一开头,南师的文章,说的其实是禅,“念佛禅”
从没有好好研究过禅,今有此机缘,做了一些功课,大礼拜给师兄们解解闷。
#6: 作者: 积木, 时间: 2013-5-19 18:11
禅有很多种,下手方法很不一样。
混起来讲就会乱。
我记得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祖师禅。
#7: 作者: 积木, 时间: 2013-5-19 18:39
河北禅学研究所曾出版过一本禅宗七经,包括了《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心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
#8: 作者: 车老板, 时间: 2013-5-19 19:08
缘缘师兄说的和禅不太搭边哦。
禅宗参禅的禅主要是指般若, 一些大乘经典讲禅也包括内外道一切静虑的方法及目标, 更早期的禅就是指四色界定。 最擅长讲“成片”的就是参禅和持名法门, 因为它们设计禅法的时候考虑到深入后需要融入日常生活,也就是不间断禅修。 但是那不说明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外表相似的东西就是参禅了。文中说 “用禅的思维模式”, 不懂禅, 怎么用禅的“模式”? 一般人习惯就是不执这就执那, 用一个所缘固定住,比如念佛号, 但是祖师要反复讲信愿, 靠着反复读诵佛的本愿及功德, 本愿功德的状况主要表现“广大相”(其实是无相,般若直接就那么说,但极度不好领会,所以变换成广大来引导),信愿行具足才行, 才能与净土佛功德相应。 参禅方法也不少, 疑情只是一种, 它至少起到阻断各种妄念流和体会广大相的作用, 因为疑情不像很多人念佛号那样容易固定个地方,如口部, 头部等, 它不容易说清到底在哪里, 这东西才容易成片容易广大容易与般若相应。 位置感过强,不容易演化成诸如“入流亡所”,“水上画图,随画随消”。 在佛号的起落中体悟佛功德才叫“感应道交”与净土相应, 参禅做的也是这事, 疑情只是一个手段。
#9: 作者: 缘缘, 时间: 2013-5-19 20:59
谢谢两位师兄补充。
想想日常法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到第149集/共160集,才讲到参禅,那前面需要多少前行和熏习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而且,日常法师,和宏觉法师都说,参禅要有老师。我还记得以前贴过一个帖子,大意是,如果师傅觉得徒弟可以破参了,可是却没有破,就知道是他福报不够,就需要让徒弟再修福报,其实和其他法门都是一样的。
我只是好奇,想知道参禅,和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关系,在这里略说一,二,让师兄们见笑了。
#10: 作者: 车老板, 时间: 2013-5-19 21:11
缘缘 写道:
谢谢两位师兄补充。
想想日常法师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到第149集/共160集,才讲到参禅,那前面需要多少前行和熏习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而且,日常法师,和宏觉法师都说,参禅要有老师。我还记得以前贴过一个帖子,大意是,如果师傅觉得徒弟可以破参了,可是却没有破,就知道是他福报不够,就需要让徒弟再修福报,其实和其他法门都是一样的。
我只是好奇,想知道参禅,和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关系,在这里略说一,二,让师兄们见笑了。
法师说得对, 那种不好掌握的所缘, 最好有老师具体指导, 否则学不会耽误时间,还不如找一个能够学会容易把握的方法。 方法锐利程度或许差些, 可通过勤加修习弥补。
禅修的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多少有点关系。 创造性思维受阻(研究啥学问都类似), 主要是对缘起(前因后果)观察不够全面, 佛门禅修的目的在破除对法的执着, 法(即局限,如同一层壳)趋于打破后,才容易观察更广更深。。。。。。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美国太平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