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 故鄉的天空, 時間: 2013-6-12 19:13
假如有些人雖然一心一意尋找明師,但是,一個凡夫哪能知道誰是明師呢?佛經上說:得了法眼淨的人才能分辨哪位是善知識。法眼就是擇法之眼,選擇正法的眼睛,這個眼睛當然不是指肉眼,而是智慧之眼,中國有句話叫作“慧眼識英雄”,也是這個道理。假如自己沒有擇法之眼,碰到了見解不正確的人,就被引到歪路上去,無法得到正悟,這樣叫作“外道種性”。什麼是外道呢?心外求法叫作外道,這個觀念要把握住,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貫道……,即使是佛教徒,你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種性再加上前面所講的聲聞乘、緣覺、菩薩、佛四種種性,就是眾生的五性差別。
那麼,這個錯誤、罪過由誰來負呢?當老師的人要負這個責任。所以,注意啊!我們不要隨便冒充善知識,不要認為自己有所得,很高明了,就到處去教人家,賣弄佛法。在此請各位不要認為我是老師,我自己一輩子都不覺得自己是老師,你們客氣叫老師,那是你們的德性,與我不相幹,我自小一直以學生自居,希望自己一生永居學生之位,活到老學到老。我平常只是隨緣而對遇到的一些朋友講一些該說的話罷了。
孟子有句話講得極好:“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每個人都有傲慢好勝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訓別人,都想指導別人,這是人的毛病。這是什麼心理?在佛學上是屬於貪、嗔、癡、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貢高我慢,由我見而來,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認高明,那這種“邪師過謬”是很嚴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認為是老師,自認為有所得而教人家,會出差錯的。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但是,到了現代似乎已經沒有了。小學裡還有一點,小學生剛上學,老師早,老師好,那是真的,到了五六年級就差了一點。等到了國中、高中又更差了。至於在大學這一階段那就更談不上了。有許多同學在路上遇見老師,假裝沒看見,假如跟你翹個下巴,那已經很了不起了。因此,有很多教授對他的學生全不記得,當然這種現象教授本身也有責任。像清朝的年羹堯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元帥,他老師的教育關系很大。所以,他對教師非常尊重,不只是敬重自己的老師,對請來的教兒子的家庭教師,古人所指的西席先生,也極為尊重。他特別在西席先生的門號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下聯是“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包含了兩方面警世的含義。他只要在家裡吃飯,一定陪著西席先生吃。有一次,廚子端上一盤鴨掌燒豆腐,是這位師傅喜歡吃的,太燙了,把老師給燙著了。年羹堯把筷子一放,眼睛一瞪。過了一會兒,廚房端出一個人的人頭出來,另一說法是一只手,那位廚子被砍了,當然這是年羹堯威風的過度膨脹,卻也可作為尊師重道的一個襯托、比喻。即使你考取了狀元,當了宰相,回鄉來見啟蒙老師,還是要把官服脫掉,跪下來向老師磕頭,表面是禮貌,其實是感恩。你不這樣做,別人看不起你。現在不一樣,錢多了,地位高了,學問就好了似的,其實學問是金錢能買得到或地位能換得來的嗎?
講到師的邪正如何分辨?實在很難。我們學佛要謹慎,自己沒有擇法之眼,不要隨便跟著人家亂學,或者人雲亦雲。而自己當老師的人更要小心,不要誤人子弟,斷人慧命。
--《圓覺經略說》
#2: 作者: 積木, 時間: 2013-6-12 21:43
選擇老師,記得有大德講過,最好依照三個標准。
第一是通達大乘了義經典,。第二是持戒精嚴。如果上面兩個有欠缺,至少要做到賢於弟子,也就是無論見地還是修行要高於弟子才可以教別人。
個人以為,第一條最難。
#3: 作者: 四維, 時間: 2013-6-12 21:50
還是敏公上師的開始,談如何尋找善知識:
======================================
學過《菩提道次第》的都知道,我們要修行,道前基礎怎麼辦?先是尋求善知識,找到了如量的善知識,就要從意樂、加行二門如理地依止他—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幹什麼?聽聞正法。從善知識那裡學修,首先要聽聞正法,聽聞正法之後,如理思惟,最後法隨法行。所以我們說,真正的修行下手,從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下手。佛在世的時候,佛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最大的善知識。佛不在世了,我們就要選擇了,哪些是我們的善知識,哪些不是善知識。這個如果搞不清楚,就會上當。如跟了惡知識跑,那就是《廣論》所說的,把系鼻子的繩子交給人家,牽起走了。那麼,他給你牽到惡道,你也得去了。講到這裡,我們要插幾句話,因為這個對現代的一些居士,使他們不會上當,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很必要的。很多人是不知道,但也有很多人,給他們講過了,他們也知道了,但是還是聽不進去,接受不了;或者雖聽進去了,碰到事情來了,臨時又忘掉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說一下:依止善知識,什麼樣的人可以做我們的善知識?一般居士說,出家人是我們的師父,都應該恭敬。對的,都應該恭敬;但是都可以跟他學法,對不對?不行!要向他學法的師父,是有嚴格的條件的,必定要在出家人裡面選一個符合條件標准的。一般的師父都跟他學的話,要知道末法時期出家人裡面龍蛇混雜,各式各樣的人都有,甚至魔王波旬還發過願,要在釋迦佛滅度以後,化作比丘,混在僧團中,破壞佛的正法,多麼危險、可怕!所以我們如果選擇的師父不標准,那麼學法修行就成大問題了。
所以,我們把《菩提道次第》內講的所依止善知識的標准,這裡也必須要說一下。我們說,找善知識,佛在世,是佛陀,或者他的大弟子,舍利弗,大目犍連等這些善知識。佛不在世了,對於出家師父,我們都要恭敬、禮拜、供養,這是對的。但要依止他學法的,卻應該是有特殊功德的那些僧人。
(一)、要有戒的。而且戒律精嚴的。如果不持戒的,這個就不可靠,他會做不合戒的事,甚至做壞事。戒是一切功德之生源處,沒有戒,一切功德都無從生起,更不要說做壞事了,你跟著他跑了,怎麼能學修上路呢?
(二)、要有定的。戒是基礎,要開無漏智慧,沒有定是不行的。定即是對戒律所說善行惡行,所有該行該止,以依止正念正知,令心調順,心寂靜而住。
(三)、要有智慧。智慧斷煩惱。我們開了智慧,煩惱才能斷得了。沒有智慧,連煩惱都認不到,怎麼去斷呢?所以,戒定慧,這是一套基本的功夫,一定要有,宗喀巴大師依噶當派教授的標准,認為成就之德相,是依三學調伏煩惱,此是不共教義。大師認為作為一個善知識,必須隨順佛教總相,戒定慧三學,自己能調伏自己身心,方能調伏弟子,漸次引導,從下士道乃至進入上士大乘佛道。否則,縱使修風息得到一些神通,或夢見本尊等,一分功德,皆不能調伏自心煩惱,況論調伏他人。
(四)、多聞。三藏十二部,聽的很多,任舉一事,能貫通無量經的義理。有的善知識,只通一部經,只讀一部論,好不好?一部經通了,很好!但這部經以外,沒有講到的,他就不知道了。假使我們有些問題,不在這部經裡面所述及的,去問他,他就沒有辦法回答了。所以說,多聞,能夠通達三藏的最好;能通達大部分的也好;一藏乃至一部也不通,就不好了。
(五)、有甚深通達空性的智慧。至少能通達空性的道理,能夠證到的,證到空性的,當然是最好了。在現在這個時候,證到空性的人是屈指可數的,不會很多。那麼,菩薩示現的,我們就不知道了。從一般的凡夫來說,證空性的,是不會太多的。沒有證到,能通達的也行。最高的空性正見,就是佛所歡喜的:緣起因果,如如不誤,同時,它的自性絲毫也沒有,這兩層意義,同時存在,體現在同一個事物上,能夠同時觀出來。這個見有了,能夠通達,也很好,很不錯了,能夠證到,就更好了。
(六)、善知識的功德,要超過弟子,且能天天增上。如果師父的功德不如弟子,你依止他幹什麼?他該反過來要依止你了。功德要超過弟子,不但是超過弟子,他自己要天天增上,不斷增長;不是到此為止,我夠了,不用修了,反正我有本錢,我超過你,就夠了。那不行,自己還要進修。
(七)、要善於說法。我們說,說法要對機,什麼弟子,說什麼法,要有善巧。你對這個弟子不善巧說法,他得不到好處。有個公案,是經常提起的:佛陀在世,有二個人出家依止舍利弗學法,學了很久,都得不到好處。後來遇到佛,就問佛,我們修了好多年,在法上一點也沒有進益。佛就問他們,以前在家時幹什麼的。一個說:我是打鐵的。一個說:我是洗衣服的。佛問:那麼你師父舍利弗教你們修什麼呢?打鐵的那個人說:師父教我修不淨觀。洗衣服的那個人說:尊者教我修數息觀。佛說:你們兩個調一調,洗衣服的修不淨觀,打鐵的修數息觀。這樣一調,沒多久,兩個人都證到了阿羅漢果。這個是為什麼呢?打鐵的,慣於一錘一錘地打,數息是:進來,出去;進來,出去…。正好把他在家的習慣用上來,很快就入定了。那個洗衣服的人,洗的衣服,有的是很臓的,他把衣服上面的臓回想起來,跟人身上的臓聯系起來,不淨觀也很容易地成就了。這樣,他們兩個都成阿羅漢了。這說明了什麼?對機說法。對那個機,說在點子上,法用起來,很快就成就了,也就是善巧。如果說錯了,不對機,這個法再好再高,對他就沒起作用,久久不能得益。阿羅漢,尚且會把機搞錯,凡夫更不用說了。那麼,我們要追求的師父呢,最好能夠對機說法,能按照次第說法,不要好高騖遠,看見才進來開始學佛的人,就給他說甚深空性般若,生圓次第,大圓滿,大手印,啊!這個殊勝,你好好地修。他怎麼修呢?比如小孩子才上學,把大學研究生的課程翻給他看,啊!這個殊勝,這個學了將來做專家,這個將來做高級工程師,這個將來可以出國深造……說了半天,把那個孩子弄得莫名其妙。最後,嚎啕大哭一場,就完了,什麼都沒有,那就是不對機。說法要按次第,要對機,這個才是善於說法,這是一個條件。
(八)、悲心。這是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說法也好,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也好,搞佛教事業也好,不是為個人的名利,或者權勢地位等等,純粹是出於利益眾生。這個很重要,我們的動機,動機在我們熟悉的《三主要道》裡說:如果動機不純的話,不但是流轉生死,一般為了自己的利益,且是惡趣因,將來到惡道去的。最起碼的動機,出離心,出離惡趣,乃至出離三界;再高一點,菩提心,要度一切眾生。有了這個動機才行,那就是有悲心了。菩提心是最殊勝最圓滿的動機。
(九)、精進。修行要精進,要有勇,勇猛,於利他事不要碰到困難就退了。文革的時候,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我們清涼橋的比丘們,也從寺廟裡給趕出來了。這個時候,就看自己能不能堅持信下去。大家都在罵佛教嘛!很多的比丘挨斗,甚至於斗死的也不少。這時候,是不是有這個勇氣,還是承諾自己是佛教徒,我是比丘!這個勇氣有沒有?很難啰!但是本尊護法冥中的加持,卻也是很大的,他們能幫助我們鼓起勇氣來。
(十)、沒有疲厭。弘法利生的事情,盡量地做,不要說我今天做了五個小時了,該休息了。還有很多的人說:師父,求求你,我還有個問題,想問一問。五小時夠了,你明天再來吧!這個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做了一段時間,感到疲勞,厭煩起來了,要休息,不想做了。這個沒有,就是離開疲厭。
總上所說,這十個功德:具戒,定,慧,多聞,通達空性慧,功德增上,善說法,具悲心,精進,沒有疲厭,是善知識應具的十種功德。前面六種,是成就自利之德相,謂善知識自身應有之功德,後面四種,是攝受眾生應有之功德,專指利他的。要攝受眾生,利益有情,除了為眾生宣說正確之佛法以外,再也沒有更好的方式了。如《俱舍》雲:「拔眾生出生死泥,謂一切眾生於生死泥,淪沒無救,世尊哀愍,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亦如《廣論》雲:「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余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但是,在這末法時期現實的世界上,去找,哪個有十種功德的,找他做師父。我們仔細一看,恐怕一個也難找到!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哪有這麼好的師父找得到呢?當然也有,菩薩化現的,我們認不到。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說了,在末法時期,如果這十種功德標准的師父找不到的話,就其次的,一半功德,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以八分之一為下邊際,即是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但是這個八分之一很抽象,康薩仁波卿(海公上師在拉薩親近的師父,也是 上大 下吉佛爺的師父)具體地給我們指明了。他說這十個條件裡面,有二個條件是不可少的。第一個是持戒,如果這位師父戒律都不持,那就不能靠他學修,不能依止他。第二個,有悲心,如果這位師父攝受弟子,弘法利生的目的,是為了他自己個人的名利,地位,權勢等等,不是見眾生苦而利益眾生,住持正法的,那麼這個人,也不能依止。反過來,如果這位師父嚴持戒律,有悲愍心,哪怕其余的八種功德,一個也沒有,只有這兩條,而仍可以依止,至少可以從他學戒,及為眾生利益做些事嘛。但如果說,其余八種功德全都有,甚至於有神通,善於說法,精進勇猛,不怕疲厭等等八種都有,但是不持戒,沒有悲心,這個就不行,不能依止;這是康薩仁波卿的抉擇,海公上師給我們的教導,也是這樣。那麼,簡單的說,這十種功德,裡面不可以少的,就是要有戒律,有悲心,這兩個有了,就可以依止他做為善知識,其它八種內,能再有幾種當然更好。如果這兩個沒有,哪怕其它八個全都有,不行,還是不行;那麼,標准有了,大家好好去做。
另外,帕繃喀大師也有抉擇的標准,供大家參考。大師說:「在末法時代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記住以下要點:所依止的上師應該功大於過;視後世較現世為重,視別人較自己為重。」原則上是相同的。「視後世較現世為重」即是持戒,「視別人較自己為重」即是悲心。
但是,我們也有經驗,在某些地方,我們開始弘法的時候,對居士們,把科頌、道次第等,給他們講了,十個標准給他們說了。但是,一旦外面來了個什麼上師、活佛的、傳說是神通廣大。噢,了不得!就不管他有戒沒有戒,有悲心沒有悲心,祇要神通廣大就馬上湊上去依止了。他們的目的呢,他神通廣大,能保佑我,還是一切從私心、個人利益出發。你沒有神通,再怎麼持戒,怎麼好,對我沒有利;我就是要有神通的,有了神通之後,我有病,你給我除掉;有什麼災難,給我消掉;我發不了財,家裡窮,你給我發個財,不是很好麼?!但是,神通也不是萬能的,神通能不能救命呢?神通救不了命的。昨天,我們講過了,佛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但是他雖現身證了阿羅漢果,最後仍舊由於過去業報的關系,被外道打死。他為什麼會被外道打死?這是有原因的:他過去世的時候,對母親很不孝,在一次沖動中,曾經對他母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像你這樣的人,該被人家打成肉漿!」以這樣惡毒的話罵他的母親。結果就因為說了這一句話,就很多世被人家打死,最後成了阿羅漢,還是給人家打死。所以說,業果纔是決定性的。我們說句話,事雖小,但對方若是福田、恩田,小的惡會感大的果。母親,是我們世間上最大的恩人,你對她說惡毒的話,結果幾百世受被人打死的惡報,乃至成了阿羅漢,都免不了。所以神通救不了命;是業報決定我們的遭遇,所以我們應當重視業果,從業報上看。宗大師一向是反對炫耀神通和奇跡的。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