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uthor: 来去, Posted: 2014-7-31 13:43
讲的很清楚,形象,风趣。
见辉法师楞严经第三讲 见道分之三番破识
见辉法师楞严经第四讲 十番显见 显见是心
#2: Author: 云游天下, Posted: 2014-7-31 21:35
在听呢,的确讲的比较易懂。
“见辉法师,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澳洲雪梨大学管理学硕士、台湾中台佛学研究所佛学硕士、国立高师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班。现任:圆道禅院住持、首楞严国际佛学研修院院长、臺湾圆道佛教文化交流协进会常务监事。”
一看到“见”字辈的法师,我就猜想是从中台禅寺出来的。果然是。
中台禅寺的教育,给了我佛法的启蒙教育。感恩!
台湾高雄圆道禅院住持见辉法师目光笃定的回顾着自己出家的因缘,“我高中的时候开始吃素、学佛,也常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生死的来去,直到看到了《正信的佛教》这本书,让我觉得所有的问题在佛教中应该有答案。在台湾大学读人类学系时参加佛学社团,亲近道场打禅七,慢慢深入佛法,开始质疑一般社会大众所认定的人生进程,亦即:人生一定要按照一般人结婚、工作这条既定道路走吗?是否还有其他更有价值的选择呢?或者有什么是值得一辈子投注且越老越有价值的工作?于是在升大四的暑假就选择了出家修行。”
#3: Author: 来去, Posted: 2014-7-31 22:30
哇!;厉害!
只是觉得法师讲得很清楚,没想到要去了解背景呢。
谢谢资讯分享。
#4: Author: seagirl, Posted: 2014-7-31 22:38
你们怎么看的这么快?我第一集还没看完,我的悟性太差了
#5: Author: 云游天下, Posted: 2014-8-01 06:05
seagirl _BBCODE_WROTE:
你们怎么看的这么快?我第一集还没看完,我的悟性太差了
我也一集没看完呢。慢慢看,有不懂的就在这儿讨论...
#6: Author: 来去, Posted: 2014-8-01 09:02
seagirl _BBCODE_WROTE:
你们怎么看的这么快?我第一集还没看完,我的悟性太差了
随喜学楞严经。我前几天就开始看了,所以看得比较快,也有可能是以前学过几遍的原因。
不要说自己悟性差,的确楞严经是相当难懂的一部经,很多同修学不懂就不学了。
我学第一遍的时候,根本搞不清状况,只是知道佛陀说,心不在这,不在那,也不在那。。。然后佛陀,就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地推理和论证这什么。
我很晕,就只能记住结论:意识心虚妄不实,要找一个真心。
所以第一遍只是知道一个大体轮廓,细节根本搞不懂。
那推理,论证的部分,在学第二遍,第三遍时,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不知为何,最近总是看到“见辉法师讲愣严经”的这个版本。说来要忏悔一下,我还是比较着相,和有分别心的,我总偏好男法师的讲经,所以一直没有看。
不过还好,我终于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我点开了“见辉法师讲楞严经”,一听就觉得蛮不错的,很清楚。举例说明也很生活化,很风趣,PowerPoint的表现力很直观,就比较易懂。
希望大家能慢慢进入状态。
#7: Author: 云游天下, Posted: 2014-8-01 18:57
这是因为见辉法师很重视佛法教育。请阅读:
佛教教育应与时俱进 接引众生应视其根基而定
“作为一个弘法者,应不只着眼于讲授,还要注意是否应机,才能达到教学的成效。”
见辉法师表示,“佛陀的开示,是针对不同程度的人有不同的教化,所以有三藏十二部经之教法与内容。”佛法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依照学者的根基去讲解,如果将佛法诠释得很好,但是学生听不懂,觉得老师讲的内容貌似天书,就没有效果。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适应根据学习者的根基去作启发,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台湾学习佛法的管道多元而方便,多数的佛教徒也都有学习经典的习惯,但是经典浩瀚,常使人有不得其门而入之感。见辉法师选择以《楞严经》做教学主要内容,这是一部有着严谨结构以及丰富内容的经典,相当适合现代高知识分子学法的需求。
在《楞严经》里面,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与宿世有缘的摩登伽女相遇了,面对感情取向的摩登伽女,能够忆持经藏的阿难尊者陷入难题,犹如常人所面临的理智和感情冲突的困境。而见辉法师采取半年为一期的授课方式,将《楞严经》结合当代人的事业发展、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健康环保等种种议题来探讨,从心理学、管理学以及艺术文化的观点论述,以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对经典有一全面性了解。
见辉法师指出,这种新式教学为特色的弘法方式,应可适应忙碌的现代人学法的需求。禅院自2011年开班,半年为一期,第一期有50个学员,口耳相传后,第二期成长为300个学员,到了今年2012年上半年就达到了600个学员,其中教育程度有九成为高中以上,硕士、博士程度者达十分之一。
见辉法师提到,如果佛法可以像戏剧一样让信众对闻法有所期待,并能在其生活和工作上发挥正面作用,从而影响周遭的亲友,这样佛法发挥了作用才能产生其真正的价值。同时,见辉法师表示,虽然教学方法随着时代演进而有所调整,但是佛法基本精神是不变的,最终还是要让大家回归到“戒、定、慧”这个最根本的精神上,才能帮助学习者达到究竟解脱。
谈到教育工作时,见辉法师强调,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要从长远看,而且要结合众人的力量,以组织建立长远的学习系统,希望这套教学系统可以得到更有效率的推广。
选自:http://news.fjnet.com/rw/tj/201207/t20120713_195080.htm
#8: Author: 来去, Posted: 2014-8-01 20:23
随喜赞叹!
的确感觉法师的讲课和日常生活结合得很好,只有学通了,才能如此融会贯通。
这样讲经,可以让我们在家居士通过日常生活,达到修行的目的,同时使佛法得到充分发扬。
#9: Author: 云游天下, Posted: 2014-8-01 23:07
Sorry. 觉得讲的太慢、太分散,看不下去了。可能我比较没有耐心吧...
楞严经我是读不懂的,请问,除了这位见辉法师的,听或看谁的讲解比较好呢?
网上有 净界法师的视频,有 南怀瑾先生 的讲述, ...
(净界法师 是台湾人,怎么口音好像是... 不知道是哪里的口音...)
对 慧律法师的不太感冒,太沉闷...
#10: Author: 来去, Posted: 2014-8-02 09:23
云游天下 _BBCODE_WROTE:
Sorry. 觉得讲的太慢、太分散,看不下去了。可能我比较没有耐心吧...
楞严经我是读不懂的,请问,除了这位见辉法师的,听或看谁的讲解比较好呢?
网上有 净界法师的视频,有 南怀瑾先生 的讲述, ...
(净界法师 是台湾人,怎么口音好像是... 不知道是哪里的口音...)
对 慧律法师的不太感冒,太沉闷...
汝心不“如”。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实映照外境。物来则照,物去不留。
外境慢,你的心就要慢。你嫌外境“慢”,说明你的心“不如”啊。
个人觉得见辉法师是讲的最清楚的。
个人体会:
个人是在每天读经,平时散心持咒,散心持佛号。一直到了佛号脱落,也就是平时不持佛号时,心不起念的程度,才开始听经的,此时理解力很强。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All times are GMT - 8 H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