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 huzi, 時間: 2014-10-16 13:02
現在我講個公案給大家聽聽,在北宋徽宗皇帝年間,有一次當朝太尉請諸山長老來家開無遮大會(無遮就是盡情而說,乘興而談。有人錯解了,說無遮大會是把衣服都脫光了,就叫無遮了,這是不對的)。與會的不但有各門各派的尊宿大德,連徽宗皇帝也身著青衣小帽親預其會。
會上有華嚴座主出來問道:“以我們教下講來,要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祗劫,你們宗下卻講一棒一喝即能證道,這和佛所說的大相徑庭,不能使人無疑。今宗下大德在此,如一喝能透得過賢首五教,則能使大家信服棒喝確有此功效。如透不過五教,則所謂棒喝能使人成道者,便同魔說。敬請宗下大德來開示愚蒙。”
當時臨濟宗大德圓悟勤禪師也在座,他聽到華嚴座主提出的問題,即以目視淨因成禪師,成會意(淨因因為年輕,在諸位長老面前不好自己出來,現在得到圓悟的授意,這才站了出來),於是對大眾說:此問題很簡單,不值得前輩長老解答,就由我少長老來試答吧。要透賢首五教,須先將五教教義立明,以免下喝時混淆不清。所謂五教者:
①小乘教:小乘著有,以有法可修,有道可成,有生死可了,有涅磐可證為義;
②大乘始教:破小乘的有,乃真空絕相之理法界,以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為尚;
③大乘終教:以非空非有為義,空有雙非,乃空有皆不住之事法界;
④大乘頓教:以即空即有為義,空不礙有,有不礙空,乃空有雙運之理事無礙法界;
⑤大乘圓教:以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圓融無礙為旨,乃佛祖心髓之事事無礙法界。
成舉罷問座主:“這五教宗旨是否如此?”座主曰:“如是,如是。”成曰:“既如此就聽好了,我這一喝要透過五教。”於是大喝一聲,問大眾:“聽到了嗎?”大眾說:“聽到了。”成曰:“那麼是有了,可以透過小乘。”過一會兒聲音沒有了,成又問大眾:“你們現在還聽見這一聲喝嗎?”大家說:“聽不見了。”成曰:“那麼是空了,可以透得過大乘始教。”
成又曰:“現在沒有聲,而剛剛是有的,這是非空;剛剛是有,而現在沒有了,這是非有。現在無聲是非有,剛才有聲是非空,非有和非空都是因為我這一喝之後,才能這樣講,如果沒有這一喝,又怎麼能這樣講非空非有呢?所以這一喝能透過大乘終教。”
接下來是頓教的即空即有。所謂空是在我喝了一聲之後,喝沒有了,沒有即是空。這個沒有不是憑空沒有的,是因剛剛有過這一喝,現在才能說沒有,倘若沒有這一喝,現在又怎麼能說沒有呢?這個“沒有”是因為“有”才說沒有的,這樣一來“沒有”不就是“有”嗎?所以說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和有是相對而有的,不是絕對的,一就是二,二就是一。說有之時,有非是有,因空而有。同樣,說空之時,空非是空,因有而空。離空即無所謂有,離有亦無所謂空,這就是即有即空。那麼這一喝,又可以透過大乘頓教了。
最後說大乘圓教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我一喝不作一喝用,做一切事毫無去留、粘染。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掛著一絲紗。不動身心而日應萬緣,端拱無為而妙用恒沙。說無之時,周遍法界,說有之時,纖毫不立。諸子百家,百工技藝,莫不如此。此大乘圓教圓融無礙之旨也。”大眾聞後,莫不信服贊歎,在座的徽宗皇帝也點頭不止。
摘錄自《楞嚴要解》元音老人
#2: 作者: 邊緣, 時間: 2014-10-17 11:10
淨因成的喝和說,只解釋了他的行為和傳統上五個詞語之間的關系,而這些,和佛陀的覺證並沒有任何關系,也解決不了任何關於這個世界和人心所存在的問題與痛苦,就像那個頻頻點頭的宋徽宗,避免不了被金人擄去一樣。悲哉,摩訶禪宗,悲哉,大宋皇帝。
#3: 作者: 供卻加, 時間: 2014-10-17 13:01
的確。“沒有即是空”,這個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4: 作者: huzi, 時間: 2014-10-17 14:01
看到這個故事,我注意到這個“賢首五教”。最近看到一種說法把佛教宗派基本分為了:有相宗,無相宗,法相宗,實相宗。因為我長期以來對這些很混淆,看到這個賢首五教的說法後,我想應該讓自己清楚一點這些分類,可能能幫助自己分辨這些。不知道哪裡有介紹賢首五教的經論,或者是佛法分類的經綸?
#5: 作者: huzi, 時間: 2014-10-17 14:10
供卻加 寫道:
的確。“沒有即是空”,這個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我覺得這裡說的空是絕對空的空,是相對有而說的空。不是妙有真空的空。
#6: 作者: huzi, 時間: 2014-10-17 16:45
各位師兄,請給我介紹好的教材。
我剛才看維基百科看了法相宗是無著菩薩, 玄奘大師等。還有一宗叫法性宗,傳承自龍樹菩薩。還有破相宗,也叫中觀學派。
和另一個系統,就是“有相宗,無相宗,法相宗,實相宗”系統,看似上面說的法性宗就是這裡的無相宗。
還有這個賢首五教。
這些是怎麼回事?
#7: 作者: huzi, 時間: 2014-10-17 16:58
徹底暈了,好像開啟了一扇圖書館大門,裡面有成千上萬的書和知識需要讀,整理,是不是得上佛學院才能理清這些各種的分類和宗見。
#8: 作者: 邊緣, 時間: 2014-10-17 17:47
中土諸宗,一般來說是四大宗派,及其特點簡述如下:
天台宗,龍樹初祖,性具說,一切事物皆具佛性,諸法實相論,法華經,觀心為本。
華嚴宗,杜順初祖,性起說,一切事物依佛性起,華嚴經,別教一乘。
唯識宗,玄奘開創,唯識觀,三性說一切的本質,印度大乘瑜伽學派,唯識無境。
禪宗,菩提達摩開創,自性說,空有合一,楞伽經,安心法門。自覺聖智,識心自度。
六祖禪,自性是佛,金剛經,自悟自修。
#9: 作者: 車老板, 時間: 2014-10-17 20:00
huzi 寫道:
徹底暈了,好像開啟了一扇圖書館大門,裡面有成千上萬的書和知識需要讀,整理,是不是得上佛學院才能理清這些各種的分類和宗見。
沒那麼復雜!
大體上漢地的派, 在藏地叫宗; 漢地的宗, 在藏地叫派。
全學,即不現實,又沒必要。 了解個大框有必要, 專學一宗一派一法有必要。
以漢地的宗派概念為例幫您精簡一下:
派,指學派, 大乘的派主要的只有中觀學派和唯識學派,另有如來藏學派,具體講理的時候還是取上二者之一。
宗, 主要取上述學派之一間雜或多或少的其他為指導,預備些禪法,形成宗。
要解決的就是自己的那點病, 理論上一點依據都沒有,恐怕那得是獨覺聖者了,我們就別太指望。有或多或少的理論指導,夠正確地步入實證就行。 病處清楚,需要能與更多人搭話時, 再廣學各宗派理論實踐方法也不遲。
#10: 作者: 邊緣, 時間: 2014-10-17 21:14
時至今日,從教理上也就主要是禪與唯識,從方法上大約也就禪淨密了。一千多年,大浪淘沙,該說的該做的也就這樣了。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