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无高下,不等于修行没有次第,或是果位没有高下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 佛道净土.中医养生

#1: 作者: 来去时间: 2016-5-17 00:06

法无高下,不等于修行没有次第,或是果位没有高下


天台宗有“六即佛”

六即佛,六即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
一直到最後成就道业,
这当中的次第有六个层次,
而这六个层次当中,都是佛,
故称为六即佛。

六即佛,六即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最後成就道业,这当中的次第有六个层次,而这六个层次当中,都是佛,故称为六即佛。

六即,
第一个是「理即」,
第二是「名字即」,
第三是观行即,
第四个是「相似即」,
第五个是「分证即」,
第六个是「究竟即」。

六即就是六个层次是佛,就是「即佛」,所以六即表现了从凡夫到成佛一切的位次。为什么叫六即?「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这当中有六个层次,此六个层次则表现因果的事相。

理即,在道理上,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一切众生皆当成佛,这就是理即。
 道理上,确确实实可以成菩萨,可以成佛,可是若没有觉悟,没有返照、没有薰修,根本不知自己能成道、成菩萨,郄时时刻刻在那里造业,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则佛性虽本具,也将变成了众生性了。而且不但变成了众生性,甚而变成兽性,虽是如此,但佛性还是存在的。

 所以这当中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之处。相同的是「理」,不相同的是「事」,在事上是完全不相同,果报也完全不相同。虽是不相同,可是还是会成道,佛性还是存在,等到将来因缘成熟了,觉悟了即能成佛。在道理上来讲佛性是本具的,所以称之为六即。


以上转自《中台世界》

这就是次第,就是果位的不同。

同样,《华严经》中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也是同样的道理。




#2: 作者: 来去时间: 2016-5-17 00:20



所以《楞严经》讲:“理属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就是说,无上正等正觉,需要理事圆融,理事具成。

若以为自己一悟成佛,一悟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一定是知见有偏差了。



#3: 作者: 来去时间: 2016-5-17 00:36



六祖说:“悟后自度”

六祖应该是上上根器的了吧,他老人家悟后还需自度,还有功课要做呢。很多祖师如藕益大师也没有认为自己已是圆满的“究竟即佛”,现在的人,居然还有人认为自己无须在再修了。

真是令人感到差异。


#4: 作者: 来去时间: 2016-5-17 00:49




梦参长老:明心见性绝不等於成佛

五台山百岁高僧梦参长老 (图片)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後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於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功德。

---梦参长老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 佛道净土.中医养生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美国太平洋时间

1页,共1

Powered by phpBB 2.0.8
Content received from: 加西网 (温哥华门户), http://www.vancouver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