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Garnett不能带球队走向更高境界的原因,不是出现在“器材”上,而是使用方法上,他有很好的低位动作,可是怕受伤,就越走越外面,他名义上是打大前锋,可是却常常跑去欺负别人家的小朋友(小前锋),可以力扛中锋的,可是教练团却不希望他把体力太早耗尽,所以,他就迷失了自己的定位,双能卫变成双不能卫。他可以一次打五个位置,可是他只有一个人,每次上场都是五打一,没有多久就要过劳死了。
1.摄影是捕捉当下,化瞬间为永恒,所以画面叙述的故事性张力要够,才能流芳百世。捕捉画面要付出耐心。以李广的箭术,远距离射杀猛虎,同侪顶多说声:OH~good。但是他做出这样的举动,同侪会眼镜碎掉,下巴脱臼,一手托著下巴,另一手用力打著李广的头,说:I can not believeable顺便问候他的爹娘,老师,系主任(如XXX,XX老师的,诸如此类)。所以决定瞬间的时间点很重要,而且心脏要够大颗才行。
大三元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谁能稳守这方寸之地,谁就可以独领风骚,就2005年立论,Canon兵多将广,强占山头堡,可用之兵多达6只,真正流通於市的有5只,包括70-200/2.8,70-200/2.8IS,24-70/2.8,28-70/2.8(算在二手市场里面),16- 35/2.8,17-40/4等成员,各有地位,组织分明,目前实在难以撼动。Nikon兵员整齐,小黑三、五代目挺立,四代目有管道还是可到手,其他 28-70/2.8和17-35/2.8素质精良,有一拼之力,而且Nikon野心勃勃,想将战线拉长,推出200-400/4 G VR,凑个大四喜,战帖已下,只看其他厂跟不跟进而已。Pantax向来缺席17-35/2.8这焦段,28-70/2.8和80-200/2.8久未更新,尚算旁观战局走向,不足为惧。
良心说,在这些镜头中,真正拥有过的是canon那两只L镜,真正想拥有的是已经到不了手的,Minolta17-35/3.5虽然还是前群操出的对焦模式,感觉松垮垮的遮光罩,很奇怪的镜头盖,但是他的色彩还原度最好,变形最小,很难想像变形如何去克服的。当然,这些镜头一定用了很多非球面镜,低色散镜等等,看过就好,这时候感觉Minolta有点天真无邪近乎白痴的地步,有独特的光学绝佳的画值,却不懂包装。学一下人家Canon pseudo-内对焦内变焦,学一下人家Nikon独特外观设计,这年头会去注重内在美的人越来越少了,君不见谁会去注意高树玛莉亚和及川奈央的学历。 KM 17-35/2.8-4是向T家借来的佣兵,夹著高度价格优势,可以兼容传统与数位的特点,和KM现在青黄不接的时期,变成绝佳的选择。说真的KM 17-35/2.8-4相当优秀,可是相对的稀释了原先Minolta的特色,也可能阻碍KM对这焦段的开发。
楼上的恐龙兄弟说得对,俺觉得美能达的头还是相当不错地,俺用过28-75/2.8 AF D(坊间传说是Tamron代工,但是Minolta自己的玻璃镀膜),100-300 APO D(被O版批判紫边,所以APO得不够),50/1.7(比Canon的50/1.8还便宜,且质量非常好),再有就是DT套头了。这几个镜头的价格都跟L头 ED VR头不能同日而语,但是成像质量俺觉得还是不错地,性价比相当有竞争力。Sony take over之后的进度,从dpreview的KM SLR坛子上的反应看,是不尽如人意地。跳船的人越来越多。那个25%的市场占有率大概是日本本土?据俺认识的sales说,A100在加拿大卖得不好。俺觉得很大程度上受到的并非CN的压力,而是Pentax等二线厂家的新机型的排挤。所以俺觉得Sonolta目前的重点不应该是在CN对着干上头,先把Pentax, Oly, Fuji, Samsung, Sigma等干掉统一二线相机市场,然后再对CN发动攻击,否则腹背受敌嘛。
You cannot post new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reply to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in this forum You can download files in this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