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屋內會有NPC手持電鋸,“追殺”游客,突然飛起的人形蝙蝠撲向游客。
直到將游客全部引入到下一個NPC的施法范圍。
同時偌大的博物館還有NPC的真人演奏,在每個不可見的角落處,都有著充耳不絕的呼號聲。
是身心鍛煉之地,也是健身寶地。
面對這5大鬼屋,不知你能否一往無前。
既然有對鬼屋戰戰兢兢的年輕人,也肯定有對鬼屋無所畏懼的年輕人。
在這些無所畏懼的年輕人當中,依然不排除有混子的成分。
比如鬼還沒來呢,就叫個不停…
也有親子局的名場面。
在黑燈瞎火的環境裡,cp是可以隨意組合的,畫面常常會彌漫gay的氣息。
一些玩家身懷絕技,真不把NPC當人。
即便要跑,也得誓死帶著隊友。
當少林功夫腳遇上NPC,這是有多大仇啊。
生命的不平等就在於,鬼對人下“唬”手,人對鬼下死手。
鬼屋裡的NPC不像娛樂圈的明星,遇到危險的武打動作時可以召喚替身。
能堅持幹上一個月的,靠的絕對是真才實學。
NPC不僅需要吃苦耐勞的精神,強大的心理素質。
還要耐得住顧客們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
鬼鬼們表示心裡很苦。
無論何時何地,NPC都得使出洪荒之力,滿足顧客的需求。
既要當鬼屋路上的攔路者,偶爾也要做哄寶的擺渡人。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更不尋常的還有以下操作。
能夠反客為主,把NPC嚇得傾巢而出,敢問還有誰。
對此NPC內心的想法應該是:我不是真的鬼,但你是真的狗。
鬼屋似乎有一種魔力,身在其中的人,都在演繹著形形色色的囧态。
而那些不堪回首的囧态,葔纛U嵌嗔艘桓魷辛牡幕疤狻
也許這就是鬼屋的樂趣所在。
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
道路上的每一個設計,都飽含著設計師的心血。
要做出一個成功的鬼屋,燈光、路線、溫度、道具這四個方面不可馬虎。
巧妙的光線律動配上較低的溫度,才能營造出一個陰森詭異的氛圍。
為了能讓NPC有用武之地,空間必須要廣,否則達不到突如其來的效果。
既要兼顧成本,又要不失游客的體驗感。
設計師們把思路轉到了路線上。
簡而言之就兩個戰術——迷和折。
在迷的問題上,一般鬼屋都只有一條固定的主幹路線。
而設計師會故意在主幹上加一些分支。
使得最終目的地不變,但在選擇上給了游客一個極大的迷惑性。
再來說說曲折,它是“迷”方案的升級版。
通過蜿蜒曲折的路線使NPC在拐角處有更多的埋伏機會。
同時也會在分支上弄一些小手腳,做成圈形路線。
使游客無論怎樣走都會回到原地,達到一個“鬼打牆”的效果。
考慮到成本,設計師們會將兩套方案聯合起來使用。
這一套流程下來,鬼屋的成本到底有多高?
《創業邦》透露過行業內情:
1. NPC需要專業培訓,並配有相關的化妝師、服裝師。
2. 老板要購買大量的“聲光電”設備。
3. 道具組要備足骷髏頭、機關煙霧等一系列唬人的道具。
若按100平方米的面積,湊上加盟的費用。
至少需要六七十萬的啟動資金才能穩固資金鏈。
開發商難,鬼屋的工作人員更難。
前不久一位網友在網上求助,稱自己在一家鬼屋上班,一個月工資只有1800元。
老板還頻頻使詐,扣留工作人員的工資。
不同的地方工資水平不同,NPC具體的工資與鬼屋的盈利程度,以及品牌效應有關。
雖然NPC薪酬的上限不得而知,但1800的下限足以讓人望而生畏。
說到底,鬼屋這種娛樂性產業更多偏向於一次性娛樂產物。
成本高,持續可玩性低,游客玩多了必然會失去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