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前輩黃汲清先生留學瑞士濃霞台大學前後的師承與交往追溯
一、現有文獻中黃汲清先生的留學經歷介紹
據《我的回憶》(黃汲清)一書“代序”介紹:“1932 年夏, 黃汲清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選派, 赴瑞士留學。先入伯爾尼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erne) ,1933年春轉入濃霞台大學(Université de Neuchatel), 在著名大地構造學家E. Argand 教授指導下做研究生。在歐洲, 黃汲清不僅全面研究了瑞士阿爾卑斯山地質, 而且對意大利、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也做了實地考察。1935 年, 以法文寫成博士論文《瑞士華萊縣素女峰— 破金瓜峰地區之地質研究》, 獲理學博士學位。著名學者Rudolf Staub 教授認為此文對阿爾卑斯彭寧帶的研究有重要貢獻。瑞士地質前輩Maurice Lugeon 教授在給黃汲清的賀信中說: “您在阿爾卑斯的經歷將永遠留在人們記憶中。”1977年, 國際地科聯主席Rudolf Trümpy 教授訪問中國時指出, 黃汲清的博士論文至今仍有價值。”
《黃土情緣——劉東生口述自傳》2017)裡提到:“我自己一直覺得地質調查所這種培養人的模式非常好。年輕人跟著年紀大的人一起工作若幹年,積累一定的經驗後,再出國跟隨一位大師學習,比如黃汲清先生去瑞士跟著阿爾崗(E.Argand)教授,程裕淇先生去英國跟著呂德(H.H.Read)教授,王恒升先生去瑞士跟著尼格裡(Nigeli)教授,等等。”
《遠古生命的守望者——李星學傳》(2016》介紹:“他(指)早年留學於瑞士濃霞台大學,師從著名大地構造學家阿爾岡(E.Argand)教授,並於1935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中國現代地質學家傳》(1990)介紹:“1932年7月,黃汲清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下赴瑞士留學。他先入伯爾尼大學地質系,次年轉入濃霞台大學地質系。他的導師E.Argand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構造地質學家,活動論的代表人物。他治學嚴謹,要求學生們一絲不苟地完成各項訓練,包括.... 練掌握德語和法語。黃汲清勤學好問,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深得導師贊賞。在2年多的時間裡,黃汲清閱讀了大量地質學專著,對瑞士華萊縣素女峰地區的岩石、地層、構造、地貌以及冰川等地質現象作了詳細考察。提起野外考察,還有一個小插曲。Argand教授得知黃汲清在中國考察了很多地方,就勸他用中國的材料寫一篇博士論文;而黃汲清認為,既然在瑞士讀書,就應該研究當地的地質,不能圖省事。最後,Argand教授拗不過他的學生,只得把他正在研究的、地質情況復雜的素女峰地區交黃汲清研究。”
《當代重大科學技術發現發明的智慧研究——科學家智慧之光》(1999)稱:“1932去瑞士留學,在大地構造專家琵.阿爾岡(Argand)教授指導下深造。先後去瑞士、意大利、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等國考察地質。1935年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秋赴美國進行學術訪問。1936年春回國後,著重調查南嶺地質礦產。”
《中國地質學界的宗師--黃汲清》(四川文史資料集粹 第4卷 文化教育科學編)稱:“1932年夏,他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選派,暫別難分難舍的西部熱土,赴瑞士留學,先入伯爾尼大學..1933年春轉入濃霞台大學(UniversitedeNeuchatel...在著名的大地構造學家E.Argand教授指導下做研究生。在學習期間,他全面考察和研究了瑞士... ...破金瓜峰地區之地質研究》真獲理學博士學位。著名學者、蘇黎世大學地質系教授史陶布(RudolfStaub)稱贊該文對阿爾卑斯彭寧帶的研究有重要貢獻。瑞士地質前輩MauriceLugeon教授在給黃汲清的賀信中說“您在阿爾卑斯的經歷將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1935年秋,黃汲清在瑞士學成歸國途中,利用在留學期間積攢的一點美元,自費考察了英格蘭、蘇格蘭、美國等國.重點是考察美國的石油地質。”
《傑出的地質學家黃汲清教授》介紹:“1932年夏,黃汲清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選派,赴瑞士留學,先入伯爾尼大學(theUniversityofBerne...1933年春轉入濃霞台大學(Universit~deNeuchgtel...在著名大地構造學家巳Argand教授親自指導下做研究生。在歐洲,黃汲清不僅全面研究了瑞士阿爾卑斯山地質,而且對意大利、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也做了實地考察。1935年,以法文寫成博士論文《瑞士華萊縣素女峰一破金瓜峰地區之地質... ”
注:以上截圖見於《黃汲清傳》(郭健著. 名人剪影.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