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Search:  

 Global Announcement:  请不要上传第三方有版权的照片,请尊重版权,谢谢   转载新闻请务必注明出处,这些媒体请不要转,谢谢   批评商家需要注意  
 : NotmeL8 | XY | lxls | 猪头看世界 | 顾晓军 | 罗蓬特机器人 | 格局 | 客观中立而实事求是,唯服理据而杜绝辱骂 | 一袭绛襦落鹏城,疑似玄女下九天 | 白龙王许道长 | 花随风 | 吕洪来的个人空间 | 静观云卷云舒 | 逸言堂 | 大温房产和地产研究 | 我的退休生活 | 禅人俗事 | 湖里湖涂 | 天涯逐梦 | My AI Tech Channel
 : 请问谁知道哪里有卖理发的电动推子?   忽然有个疑问:战争时期,加拿大拿PR卡未入籍的永久居民会被强制服兵役吗?   这个银条   如何修改会员名?
 Jump to:
     发帖回帖获取加西镑, 兑换精彩礼物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Forum Index -> 素里新家园

外公的三位妈妈 zt



Reply to topic          |##| -> |=|        Post new topic
View previous topic :: View next topic  
Author Message
tjh27
()




Post Posted: 2024-11-12 17:03 Reply with quote
外公的三位妈妈

我的外公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6年,重庆涪陵人氏。他本姓江,因母亲早亡、被亲生父亲抛弃,从小跟着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婆生活,前后遇到了两位养母,加入到了一个四世同堂、人口众多的红色革命家庭。关于他早年的生活,只有亲人的讲述和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拼接而成,但我仍可以从这些记忆的片段中看见一位坚忍、善良的少年。

没有记忆的亲生妈妈

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历史使命也随之终结。但经历了战乱的重庆,依然深陷在水深火热之中。

那年元旦,天气阴冷潮湿,距离重庆百公里以外的“千里乌江第一城”涪陵一片萧索、寂寥。就在那一天,城中一户江姓人家中,一个男婴响亮的啼哭声,打破清晨的宁静。

这就是我的外公,带着一家人在苦难中喘息的一丝甜蜜和希望而来。家人给他起的乳名叫“地瓜”,大概是希望他的人生如地瓜一样,甜蜜幸福吧。

然而,命运多弄人。

第一次做母亲的女人得了产后风,在孩子还未出满月之际就撒手人寰。男人实在不会照顾这么大的孩子,索性将他送给外婆抚养,后离开涪陵去了万州,再无音讯。这个婴儿尚不冥人世,便失去了双亲的护翼,生于苦难成长于苦难,便是外公人生最初的打开方式。

地瓜的外公从事农作物种植,生意做得颇具规模,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娶了两房老婆,地瓜的亲外婆是大老婆,小老婆叫王书荣。天有不测风云,随后的几年里,地瓜的外公、外婆相继离世。等到地瓜开始有记忆时,他是跟着王书荣外婆、舅舅(比他大5岁)在涪陵生活。

孤儿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多么得艰辛。一家人生活难以维计,这个与外公没有血统关系的王书荣,苦苦挣扎、疲惫不堪,她的心情总是灰暗的。外公常常想起,小时候他几乎没穿过鞋,全是光脚走路。有一次,外公失足掉进河里,被路人救起,但右耳因进水化脓耳膜穿孔,从此失聪。

我常想,上天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不幸给外公,脑海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衣衫褴褛的羸弱小孩,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没有父母的疼爱、陪伴,还要时不时受到王书荣地训斥。外公在诚惶诚恐、无助胆怯中来到了1956年的夏天。

涪陵的夏天特别炎热。一天,王书荣一反常态心情看起来很好,乐呵呵地准备着各种好吃的,10岁的外公隐隐感觉家里会有什么事儿发生。几天后,王书荣带着他和舅舅来到江边码头接船。下船的人群中有两位打扮干练的中年妇女,王书荣眼睛一亮,叫着“珠儿”的名字,一位面容清秀的女性第一次撞进外公的眼帘,莫名的有一种亲近感。看着她和外婆拥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外公心里有些许不安。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时时传来欢快的笑声。“珠儿”阿姨拉着外公的手,问他愿不愿意离开涪陵去北京,傻傻的外公一个劲地点头。没过几天,他们便随着“珠儿”坐上了北上的客船。

这是外公第一次离开涪陵,家乡从此在他未来的人生里,变得越来越遥远。但这一次,却是他结束苦难童年走向新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铮铮铁骨的王藕妈妈

“珠儿”阿姨,大名叫王藕,是王书荣姐姐的女儿。从小在涪陵长大,和她的姨妈王书荣关系甚好。

外公常说,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三生有幸遇见了王藕妈妈。这是给了他人生启蒙和至深影响的、最令他敬佩的一位不平凡的人。

关于王藕的生平,《烈女传奇》一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王藕,女,1917年生,湖北江陵人。原名祝成龙,长期使用舒赛笔名。抗战爆发后在武汉参加妇女战地工作团,1938年3月入应城汤池训练班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京安县委宣传部代部长、云梦和江陵县委社会部长兼公安局长、新四军五师第三军分区卫生部政委、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副政委兼总支部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民政处副处长、中央军委复原委员会工作组长、中央建筑工程部人事司处长等职。1966年12月张贴全国第一张反对林彪大字报,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于 1971年5月惨死狱中。经年54岁。

王藕的一念亲情,却成就了外公的一生。

1956年,王藕在中央建工部任人事司处长。生活稳定下来,她时常因为没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而倍感自责,念及姨妈王书荣生活困顿,决定将姨妈一家接到身边来,也算告慰父母在天之灵。

王藕当时单身,没有孩子,收了养女舒娜抚养在身边,外公正好比舒娜大一岁。这个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成了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

在北京,王藕帮外公联系了学校。开学前,她给外公改名叫王渊,希望他成为一个具有渊博知识的人。从此以后,外公就一直使用这个名字,再未改变。周末,王藕会带他们去北海划船、去天安门广场游玩、听梅兰芳唱戏、看足球比赛,生活丰富多彩。

外公还记得,那是 1957年夏天,中国足球队与印度尼西亚足球队在先农坛体育场进行比赛,他们前去观看。那天,外公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总理,他们就隔着几排座位。那场比赛中国队输了,但外公见到周恩来总理激动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

王藕也常常给他们讲自己的革命经历,外公和舒娜听得入了神!王藕是湖北人,根据湖北称谓,外公、舒娜都喊她大爹。她常常笑称:我是又有儿又有女,既当爹又当妈。

在王藕的革命生涯中,最让外公赞叹的就是她当公安局局长那段时期。1943年5月,舒赛(王藕当时的化名)调任江陵县委社会部副部长兼公安局局长。

她是豫鄂边区第一个女公安局局长,时年二十六岁。舒赛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工作作风使当地的治安有了明显的好转,她清除湖匪,锄奸破案,使多年混乱不安的江、潜一代湖区日趋稳定,群众安定生活;她组建了手枪队,追捕汉奸,惩治叛徒,非常受人们爱戴,老百姓对女局长是赞不绝口。五十年后,原公安局秘书周方琳回忆道:“人们把我们的女局长视为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群众喜欢她,敌人对她也怕三分。我们的手枪队厉害得很,把汉奸特务活捉回来后,连日本人和国民党的特务头子都震动了。”

在外面工作雷厉风行的王藕,在家里教育子女也一样上心。

外公刚到北京,身体瘦弱,虽然年龄比舒娜大,但个头却比舒娜低半头。王藕常常把家里好吃的,第一个给外公,没少惹得舒娜吃醋。半年之后,外公却依然面黄肌瘦,她又带外公去看病,原来是肚子里有蛔虫。回家后,盯着他服药排虫。从小丧母的外公第一次感受到像妈妈一般细致如微地呵护,幼小的心灵扎下了“爱”的种子。

王藕发现外公有音乐天赋,就买来二胡,联系老师,带他去学习。每周在中央歌剧舞剧院学习音乐的时光,对外公来说非常美好,他也认识了乔羽、王琨这样的艺术家。多年后,远离北京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外公都会非常激动。音乐在外公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他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奠定了基础。

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

1958年,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刚刚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外公,再次经历命运急转直下的灰色人生。

王藕因为在工作中坚持正义、反对腐败,多次遭到错误处理。她被停止工作、革去公职,没有了生活来源,一家人搬离了独栋小院,日子过得艰难。随后,王藕被抓、家被抄,生活陷入了绝境。

1960年,王书荣只好带着自己的儿子、舒娜和外公,再次投奔当时在河南郑州生活的祝d(王藕的亲妹妹)。

与第二位母亲—王藕妈妈的缘分只有短短的4年,但这4年却为外公打开了一扇窗,树立了人生理想,指引了前进方向。

外公离开北京后,始终牵挂着王藕妈妈,开始与她书信往来。王藕妈妈总是教导外公好好学习,做一个正直、善良,乐于奉献的人!

1964年10月20日,王藕妈妈在天安门前留下了这张照片,并在照片背后给外公留言:“亲爱的天安门啊:我永远站在你的面前,我经受得住你的任何检阅、考验!为渊儿索照而写”这张照片也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一直被外公珍藏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藕张贴了全国第一张反林彪的大字报,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于1971年5月冤死山西狱中,1987年被平反昭雪。



1986年10月,外公和家人们一同前往山西隰县监狱,王藕的骨灰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缕青丝。睹物思人,全家人悲愤恸哭,为她多舛的一生,也为她崇高伟大的信仰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正如刘真《悼舒赛》中写道的:“卅载沉冤昭雪日,挽歌动地哭女雄。”



1987年2月26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当时名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好党员、好同志、好干部”王藕举行骨灰安放仪式。正义尽管迟到了,但它没有缺席!



温情似水的祝d妈妈

“亲情是不灭的焰火,我们的人生被它照亮。”

王藕参加革命后,带领着弟弟妹妹一同投身到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去。

祝d,是比王藕小11岁的亲妹妹。1944年在湖北边区参加了新四军队伍,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1955年被分配至河南省建筑安装工程处工作,后又调动到开封。

她是我们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领航人,是外公的第三位母亲,是我最敬爱的外曾祖母。

1960年,当王书荣带着一家老小投奔祝d时,这个家庭已经有了三女一儿。初来乍到,一下子多了几张嘴,一家老小,单孩子就七个,全家的重担都压在祝d和丈夫肩上。

三年自然灾害,河南又是闹饥荒最严重的地方。但看似柔弱的祝d毫无怨言地接纳了他们。照顾老人、招呼孩子,事无巨细。当时郑州正好招飞行员,祝d带着外公去报名,却在最后环节,因外公右耳失聪失去成为一名飞行员的机会。随后,祝d调动到开封高压阀门厂工作,外公又跟随这个大家庭辗转到开封上学。

1962年,外公顺利地考入了开封市第二技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尉氏县当了一名拖拉机手。

外公能赚钱了,他义无反顾地帮助祝d妈妈承担起照顾这个大家庭的重担。每个月发了工资,外公只留下自己的生活费,其他的全部交给祝妈妈。王书荣身体越来越差,他煎药熬煮,照顾起居直到她离世。弟弟妹妹上学、参军,外公总是细心帮他们置办好所有的物品。

1965年,外公又凭借出色的二胡技艺被河南省洛阳铁路分局三门峡西铁路中学选走,转行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开始了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教师生涯。

外公调到三门峡工作后,离家越来越远,但对家人的惦念却越来越浓厚。每到周末,他就会装满各种好吃的回开封看望家人。一进家门,弟弟妹妹将外公团团围住,争抢着要大枣、核桃。“大哥回来就是过年!”这是弟弟妹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外公回忆,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口叫祝d妈妈,而是自然而然的认定了她就是“妈妈”。经历了太多颠沛流离、坎坷曲折的生活后,外公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没有血缘胜似血亲的这份亲情,把这个大家庭的每个人的心都牵在一起,彼此珍惜这难得的缘分。

1976年5月,外公结婚了。祝d妈妈在开封打了五大件家具,亲自随车、一路颠簸送到三门峡,给外公办了一个体面排场的婚礼。我的妈妈自从出生后就一直是家里最受重视和宠爱的长孙女。

外公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但他待人宽厚、乐于助人,对学生充满了爱心,非常受人尊敬。记得我小时候,跟着外公走在大街上,打招呼的人络绎不绝,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在当地的威望。

外公在外是好老师、好同事、好朋友,在家是好丈夫、好儿子、好女婿。他不仅孝顺自己的父母,还主动帮助外婆赡养常年卧床的岳父岳母(都活了 90 高龄),街坊邻居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外公说,他比别人幸运,他得到了很多,要懂得感恩、懂得回馈。

2015年1月,外公和弟弟妹妹精心为祝d妈妈两口举办寿宴,庆祝他们携手革命、光辉不朽、相敬相爱的幸福人生!唯一不同的也许只是一个姓氏,而完全相同的是浓浓的亲情,是爱。

2016年夏天,外公突发重病,行动不便的祝d妈妈穿着尿不湿坐了5个小时火车从开封前往三门峡探望,这是在病榻前外公与祝d妈妈的合影留念。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坚强如山的外公留下了眼泪,那是一个儿子发自内心对妈妈地依恋。



2016年8月31日,外公带着不舍的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祝d妈妈悲痛欲绝,她哭喊道:“我失去了最最亲爱的儿子!”而我,作为外公至亲的血脉,目睹了这感天动地的一幕,早已是泪流满面!

血脉庚精神传承

2015年,祖国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舒赛(王藕化名)与叶挺等人并列进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铁军魂·中华情》图片摄影展。她是英勇不屈的“新四军美女特工”,是鄂豫边区首任女公安局局长,是文革期间第一位贴林彪大字报的人!就像马识途写到的:舒赛是一块钢,在和邪恶势力的搏击中闪射出来的火花,特别艳丽。

现已92岁高龄的外曾祖母祝d被授予抗战 60、70周年纪念章。今年9月,她又喜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辉和荣誉属于这些经历了战火洗礼的最可敬的人!

王藕是她的亲姐姐,是她走上革命的引路人;她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王藕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把赡养老人、教育晚辈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在王藕的墓前,外曾祖母最爱说得一句话就是:“姐姐,我没有辜负你的重托!”

1995年,我的母亲高考选择志愿时,听取了祝d地建议,报考了河南省警察学院,从此我的母亲穿上了警服,继承了王藕的事业,成为了我们这个家族中的第二位警察。现在,我们大家庭中有三人从事公安工作,外公常常教育妈妈,“警察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就是一种职业,但对于我们家来说,它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传承!不要辜负头顶的国徽,不要给王藕抹黑!”

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公安,工作繁忙,从我小时候,外公就承担起照顾、教导我的重任。他培养我的兴趣爱好,关注着我的进步与成长;常常带我旅游,为我补充课外知识。2014年,我通过小升初考试进入到陕西省西安市一所重点中学读书,当时因为年龄尚小,离家不适应,外公又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了近两年,直到了我度过了最困难的求学初期。我爱与外公聊天,上了年纪的他最爱回忆往事,他从来不觉得自己苦,反而都是幸福和甜蜜。他常常告诉我他有三位母亲,一位是带他来到世界的亲生妈妈,一位是铮铮铁骨的革命妈妈,一位是给了他一个家的温情妈妈。每一位妈妈都在他人生成长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都是值得他感谢、感激、感恩。每次听外公重温他的人生经历,对我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都会激发我心中产生无限的正能量!

一个被父抛弃、母亲早亡的孤儿,被革命大家庭收养以后,才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才受到了优良家风地教育。外公在两位养母地教育引导下,成长为一个坚强乐观、博爱宽厚的谦谦君子。他长大后又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以自己崇高的品行,言传身教地影响了无数学子。他注重家风地延续,重视对后辈地教育。他虽经历坎坷,但内心总是充满阳光,从不抱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对外公一生品格最好地诠释!

家和万事兴,国盛天下平!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而家庭铺上的是第一层底色!优良的家风,好比一杯上好的茗茶,任凭屋外风吹雨打,也能熏得屋内满室醇香、回味无穷!我很庆幸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母慈子孝、儿孙成才、幸福和美的革命大家庭中。我们晚辈会沿着红色基因铸就的人生航道,勇担使命,续写新的辉煌!



一、探究过程

听外公讲述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探究他与革命家庭的结缘,了解家中长辈的英雄事迹是一直伴随我成长的一件事。

王藕是我们这个革命大家庭的引路人,小时候,她常常是我作文笔下的人物,我敬仰她、佩服她,为她自豪、为她感动。我们家珍藏着与王藕有关的一切:一张张照片、王藕的讣告、报道王藕的报纸(2010 年5月27日的大河文摘报),这些都是我写作的素材。初中时,我反复阅读了《烈女传奇》一书,对王藕的人生经历有了全面地了解。

我的外曾祖母祝d常常用那口浓重的湖北口音给我们讲述这个大家庭的革命故事,作为这个四世同堂家庭的最小一辈,我觉得我有义务做好红色基因地传承与传播,坚定地跟党走,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王藕的亲弟弟--舒铁民(笔名蓟子)同志从退休后,花费了长达数十年的时间,走遍了王藕生前生活、学习、革命工作过的地方,访问了和王藕共过事的战友和同事,还原了王藕整个的人生经历,撰写了《烈女传奇》这本书,让我们得以看到在历史上还有这样对共产主义信念坚贞不屈的人。舒铁民曾经告诉我们:“舒赛(王藕别名)生前在逆境中坚持正义、抗击邪恶,以血泪甚至生命做代价而留下来的一批珍贵手迹以及历史档案,我必须对它们有一些交代。她的一些老战友和生前好友,也希望能看到她坎坷奋斗一生的实录。”

2014年的暑假,妈妈带着外公、外婆和我一起前往重庆涪陵寻根问祖。虽然家乡已经没有了亲人,但短短的旅游使我深深体会到了“根”的含义!据外公回忆,当时他的家住在高升塘(谐音),旁边有一个教会医院,站在自家门前就能望见乌江。我们在当地找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带着我们走街串巷寻找当年的痕迹。司机介绍,涪陵有个高笋塘商圈,是涪陵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现在建有涪陵最高的双子塔楼;旁边是涪陵中心医院,这个地方离江边不远,就几分钟的车程。我们确定了这就是外公当年生活的具体位置。外公站在江边深情地说道:“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长江和乌江!”而我们都被感动得无语凝噎!


[]
 


Last edited by tjh27 on 2024-11-25 16:35; edited 1 time in total
|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tjh27
()




Post Posted: 2024-11-25 16:37 Reply with quote
  • 外公的三位妈妈 zt

    2016年8月31日,外公带着不舍的眷恋离开了这个世界!祝甦妈妈悲痛欲绝,她哭喊道:“我失去了最最亲爱的儿子!”而我,作为外公至亲的血脉,目睹了这感天动地的一幕,早已是泪流满面!

    血脉庚续 精神传承

    2015年,祖国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舒赛(王藕化名)与叶挺等人并列进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铁军魂·中华情》图片摄影展。她是英勇不屈的“新四军美女特工”,是鄂豫边区首任女公安局局长,是文革期间第一位贴林彪大字报的人!就像马识途写到的:舒赛是一块钢,在和邪恶势力的搏击中闪射出来的火花,特别艳丽。

    现已92岁高龄的外曾祖母祝甦被授予抗战 60、70周年纪念章。今年9月,她又喜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辉和荣誉属于这些经历了战火洗礼的最可敬的人!

    王藕是她的亲姐姐,是她走上革命的引路人;她也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王藕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把赡养老人、教育晚辈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在王藕的墓前,外曾祖母最爱说得一句话就是:“姐姐,我没有辜负你的重托!”

    1995年,我的母亲高考选择志愿时,听取了祝甦地建议,报考了河南省警察学院,从此我的母亲穿上了警服,继承了王藕的事业,成为了我们这个家族中的第二位警察。现在,我们大家庭中有三人从事公安工作,外公常常教育妈妈,“警察对于别人来说也许就是一种职业,但对于我们家来说,它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传承!不要辜负头顶的国徽,不要给王藕抹黑!”

    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公安,工作繁忙,从我小时候,外公就承担起照顾、教导我的重任。他培养我的兴趣爱好,关注着我的进步与成长;常常带我旅游,为我补充课外知识。2014年,我通过小升初考试进入到陕西省西安市一所重点中学读书,当时因为年龄尚小,离家不适应,外公又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了近两年,直到了我度过了最困难的求学初期。我爱与外公聊天,上了年纪的他最爱回忆往事,他从来不觉得自己苦,反而都是幸福和甜蜜。他常常告诉我他有三位母亲,一位是带他来到世界的亲生妈妈,一位是铮铮铁骨的革命妈妈,一位是给了他一个家的温情妈妈。每一位妈妈都在他人生成长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都是值得他感谢、感激、感恩。每次听外公重温他的人生经历,对我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都会激发我心中产生无限的正能量!

    一个被父抛弃、母亲早亡的孤儿,被革命大家庭收养以后,才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才受到了优良家风地教育。外公在两位养母地教育引导下,成长为一个坚强乐观、博爱宽厚的谦谦君子。他长大后又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以自己崇高的品行,言传身教地影响了无数学子。他注重家风地延续,重视对后辈地教育。他虽经历坎坷,但内心总是充满阳光,从不抱怨。“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对外公一生品格最好地诠释!

    家和万事兴,国盛天下平!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而家庭铺上的是第一层底色!优良的家风,好比一杯上好的茗茶,任凭屋外风吹雨打,也能熏得屋内满室醇香、回味无穷!我很庆幸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母慈子孝、儿孙成才、幸福和美的革命大家庭中。我们晚辈会沿着红色基因铸就的人生航道,勇担使命,续写新的辉煌!

    附录
    一、探究过程

    听外公讲述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探究他与革命家庭的结缘,了解家中长辈的英雄事迹是一直伴随我成长的一件事。

    王藕是我们这个革命大家庭的引路人,小时候,她常常是我作文笔下的人物,我敬仰她、佩服她,为她自豪、为她感动。我们家珍藏着与王藕有关的一切:一张张照片、王藕的讣告、报道王藕的报纸(2010 年5月27日的大河文摘报),这些都是我写作的素材。初中时,我反复阅读了《烈女传奇》一书,对王藕的人生经历有了全面地了解。

    我的外曾祖母祝甦常常用那口浓重的湖北口音给我们讲述这个大家庭的革命故事,作为这个四世同堂家庭的最小一辈,我觉得我有义务做好红色基因地传承与传播,坚定地跟党走,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王藕的亲弟弟--舒铁民(笔名蓟子)同志从退休后,花费了长达数十年的时间,走遍了王藕生前生活、学习、革命工作过的地方,访问了和王藕共过事的战友和同事,还原了王藕整个的人生经历,撰写了《烈女传奇》这本书,让我们得以看到在历史上还有这样对共产主义信念坚贞不屈的人。舒铁民曾经告诉我们:“舒赛(王藕别名)生前在逆境中坚持正义、抗击邪恶,以血泪甚至生命做代价而留下来的一批珍贵手迹以及历史档案,我必须对它们有一些交代。她的一些老战友和生前好友,也希望能看到她坎坷奋斗一生的实录。”

    2014年的暑假,妈妈带着外公、外婆和我一起前往重庆涪陵寻根问祖。虽然家乡已经没有了亲人,但短短的旅游使我深深体会到了“根”的含义!据外公回忆,当时他的家住在高升塘(谐音),旁边有一个教会医院,站在自家门前就能望见乌江。我们在当地找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带着我们走街串巷寻找当年的痕迹。司机介绍,涪陵有个高笋塘商圈,是涪陵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现在建有涪陵最高的双子塔楼;旁边是涪陵中心医院,这个地方离江边不远,就几分钟的车程。我们确定了这就是外公当年生活的具体位置。外公站在江边深情地说道:“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长江和乌江!”而我们都被感动得无语凝噎!

    二、探究感悟

    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可以说,家庭是一个人人生的起点,是梦想启航的地方。

    外公的人生经历,浓缩了新中国的发展变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传承着红色的革命基因,这些都也深深启迪着我去继承、追随、思考、敬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对我们这个大家族的引路人王藕、对我至亲的外公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争当红色传人,以初心换真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力量!
     
  • |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tjh27
    ()



    Post Posted: 2024-11-25 16:38 Reply with quote
    楔子

    活动感悟

    搁笔之前,我还想再谈几点感受。的确,这次活动对我的影响很大,对于个人来说,我确实在此其中提升了我的史证收集探究和历史写作的素养——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是把它当作写历史小说一样来对待的,但是上手以后,才发现这不是我想象的那一般幼稚的,因此这促成了我对待历史写作的认识与态度的大转变,从而促进了我历史素养的逐步提高。

    当然对于我的家族来说,通过这次活动,我记录了家族里面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不为人知的战争历史,并将他们连缀成线、编撰成集,从而使它们为人所知。

    这也是这次活动给予,我们家族尘封历史的再次发现的机会,如果不是因为它,很可能我们家族的那些故事将随着上一辈人的老去而被带进泥土之中使得它无人所知。作为一个文科生,历史爱好者,发现历史、保护历史,就是我们能为后辈做的最大贡献。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老一辈人亲口讲述的历史让我对那个时候的战争有了一个较为客观理性的认识。我向来是一个比较反战的人,对于战争秉持的是一种“春秋无义战”的态度。

    小时候看过的一部战争电影里面,战争对人性的戮害和对美好家庭的破坏给我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自此,我也萌发了一种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各种美化战争的影视作品的深恶痛绝之感。

    我书架上的书籍里面,一多半都是揭示战争残酷的文学作品,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书籍的思想偏向作用,给我后来正确史观的建立造成了一些麻烦。

    我曾经一度认为无论什么战争都毫无正义,内战更尤为其甚——简直是兄弟阋墙的屠杀场。但是,通过此次探究,我惊讶地发现了我之前错误的根源所在——得出结论是没有经过考察的脱离群众的伪结论。

    通过老一辈人的质朴话语,我懂的了什么叫做正义战争——全部人民都心悦诚服的倾尽肺腑的支持出力的战争。

    从他们刚强的的眼神中,坚定的语气里,我明白了为什么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为什么外强中干的国民党会被击败——因为人民站在光明一边,人民需要的是正义,而中国共产党正代表了人民之所需、之所要。

    人民对于共产党的爱戴是毋庸置疑的,从老人们的话里面能够听出来他们的热爱是出自内心的,而不是像现在某些所谓“历史学家”那样阴暗的揣测。也缘于此,当我现在看到网上那些吹国民党多么好,和那些所谓“历史真相”的令人作呕的“干货”帖子时候,我只能给予他们无情的嘲讽,对那些人一笑置之。

    究竟谁是他们嘴里所谓的“你国愚民”,咱们拭目以待。

    我要说的另一点则是我从老一辈人们记叙中所体会到的英雄主义。我曾经为了写一篇军事小说而去专门研究战争中的士兵心理,我是不相信那种让人读后激情澎湃的英雄主义的存在的——固然,在战争开始前,一个人可以有那样英雄主义的幻想,但是当他踏上战场五分钟之内,当他的肾上腺素促使的兴奋衰退,并且他见识到战争的血腥与残暴之后,他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就会荡然无存。

    我因此得出了战争中士兵只有“为了生存”的心理状态,而不大可能存在英雄主义的结论。但是我再度犯下了妄下结论的错误。在采访中,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人在叙述中,的确洋溢着朴素而真实的革命英雄主义。

    这不由得让我重新思考,为什么战争中的人身上会存有英雄主义?原因在于信仰,当一个人有了信仰的时候,他就知道他在为什么而战,不是为了生存,而是理想。也许这就是许许多多的人在身陷重围的情况下,表现出的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不是穷途末路的困兽之斗。

    斯人已殁,留史以咏。研究历史,能启人智,亦能明人理。我想这就是此次历史写作大赛举办的目的所在吧。
     


    Last edited by tjh27 on 2024-11-25 16:45; edited 1 time in total
    |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tjh27
    ()



    Post Posted: 2024-11-25 16:40 Reply with quote
    祖父的五个梦想——与共和国同龄的光辉岁月
    杨佩儒

    活动过程记录

    因为爷爷杨学文早年生活变化较大,涉及领域行业较广,加之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的是新中国历史上地位较高的政治、军事人物,有的早已离散或过世,所以探究过程比较艰难,主要以对爷爷本人内心感受的探究和访谈为主。因为他的军队生活和国营企业工作经历与党和国家历史政策、解放军军史关系较大,因此大量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爷爷的回忆进行证实与修正。

    一、关于实地考察与走访

    自2017年国庆以后利用假期时间先后回到爷爷故乡石门河村、柴家沟村等地,参观了史演河公社旧址,对爷爷三弟、居住在县城的村民张定、浮山县老兵作家鲁广岱等人进行走访,获取一些珍贵的历史当事人的口述材料,并在家中多次对爷爷本人进行咨询访谈,还原出了爷爷少年时期及文革时期的生活轮廓,并于爷爷本人进行了校对,遗憾的是部队期间的很多战友因为来自全国各地,已无法联系,无法进行细考。在翼城县城参观了翼城县糖酒公司旧址与仓库旧址,记录了糖酒公司的兴盛与衰败,遗憾的是老杨副食店原址已在旧城道路拓宽中被拆掉,在那个年代也没有条件进行专门摄影,无法实地考察。

    二、历史材料的研读与获取

    这一过程也开始于国庆节之后。一方面包括了活动过程中对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查阅与翻看,许多资料源于互联网,也利用了家中藏书,包括《四大野战军作战纪事》、《中国现代史图册》、《新中国成立的五十件大事》等史学资料,与爷爷的口述回忆进行对比,对他回忆中因时间久远而产生的一些人名、时间的偏差进行了修改纠正,保证了记录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包括对爷爷本人一些实物资料说明的查看与收集,附图如下。
     
    |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tjh27
    ()



    Post Posted: 2024-11-25 16:42 Reply with quote
    记爷爷与时代同行的奋斗人生


    文章经过三次改动,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不断进行史料搜集,资料查找,核实补充。


    第一稿成文时,经老师点拨,我发现文章内容不充实,逻辑性不强。其中,爷爷是如何一步步经受磨练,自我成长;又是怎样从一个农民变为一个厂长,这期间爷爷受到了谁的影响,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等等问题在文章中都不能清晰地看出来。于是九月十三号,时隔六天,我对爷爷进行了第二次采访。这一次,爷爷给我讲述了他生命中两个重要的人--父亲和哥哥。爷爷讲,父亲的言传身教给了他坚强,能吃苦肯吃苦的品质而哥哥则在一定程度上将他引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采访结束后,我边听录音,边进行整理,发现“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改革开放”等等代表一定时期,一定时代的名词频频出现。在爷爷沙哑的嗓音中,它们似乎与爷爷与他的整个大半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想着,我将爷爷的前半生的大事件整理成编年体的形式,每个阶段进行概括与总结。大概写到“一九七六年曾祖父去世,爷爷挑起家里的重担”时,我突然想到,爷爷人生历程的变化与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节点有着完美的契合!于是我重新梳理文章,找到了其中的联系:出生于新中国建国之初的爷爷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幼年时,积极建设祖国,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通过曾祖父影响了爷爷,为他打下性格的底色;青年时,混乱但包含激情的十年动荡让他深入集体,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壮年时,改革开放号角吹起,爷爷的命运也开始转变,从农民走上了更广阔的天地;中年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爷爷的事业也向国际市场开展……这种联系的发现,让我兴奋又惊奇----我第一次如此真实有力而又清晰无比的感受到国家与个人之间存在的纽带。于是我将原副标题“记爷爷的奋斗人生”改为了“记爷爷与时代同行的奋斗人生”,并查找相关资料成第二稿。



    经老师指导,我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爷爷与时代原本紧密的联系,因为我具体史料的缺失而显得空泛且苍白。于是,我通过妈妈的帮助,从沁阳市政协主席那借来了他收藏的一本《中共沁阳历史大事记》。沉甸甸的书拿在手,我又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之后又在爷爷的带领下回老家,采访村里的老人,了解到了爷爷四五岁时村里建设的状况……看着一点点的空白被填补,那些遥远的时代似乎在我眼前逐渐清晰,可感……于是第三稿成文,经细节修改最终定稿。

    整个探究过程花费了我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尽管辛苦,可当一万多字的文章呈现在自己面前时,那种喜悦和满足是无以言表的。爷爷人生的大门,我已轻轻推开,抹去历史的烟尘,仔细寻探、抚摸再思索。我收获的不只是对爷爷人生历程的了解,更是一种勇于探索历史,感悟历史的精神。

    感谢“燕园杯”,感谢爷爷和老师,也感谢坚持下去,不断思考总结的自己。

    感悟历史,薪火相传

    爷爷在我眼里,是智慧又坚强,善良又仁爱的。小时候觉得爷爷好厉害,带着全家从农村住到城市,从小房子搬到大房子,添置小轿车买了大彩电;又觉得爷爷好辛苦,小学时每周放假爷爷总是不在家,常年在全国各地跑业务。那时候已经五十多岁的爷爷患上了糖尿病,身体浮肿的厉害,小病不断,很多次出差回家就要到门诊挂吊瓶。小小的我不理解,经常问他:“爷爷这么累了就别工作了,我在家照顾你!”爷爷总是哈哈地笑着,大手拍拍我的头说:“爷爷不怕累,什么苦没吃过,一点小病打不倒!”那时候的我会笑爷爷逞英雄。



    但其实,是我错了。爷爷就是英雄,是我们家的英雄,是那个年代的英雄。这样讲,在我看来并不是夸大其词。爷爷不过是个普通乡村一户穷苦农民的孩子,却凭借自己的双腿走出了一条带领全村人致富的道路。人们常讲,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汇,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荡、改革开放的爷爷让我从他的身上,从他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看到了这种价值的体现:它联系个人与国家的发展,关乎家庭与民族的幸福---与国家同发展,共奋斗的价值。这样的价值更是一种精神的财富,它在历史中孕育形成,经过时间的长河与我连接,通过爷爷我获得是新中国七十年发展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真正悟到了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内涵。

    采访爷爷的过程中,我最常听到的就是“苦难”二字,经受苦难,认识苦难,接受苦难,再战胜苦难。爷爷确实是苦的,幼年丧父,中年丧子(叔叔十二岁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他经历的这些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苦难,这是比他没钱买鞋光脚上学,拉煤推车伤到筋骨更沉重的伤痛,这是一个人心灵上承受的巨大创痛。可爷爷从不怨恨这些苦难,他反而能用他沉稳又富有激情的声音像叙述一日三餐一样用平常的语调讲给我听,我知道,这是他希望我明白:苦难的意义在于挑战并战胜它。爷爷讲:“中国不就是苦难中壮大的国家吗?经历世纪之末的种种屈辱打击,我们摸爬滚的在荆棘的道路上一路前进,靠的就是我们民族血统里的不屈与坚强!”爷爷浑浊的眼睛中闪烁坚定又明晰的光,我又一次地深刻感到了岁月历练下的这个老人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心酸和磨难,又获得了怎样的感悟与力量。


    我想我的爷爷是平凡又是不平凡的。我不想过分地赞颂他的品质与成就,因为我知道,爷爷不过是那个年代许许多多为自己奋斗,为家庭国家奋斗的“开拓者”中的一个,这样看,他是平凡的。但有幸,他作为我的爷爷,把这样的品质与精神传承给了我,在我心里,让我收获这份财富,深悟这段历史的他是不平凡的。因为爷爷的这段人生经历,这份传承的精神,我更加明晰自己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定位,也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与信心。

    历史,深刻但不遥远,对我来说,一段历史给我的意义就是从中汲取力量,收获经验,感悟人生。爷爷的历史告诉我: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我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将自身与祖国联结,终能在自己的时代里实现个人的价值。

    爷爷的故事已告一段落,但爷爷的眼神却更加清亮,那是薪火相传的期待,待我,待我们,重新筚路蓝缕赋新词。

    文献资料

    一九四九年沁阳土地改革情况、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沁阳“大跃进运动”情况、沁阳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沁阳文革时的状况、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大寨田”“逍遥水库”建设、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左右沁阳经济体制改革状况及沁阳主要企业发展状况、一九九二年左右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二大召开后沁阳的情况等,主要参考《中国共产党沁阳历史纪(1919--2006)》,2007年版。


    改革开放历程、对外开放历程、建国之初全国经济状况和精神风貌等资料的查找与了解来源于知网。

    第一次为二零一九年九月七日下午六点到晚上八点采访爷爷;

    第二次为九月十三日下午三点到五点采访爷爷;

    第三次为九月十五日下午四点采访村里的王名弟等老人。中间整理过程又陆陆续续以电话的方式向爷爷询问、核实。

    一、探究

    本次历史探究始于2018年八月末,首先我选择利用假期时间采访我的奶奶,从她那里得到初步资料,然后翻阅家庭相册以及部分爷爷工作手札。其次,我前往青岛市图书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以及青岛市图书馆文献。2018年十一假期,于家中采访原四方机车厂财务总监姚万清先生,得到进一步资料,同时对奶奶记忆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校对改正。最后进行整理,还原了爷爷的光辉一生。

    二、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历史文献:

    《中非关系史上的丰碑——援建坦赞铁路亲历者的讲述》

    东非史研究丛书《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研究》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志》(1950-1955)


    《四方机车车辆厂厂志》编纂委员会编:《四方机车车辆厂厂志》


    2.相关历史纪录片:

    《国家纪事-援建坦赞铁路》

    BBC纪录片《坦赞铁路纪行》

    3.口述史料

    1.于燕娟(原青岛市市北档案局局长)


    2.姚万青(原四方机车厂财务总监)

    3.刘路新(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 作者父亲)


    三、历史感

    落笔之时,感慨万千。

    爷爷工作时严谨认真,力求完美的态度使得他成为中国铁路装备国际领先的制造者和巨大进步的见证者。

    回首峥嵘路,步步是艰辛。爷爷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的刻苦奋斗是分不开的。

    推开家里的书柜,满满当当的全是爷爷的工作笔记。随意抽出一本翻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满了蝇头小楷。“你爷爷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因为当时社会的原因,他们之间有大部分是不得重用的。

    很多人的脑子里,没有那些争权夺势的东西。他们只有踏实苦干,勤奋学习。那一批人,工作态度和专业技术,都是顶尖的。那样纯粹的热爱,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都是很难得的。”姚万青先生无比感慨地对我说

    那一瞬间,有泪水从我的眼角潸然而落。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功名,即时利益的快感,让人们忽略了事情最为重要的本质。而工匠精神,就是对这种现象最有力的回击。

    什么是工匠精神?是心怀诚信,手握诚实,于细微处彰显出的卓越;是孜孜以求、精雕细琢、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专注执着。我的爷爷,以一生为代价,将热泪与鲜血,倾洒在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上。

    以爷爷为缩影的那一代铁路人,是真正的大国工匠。他们专注、他们刻苦。他们坚持不懈,他们精益求精。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半个中国,为中华伟大复兴之梦奠下最坚实的基础,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我坚信,纵使时光荏苒,这样的精神,也不会湮灭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里。他们的名字,将会刻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永垂不朽。


    四、经验教训

    本次历史活动,一部分经验教训来自于实地考察。因为爷爷经历特殊,某些地方无法实地考察。其次在于,落笔书成此文时,爷爷已离世,给资料收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今后的历史学习中,我需要加强实地考察,实际口述资料与书本资料的结合。争取做得更好!

    [1] 百度百科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2] 纪录片 《援建坦赞铁路》全两集720p 国语中字
    [3] 百度百科 坦赞铁路

    [4] 东非史研究丛书《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研究》 沐涛主编

    [5] 东非史研究丛书《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研究》引用片段:《布置1970年援建坦赞铁路人员派遣计划》铁三局档案馆档案

    《关于改进援外出国人员选派审查工作的意见》铁三局档案馆档案

    [6] 2018年10月13日于家中采访原四方机车车辆厂财务总监姚万青先生

    我:“当时派遣前往非洲的工作人员有什么要求吗?”

    姚:“当然了。……当时外出援建对对政治背景要求很高,能被派出去的,说明厂里非常信任他,这是很难得的。”
     
    | Back to top
    View user's profile Send private message Topics User photo gallery  
     
    Reply to topic     |##| -> |=|     移民生活北美论坛 Forum Index -> 素里新家园 All times are GMT - 8 Hours
    Page 1 of 1


    注:
  • 以上论坛所有发言仅代表发帖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 加西网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 投资理财及买房卖房版面的帖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责任请自负
  • 对二手买卖中的虚假信息,买卖中的纠纷等均与本站无关。
  • You cannot post new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reply to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in this forum
    You can download files in this forum

    Jump to: 

    tjh27, tjh27, tjh27, tjh27, tjh27
    潜力帖子 精华帖子 热门帖子
    美国财政部长:与中国谈判取得重大...
    印度声称打下巴基斯坦的F16战机。。...
    动图,显示被川普瞅 & 和普京茶...
    亲历:在中国出境时遭遇查手机。建...
    知道患了绝症,坦然面对
    莫迪老仙本来想露一手,拿个彩头
    印度举白旗投降了
    露营计划泡汤
    印度巴基斯坦空战,中国成最大赢家!
    不得不设置手机支付
    民进党慌了;绿委无奈承认,大陆空...
    金小胖咋没去俄罗斯?
    温哥华警方说菲律宾节日开车撞人群...
    世界美食天堂之 ---- 西班牙马略卡 ...
    我看亚省可能争取独立
    5月2日换币盛况
    维达大师,另类收藏,请您欣赏!
    清代福州台伏钞票
    四川官钱局钞票
    大汉四川军政府军用银票
    今年新币发行计划
    要出一个新的一元
    古董金币
    mint三月新币(四月新币从22楼起,五...
    1999 mule 25分
    2025 蛇年敲币活动
    加拿大新总理马克卡尼
    我在小红书被骂穷得没钱给孩子买衣服
    美国2025年AWQ(美国妇女25c)发行计划
    韩国空难FDR黑匣子缺失最后四分钟关...
    皮尔今天在温哥华 - 蓝色wave - 保...
    几分钟前,中国强硬反击,征34+50,...
    曼谷高楼直接倒了
    我说我希望特朗普赢,老公气得眼睛...
    知乎?加西网上为什么有老男人喜欢...
    明明有能力统台,大陆为何迟迟不动手?
    貌似ndp稍占上风。。。。。
    今天是感恩节,跟大家道个别,以后...
    咱最后还是投了ndp
    生平第一次被偷车了
    中国会不会武统台湾
    突发:台湾队战胜中国队奥运夺冠,...
    温哥华房姐出事了
    有在看总统辩论的吗?
    退休几年后的感悟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热评新闻
    热播剧《我的后半生》:张国立和4个女人的恋爱,再婚的辛酸
    中国游客行李箱传"异响" 打开后立即被警方逮捕
    惊奇又恶心?20岁的它从脖子排卵画面首度曝光
    很想搭讪怎么办?空姐自曝:这是最佳时间点
    只花25万 中国人就能移居日本爽拿福利 引发争议
    大名鼎鼎的5部战争剧,值得二刷,看完让人唏嘘
    比《黑吃黑》还精彩的5部高分美剧,你可别全错过了
    《心动还请告诉我》:恋爱短剧如何翻出"新花样"?|微剧评
    从名师到性侵犯,华女遭加州法院重判30年…
    把机器人埋到土里 几周后完全消失了?
    俄乌谈判之际 乌克兰遭突袭 俄108架无人机狂轰
    深夜,加密货币突发跳水!超15万人爆仓
    解密国际/市场为何预期美联储将延后降息?
    川普2.0关税变变变 报关行人员集体抓狂
    川普将接受卡塔尔馈赠客机作为"空军一号"
    特朗普的"地图情结":看着壮丽版图合为一体 心潮就澎湃…
    至少3家独立出版社 申请参加香港书展被拒
    来自同一省 两人平分6/49彩票奖金
    重庆高校75万采购的路由器,网上只卖299?
    《淮水竹亭》大结局全员BE催泪!淮竹力竭而亡,刘诗诗真悲剧女主
    高攀不起的哈佛 甘愿成为"备胎"
    2025全球最有价值企业 台积电夺亚洲冠军
    涉欺诈 律师夫妇家中查获数百奢品
    一票之差!加自由党重新赢得这选区
    小马哥和小泽在雨中相拥,不愿分开
    爱国者治港4年 BBC谈香港国安法下举报风气
    薄瓜瓜母亲节为母喊冤 称谷开来为"当代窦娥"
    3岁女童突严重脱发 被确诊铊中毒 警调查:人为投毒
    中美共管台海不再?学者:大陆来管
    美提出加拿大雪鸟法案 延长免签期
    一票之差!加自由党重新赢得这选区
    中美日内瓦谈判 美英贸易协议是"打样"?
    小马哥和小泽在雨中相拥,不愿分开
    营养师传授"彩虹饮食法"让你更健康
    王兴兴最新发声:我们非常缺人,所有岗位都缺!
    陆媒:短短一天,印巴局势迎来大转折 ...
    来自同一省 两人平分6/49彩票奖金
    纽瓦克机场运营恢复正常 交通部长:系统太老旧
    至少3家独立出版社 申请参加香港书展被拒
    美提出加拿大雪鸟法案 延长免签期
    重庆高校75万采购的路由器,网上只卖299?
    《淮水竹亭》大结局全员BE催泪!淮竹力竭而亡,刘诗诗真悲剧女主
    高攀不起的哈佛 甘愿成为"备胎"
    2025全球最有价值企业 台积电夺亚洲冠军
    涉欺诈 律师夫妇家中查获数百奢品

    更多方式阅读论坛:

    Android: 加西网
    [下载]

    Android: 温哥华论坛
    [下载]

    PDA版本: 论坛

    加西网微信

    加西网微博


    Powered by phpBB 2.0.8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630 Seconds and 6 DB Queries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