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涉水真的安全嗎? 如損壞是否能正常理賠
2023-08-03
[align=start]
商報記者 郭雨昕
“杜蘇芮”前腳剛離去,“卡努”又開始逼近。8月1日,杭州市氣象台再次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連日多發的暴雨天氣易造成城市積水,杭城多地也發生了多起車輛泡水趴窩的事故,市民在涉水出行時要打起十二萬分精神。
不過近日,一則電動出租車“漂”過積水路面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看呆了一眾燃油車主,不少網友直呼“車船稅”沒白交。這也引發了大家對新能源汽車涉水能力的討論。不少車主發出疑問:電動車涉水比燃油車安全嗎?泡水後電池會漏電嗎?保險賠付怎麼賠?昨日,記者就相關問題向專業人士請教。
電動車涉水比燃油車安全嗎?
記者留意到,不少車企在推廣新能源汽車時,會向消費者展示車輛強大的“涉水性”。比亞迪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深度涉水這點上,純電動汽車確實比傳統燃油汽車相對強一些。
“許多人認為電動汽車就像一塊超大的電池,泡水後一旦引發電池短路或者引發漏電,將會對車內人員造成人身安全風險。其實這是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一個誤區。”他表示,與發動機這種需要“吸入空氣”才能夠燃燒產能的半封閉動力部件不同,合規的電池包都是全封閉結構,即使浸泡在水中也不會有漏電的危險。
一位電動汽車行業人士表示,目前主流的電池包防護等級達到IP67,電池包浸在1米深的水中30分鍾,水不會進入內部,也有部分車企電池包防護等級能達到IP68。另據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及試驗方法》,其中明確要求,新能源車動力電池電芯產品在滿電狀態下,需在腐蝕性更強的含3.5%氯化鈉溶液中浸泡滿兩個小時,而在此期間,要求電池組能夠正常使用,不得發生起火和爆炸等現象。
新能源車涉水並不能“一往無前”
“不要被網絡上的視頻誤導,純電動汽車同樣不宜長時間在水中浸泡。”業內人士提醒車主,電動車型並不是所有部件都有能力涉“深水”。過高的水位也可能會導致水滲入車內,導致內飾或其他電子電路受損。若車輛不小心陷入水坑,長時間浸泡,也會造成短路,導致車輛大修。
除此之外,由於水下路面環境並不可控,電動汽車在未知路面涉水行駛時,可能會對裝置在底部的電池造成剮蹭從而引發危險。如果電池底部發生破損,水中的雜質可能會在電池內部導電,導致電池的電芯間隙過短可能造成發熱,甚至引起燃燒爆炸。
事實上,往年確有大雨天電動汽車起火的案例。例如2018年廣州純電動汽車由於大雨下浸水而起火,2019年杭州某新能源汽車電池進水起火。
“與傳統燃油汽車一樣,當涉水深度沒過車輛輪轂的二分之一處,都不要冒險涉水。一旦發現車輛被水泡過車身的一半,跟油車的處理一樣,一定不要啟動車輛,防止內部短路引起車輛自燃。”比亞迪的售後顧問提醒消費者。
新能源車被水淹後是否能理賠?
如果不幸愛車被淹,保險怎麼賠?和燃油車有什麼區別?
2021年12月14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專屬條款的車損險將“三電”系統(電池及儲能系統、電機及驅動系統、其他控制系統)納入保障,全面涵蓋了新能源汽車行駛、停放、充電及作業的使用場景。
“2021年12月14日之後投保的新能源車都是專屬車險,如果因暴雨泡水等導致‘三電’系統損壞,是可以獲得賠償的,理賠跟燃油車差不多。不過,在2021年12月14日之前的保單則不予賠付。”同時他也提醒消費者,事故發生後,不要試圖移動車輛或發動車輛,應及時報案和拍照,走理賠程序。部分車輛有自動啟停功能必須提前關閉,一旦查明是二次點火導致損壞,也不屬於保險公司賠付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