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的原住民為
因紐特人,屬於
愛斯基摩人的一支(其余為
尤皮克人,並與
阿留申人有親緣關系),不過他們並不自稱為愛斯基摩人,因為這是北美其他
原住民部落對他們的稱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貶義。因此他們自稱為因紐特人,於
因努特語中的意思為“人”,故外界也逐漸改口作此稱呼,以尊重其文化精神。至於何時來到這裡、以及為何要選擇這個環境嚴酷的島嶼居住,目前未有定論。在
冰島的北歐殖民者於982年到來,冰島人在格陵蘭島的最南端建立三個據點,居住至今。
格陵蘭這個名字正是這些
斯堪的納維亞人所取。根據
北歐神話史詩
薩迦記載,
紅胡子埃裡克因為犯
謀殺罪而從冰島流亡至此。埃裡克一家及其
奴隸向西北航行,以探尋傳說存在在那裡的陸地。當他在島上定居下來後,便給該島取名格陵蘭(Grønland,意即“綠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至少該島南端的
峽灣還是多草的)。他的這一妙計果然成功,最終有約4000名北歐移民移入。在早期的
地圖上,格陵蘭也曾被標上Gruntland的名字(意為大地之地),到底Grunt是Grøn的訛音,還是反過來,至今無人知道。
12世紀時,在格陵蘭甚至還建立一個
天主教的
主教轄區。1386年,格陵蘭正式被
挪威並吞,成為北歐三國
卡爾馬聯盟的領土。後來瑞典退出後,該聯盟瓦解,格陵蘭又轉屬於
丹麥-挪威雙重君主國的殖民統治。
持續五百多年以後,北歐人的定居點在15世紀突然消失,這很可能是因為
小冰期引起普遍的食物匱乏。後來發現的該時期居民的遺骨,都帶有
營養不良的特征。一封1424年由格陵蘭寄至冰島的信件,是北歐人定居在格陵蘭最後的證據,之後就再沒有任何北歐人定居格陵蘭的史料,但當時當地的因紐特土著居民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1931年,挪威占領當時無人居住的格陵蘭島東部地區,宣稱該地是
無主土地,聲稱對其擁有主權。1933年,丹麥和挪威兩國同意將此爭端提交
國聯下屬的
常設國際法院訟裁,根據仲裁結果,丹麥獲得格陵蘭島的全部權利。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1940年4月9日
德國占領丹麥及入侵挪威,格陵蘭和丹麥的聯絡被切斷,英美軍隊隨後占領格陵蘭以防德國登陸占領。格陵蘭透過開采
伊維圖特的
冰晶石礦,設法與
美國、
加拿大進行貿易,獲得必需的商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二戰期間在這一地區也發生小規模的爭奪戰斗。1943年,一名丹麥士兵在該地區陣亡,一年以後,一名德國士兵也戰死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