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祖籍
江苏宜兴阳湖县,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
青果巷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
瞿赓甫的住宅,这所住宅内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楼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时任
湖北布政使。父亲
瞿世玮擅长山水画、
剑术,喜读医书,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依赖在
浙江做
知县的大哥
瞿世琥的接济。
[2]母亲
金璇,其父金城曾任候补广东盐大使,精于诗词文学。由于瞿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父母为其取乳名双。
[1]:4-6
1900年,叔祖瞿赓甫升任
湖北布政使,靠着他的官俸过了好几年少爷生活。1903年,叔祖病故。
[3]遗属分割财产时,瞿世玮被迫离开八桂堂,在乌衣桥租住,生活窘迫。1904年,六岁时,到母亲娘家城西织机坊的星聚堂居住,秋,到附近的庄氏书馆启蒙。1905年,到
常州冠英两级小学堂念书
[1]:7-8。1909年1月,毕业后在家自修,6月,考入
常州府中学堂预科;他喜欢读书,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和各类诗词,这主要是受家学影响。
[2][1]:12-14
1911年7月,因病未参加期末考试留级一年,和
张太雷、
李子宽同学。
[4]辛亥革命后,瞿秋白剪掉辫子支持革命。常州被革命军占领后中学堂成了临时驻军所,因此暂时停课。1912年,复课后,中学堂改名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13年秋,伯父
瞿世琥弃官闲居
杭州,将祖母也接到那里,并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夏,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18-24
[5]。1916年月初,奉母命到无锡表姐夫
秦耐铭处,谋求小学教员的工作。2月7日,母亲金璇用了半瓶虎骨酒吞服了剥好的火柴头丸自尽。
[6][2]瞿母死后,瞿父借了100多元买了一口棺材,又因无钱安葬,暂时寄存在当地瞿氏宗祠里。
[7]1942年,私立群英中学借瞿氏宗祠开学,棺材被搬出后葬于常州城东郊的乱葬坟。直到1962年,瞿秋白的夫人
杨之华从《瞿秋白文集》稿费中拿出300元作为经费,在常州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才将瞿母迁到常州西郊公墓。
[1]:292月13日,瞿秋白跟随表姐夫
秦耐铭到无锡城南门外杨氏小学任教。4月5日,清明回家扫墓时含悲写下了一首七绝《哭母》: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
1916年11月,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因此辞去小学教职,西赴汉口,1917年春,寄居在
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
瞿纯白家中,并进入
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3月,瞿纯白调外交部任职,他也随同到北京求学。
[2]4月,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7月,
张勋复辟后随家人到黄陂,平息后返京到北大旁听
胡适的课。9月,考入外交部办的
俄文专修馆。
[1]:32-391918年,他患上了肺病又对前途迷茫时常觉得心情苦痛,作诗以抒情:
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半醉眠。
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投入北京爱国学生运动,当选俄专学生代表,参加了北京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因此结识了
郑振铎、
王统照、
耿济之、
许地山、
瞿世英等人。6月3日,在街上演讲时被抓,8日,出狱。
[8]8月23日,参加了中南海总统府前抗议
马良祸鲁的请愿活动被捕,旋即被释放。9月,在《新中国》杂志上发表托尔斯泰小说《闲谈》的译文。
[3][5]11月,参与创刊《新社会》旬刊。1920年3月,参加了
李大钊、
张崧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5日,与
郑振铎、
耿济之等人创办《人道》月刊。9月,从俄专肄业,被北京《
晨报》和上海《
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10月16日,作别亲友启程到莫斯科采访,搭乘火车北上于20日抵达哈尔滨,因
俄国内战滞留在哈尔滨,期间写作通讯报导苏俄革命和战争状况。12月10日,北上满洲里后到
远东共和国首都赤塔停留。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