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童年时艰苦生活的历练,或许是母亲坚韧的品格教会了她,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赵玉芬最终把奖学金证书作为证明,以到美国后每月偿还航空公司30美元的方式拿到了机票……

在台湾彰化与家人合影,前排右二为赵玉芬
故里寻根
1971年9月,赵玉芬刚到美国,适逢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作了一次有关中国大陆的演讲,“中国科学的春天就要来临了,祖国需要大批的科研人才。”这是赵玉芬第一次真切地听到祖国大陆的消息。此后,伴随着中美关系解冻,在美的台湾留学生一再感受到祖国的力量。1972年,新中国派出了一个由贝时璋、钱伟长、钱人元等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美国,其中一站就设在石溪分校。赵玉芬作为台湾留学生代表向代表团团长、中国生命科学界元老贝时璋教授献花,和大陆同胞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让“祖国”这个陌生但又让赵玉芬魂牵梦绕的地方不再遥远。
河南淇县,是古老的中原文化发祥地,是拥有灿烂的青铜器的商朝国都,也是赵玉芬的祖籍地。1978年,赵玉芬从美国一位亲戚得知了淇县老家的地址,多方联系,终于收到了回音。那年夏天,赵玉芬按捺不住,立即踏上了“故乡行”。“我要回老家,我要去寻根,我要去替父母圆他们二十多年一直未了的心愿。”
走在那条小时侯母亲常常讲述的淇河边,赵玉芬看到了清清的流水和岸边密密的杨树林。在大陆一个月的时间,赵玉芬探望了九十多岁的外公,看他当场挥毫泼墨:“为人民服务思想好,外孙女如今回家乡。”去了河南殷墟甲骨文遗址,直观而又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吸引力。也调研了北大、南开等几所大学以及中科院的化学研究所,留意到自己在美国做实验的主要设备那里都有。还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王府井,震惊于那些低矮陈旧的店铺、极其匮乏的商品。
“回家、回家、回家!”当时已完成博士后研究,在生命有机磷化学研究开始崭露头角的赵玉芬做出了决定:回大陆工作,为自己的同胞尽一份力!她的导师、世界著名核酸化学家夏皮洛教授(R.shapiro)说:“你的决定很勇敢,但你回去是我们美国人的损失(Chinese gain, American loss)。”
“河南是我生命的根,台湾是我萌芽的地方,美国是我启蒙的地方,祖国是我的事业长成大树的地方。就像一粒种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成长于不同的土壤,每一处都是我生命历程的浓缩和概括。”赵玉芬说。

与中科院化学所所长柳大纲交谈
探索真知
回到大陆的赵玉芬,选择了磷元素继续进行研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将磷与氨基酸联接起来,发现了一个文献中从未记载过的异常现象: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氨基酸,一旦和磷结合成磷酰化氨基酸,就会变得非常活泼。它在水里可以长大,可以生成二肽(蛋白质先体),同时,还可以与核苷组成核苷酸。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其中蛋白质是执行功能的分子,核酸是遗传信息分子。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一样,在生命的起源问题上,也有一个先后之争。是先有蛋白质?还是先有核酸?这就是在科学界争论已久的“鸡蛋之争”。
赵玉芬的导师拉米尔兹教授曾告诉她,“当某一个化学反应没有出现预测的结果时,不要认为这是失败;请注意观察,实际上出现的究竟是什么。这个不依照你预测所出的结果,很可能是一个创新。”
赵玉芬抓住了这个异常现象,与她的学生们不断深入探索,在十年的时间内,把20种氨基酸和磷的合成实验全都做了。据此,她首次从磷化学的角度去破解了生命的奥秘,提出磷酰氨基酸是生命进化的最小系统。这一惊人的发现,平息了“鸡蛋之争”,证明了鸡和蛋是同时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