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4 齊魯晚報
初嘗甜頭踏上炒房之路
黃志明是2008年開始炒房的,此前他還是一家國企的工作人員,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成為炒房一族。“當時是托朋友買了套便宜的房子給父母住,沒想到剛買下來不到一個月就有人問我賣不賣,而且價格比我買時高出許多,我一倒手就掙了15萬,太容易了。”
就這樣,黃志明開始了他的炒房之旅。而且為了能更好地炒房,他還辭去了在國企的工作。
辭去工作的他,一心撲在了他的“炒房事業”上,幾乎每天都會到幾家熟悉的房產中介處“報到”,尋找合適的房源。到2010年,他炒房已經掙了近300萬元。
最讓黃志明感到自豪的是2010年的一套房子,從收房到賣出不到一周的時間,淨賺25萬元。“當時賣家好像很急,房子的位置、房齡、樓層等情況都不錯,尤其是價格特別合適。131平方米,要價93萬元,一平方米的價格7100元左右。而在同區域的房子一般都在9500元左右,一平方米便宜了2400元左右。
忍痛“割肉”難出手
隨著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加碼,黃志明明顯感到,炒房越來越難了。“今年沒有買也沒有賣,主要是現在房子太難賣了,手中的7套房子今年一套也沒有賣出去。”
黃志明告訴導報記者,他掛出的房子價格都調整了,其中一套的價格從今年6月份的157萬元逐漸調整,8月份降到了152萬元,9月份降到150萬元,現在的掛牌價格在145萬元,而他成交的心理底價是140萬元。“就是這樣的大幅下調,別說成交了,連詢價的也沒幾個。”
據黃志明介紹,這套最早標價157萬元的房子在今年7月份曾有人想買,價格也談到了154萬元。就在雙方准備簽合同時,買家希望能再便宜2萬元,但黃志明不同意,最終沒有談成。“早知道現在的情況,當時152萬元就賣了。唉,後悔啊。”黃志明搖著頭說。
據謝亞東介紹,8月份降到152萬元時,他曾經找到之前的買家詢問是否再考慮考慮,買家直接拒絕了152萬元的價格,說150萬元以下才考慮。
在謝亞東看來,目前二手房賣家能承受的讓價幅度在5%—10%左右,而買家的心理價位普遍在20%以上。加之部分新盤大幅降價,一、二手房價格倒掛更為明顯,這是造成目前二手房滯銷的最大動因。
據謝亞東介紹,目前不少炒房族普遍對價格作出了調整。“一些總價100萬元以內的房子,一般讓價幅度為5萬元左右;總價100萬—150萬元的房子,讓價幅度則為8萬—15萬元。總體來看,議價空間基本維持在5%—10%之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