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被遺忘的三國史----區連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上回講到,士燮在交州統領四郡,稱霸一方四十載,卻一直無心進取,不思擴張,悠游終世。北不進荊州,東不取交州另外三郡,西不入益州,而南更不思光復士家先人所任郡守之地--象林。
話說象林建縣較晚,在東漢立國初年。當時漢光武帝(劉秀)建武16年(公元40年),有征氏姊妹征側,征貳兩人,在交趾郡內舉兵起事,當地蠻夷紛紛響應,攻取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四郡共65座城池,一時勢大。於是光武帝遣伏波將軍馬援南下平叛。公元43年,馬援擊敗二征及支持她們的部族,一直南向前進,直出日南郡地界。平定叛亂後,馬援令人立兩銅柱為漢界,建象林縣,歸日南郡管。
事又過百年,公元192年,象林縣功曹區連,率領占族數千人起兵,攻打象林縣,殺死縣令【注】。交州刺史樊演發交趾、九真二郡兵萬余人平叛,但可惜士兵怕路途太遠,於是嘩變,殺樊演(九真和交趾是離日南最近的兩個郡,士兵竟以怕遠為由作反,真真奇哉怪也。反觀馬援率中原兵馬千裡平征氏姊妹,開疆拓土,反差大矣)。雖然此兩郡最終平息反兵,但象林區連兵勢日盛,更難收拾。當時有會侍御史賈昌,正好出使在日南郡,便組織日南全郡兵馬平亂。出師不利,便以城退守。區連率兵圍困一年有多,相持不下。但賈昌的兵糧難繼,向皇帝報急。帝欲發荊、楊、兗、豫四州兵馬前往救援。但大將軍從事中郎李固反對。而從其列舉的因由當中,我等可以以管窺豹,得悉當時漢朝中央對邊陲之地的看法。
其曰:“若荊、楊無事,發之可也。今二州盜賊盤結不散,武陵、南郡蠻夷未輯,長沙、桂陽數被征發,如復擾動,必更生患。其不可一也。又兗、豫之人卒被征發,遠赴萬裡,無有還期,詔書迫促,必致叛亡。其不可二也。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亡者十必四五。其不可三也。遠涉萬裡,士卒疲勞,比至領南,不復堪輿。其不可四也。軍行三十裡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裡,三百日乃到,計人稟五升,[一]用米六十萬斛,不計將吏驢馬之食,但負甲自致,費便若此。其不可五也。設軍到所在,死亡必觿,既不足御敵,當復更發,此為刻割心腹以補四支。其不可六也。九真、日南相去千裡,發其吏民,猶尚不堪,何況乃苦四州之卒,以赴萬裡之艱哉!其不可七也。”
最後,帝采用李固意見,拜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址刺史。兩人到任後,使用外交手段,誘之以利,鎮之以威,策反敵營中的部族,先後招降萬余人。於是日南郡平。但可惜區連就此站穩腳跟,統占象林,建立林邑國/占城國,自立為王。象林從此不為漢有。而後漢室衰微,林邑一路蠶食,最終吞並整個日南郡。日南郡地直到隋朝才得到光復,隋在此設沖州。日南名稱從此不再出現。
而區連所立的政權,非常長壽,並一度強盛,南北拓展。共經歷1400多年,15個王朝,直到公元1697年,在越南阮氏王朝的持續打擊下,占城王國方才滅亡。
【注】這裡說法很多。根據三國志和後漢書,年份更有可能是137年,但本文以三國為基礎,固取另一說,192年。區連為占族人,此名亦有許多譯法:區逵,區達,區連,區憐,又稱釋利摩羅。而其身份亦有說是功曹之子的。
_________________ 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