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來臨時,應有所准備,要認識清楚誰是最能幫到自己的人。以末學過往生活經驗的幾個例子來做證明可知,災難來時,具備最大幫助力的是佛菩薩。
末學以前尚未信佛的例子有三,一是生產的時候,末學媽媽為末學所做准備是吃營養品,某某公司蛋白粉雲雲,吃了有力,可以順利生下孩子。事實上,這是產難,怎麼可能順利,助產士屢屢催促,說末學無力,再不行就要實行剖腹產手術。末學心中亦焦急,許是宿世善根的驅使,下意識的默念了一聲觀世音菩薩,然後助產士再要用力時就有力可用了,該助產士還說,說沒勁的怎麼一下這麼大力,(嬰兒)肩膀都出來半邊了。當時末學對這些並不上心,沒有什麼感覺,現在回想佛菩薩對弟子的照拂銘感五內。
末學以前是個膽大包天的人,因此身口意三業所造罪業無量無邊,幾臨五逆邊境地。坐飛機從來不知害怕,可是又一次,不知為何,末學一登上飛機就很緊張,雙手緊緊抓住扶手,心裡怕得發抖,整個起飛過程心都像揪起來一樣。這時末學心底悲歎著觀世音菩薩,因為感受到整個機艙其他人全無感覺的危險,心中的恐懼無法言說,就像瀕臨絕境馬上就要出意外死亡人的感覺一樣,那時對菩薩祈求的誠心也是空前絕後的,一念之誠,似乎感得菩薩加倍,過一刻後,心中的憂慮盡去,風平浪靜,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這件似乎是杞人憂天的事,在末學的心中,一直覺得是一次不可見的生命危險級的事件消弭於無形了。
八年前,末學出一次嚴重車禍,那時菩薩也有預警。末學旅游時,看見一個水晶觀音菩薩手串非常美麗,就請回隨身佩戴。車禍前數天,突然莫名其妙,手串跌落,中間有觀音菩薩法相的一塊最大的橢圓形水晶斷為二截,蒙菩薩以身替我為擋災故,末學此愚癡之身方能依然在此人世。當時末學對這些並不上心,沒有什麼感覺,現在回想佛菩薩對弟子的照拂銘感五內。
信佛以後,對災難的認識有多一層的體悟。
地震是災難中破壞力較大,也最難預防的。中國作為佛法興旺的中心之國,對災難的認識很透徹。領眾的僧祇非常具有智慧,所居住之地就切切符合佛法的指示。但科學最終揭開了“不倒之謎”,原來,是廟寺和佛塔的選址和建築有玄機,比一般建築更為科學、合理,具有極好的防震抗震性!
以佛塔為例。中國的佛塔一般有磚塔、石塔、木塔等。平面為八角或六角形,塔級數五、七、九和十三不等。曾有一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中國佛塔的數學之巧:徐文長是明代江南才子,與時杭州知府對對子,面對西湖邊上的六和塔,知府出了上聯:“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徐文長擺擺,笑而不答。知府以為徐答不出,徐說我早應對了啊:“一掌平平,五指三長兩短。”從這個故事中,可知中國佛塔的形狀很深入人心。
這些塔還有一個特點,如果是磚、石塔,一般都是實心結構。這些塔為什麼不易
被震倒?中國著名建築歷史學家、文物考古學家曹汛,曾專門就海城地震區的寺塔,作過調查,撰有《海城地震區寺塔調查記》一文,揭開了佛塔的“不倒玄機”——
中國的寺廟和佛塔多選在山上或山坡台地上,如海城金塔,便位於一個山崗上,下面是岩石地基。同樣,海城銀塔、千山祖越寺也在山上,也是岩石地基。而山坡台地的岩磐抗震性能好,不容易開裂,所以寺廟、佛塔不易倒。古代講風水裡就包括這種選址智慧。在一般建築中找到了證明。如建在山坡台地的民房也不易倒塌或受損較輕。如果寺廟或佛塔建在普通平地,則倒塌的概率便很高,如遠在100公裡以外的沈陽南塔、鐵嶺白塔,在海城地震中遭到了嚴重破壞,便是因為建在平地低地上。
但是,就算同樣選址在平地低地上,寺廟和佛塔受損和倒塌程度,也遠低於普通的建築。除了宗教建築建築質量好,人們比較虔誠,不會搞“豆腐渣”工程外,這裡面也有玄機。
在海城地震中,在烈度Ⅸ度Ⅷ度地區,一些磚牆承重的磚木結構和混合結構的建築,其中不少還是水泥砂漿砌築,質量較高的,全都徹底倒塌了,而古老的寺廟建築大都矗立著,頂多是山牆、間牆倒掉了。
汶川地震中鋼筋水泥房並不經震,受損嚴重。原來,這又與其建築材料和風格有直接關系。
以寺廟為例,中國傳統宗教建築都是木結構的,自成體系,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潘谷西先生曾提到這現象。這種結構的防震抗震性遠強於目前的磚混結構,甚至鋼筋水泥結構。對人員造成的傷害比率,也遠遠低於使用其它普建築通材料的建築。古老的寺廟建築都是架構式的,牆體只是圍護結構,受到強震,即使牆倒了,屋也不塌,這比起牆體承重那種牆倒屋就塌,無疑是可以減少大量的生命財產的損失。
對於這一點,中國民間早就總結出來了,叫“牆倒屋不塌”。如四川一直不少民居都是木構架的,便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受害程度。我去年9月份在廣元時,到了汶川大地震中受災嚴重的地區之一、青川縣老河口一帶看了看,便發現了這種“牆倒屋不塌”現象。在通往地震博物館的路上,便有一處民房歪斜在路邊,而附近的磚頭建築的房子,全倒了。現在游人都能看到這幢“不到屋”,成了地震後的一個標志。
還有,寺廟建築,如大雄寶殿,都是大斗拱式,斗拱的翹、昂、拱等分件起傳遞和承托作用,增強了構件聯結的穩定,不易破壞,建築抗震性能好,而無斗拱的小式寺廟建築抗震性能也較差。地震中有一個現象,同樣是宗教建築,在同樣的震級中,年代越老的越不容易倒塌,便是唐宋的廟寺建築質量優於明清的,唐宋以前都是大斗拱,而以後有的用小斗拱。
廡殿、歇山和懸山、硬山,為寺廟建築中常見的4種屋頂形式,前三種抗震性能都不錯,而硬山式是最差。古代的寺廟多是廡殿和歇山、懸山式,硬山也有,但少。而目前的普通建築,如農民的房屋,絕大多數都是硬山式
所謂硬山式,讀者在看過我文章後,回頭再看看你家或周邊的平房(瓦房)就能明白了,就是棟梁不伸出到兩頭的山牆外面,檁頭在牆裡。而“懸山式”在過去農民中的土坯牆中是常使用,地震中這樣的土坯房也有一定的搞震性,就是因為如寺廟一樣使用了懸山式造法。但土坯房這樣造也是不得已,土坯山牆要防止雨水沖淋,必須把檁頭伸出牆外,起個簷子遮擋一下風雨,延長房屋的使用壽命。常說的“出頭的椽子先爛”,就是懸山式房子。但卻意外起了防震作用。
至於其他類型的災難,建議多讀觀音菩薩金剛經靈異感應錄,樹立真正的信心,明了因果,壽命未盡,無懼災難奪命,遇災時佛菩薩護法神救護,也會遇難呈祥。末學淺見,對災難最好的准備就是各自因果各自了,各人業障各人消,平時多念佛做佛事。災難來時,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如如不動,堪稱大乘佛子。
世間的災難其實並不可怕,內心看不見的災難破壞性更大。末學目前就處在巨型的災難中,自己感覺到修行的退步,我慢的日增,在修學上的逆緣災難是一個修行人的大考驗。沒有什麼災難的破壞性比道心退失更大的了。在如如不動的波瀾不驚的表面下,內心的龍卷風在急刮,願十方法界一切佛菩薩照拂,佛光注照,幫助所有的修行人,無懼世間災難。
作為大乘修行人,應念佛,對所有災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中,早已給出了答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