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h001 ( )
Posted: 2012-9-11 23:48
中日关系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记载、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前、和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双边外交关系的论述。在涉及台湾问题时,以1972年双方进出联合国为分界,1972年之前称为中华民国,1972年之后称为台湾。为了方便,有时也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中国。
在汉唐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1894年直到1945年的51年时间里,中日间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及全面战争,形成了战后两国的政治格局并影响了以后的中日关系。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多国关系紧张,两国直到1972年才建交。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907以前
1.2 907年-1840年
1.3 1840年-1911年
1.4 1911年-1949年
1.4.1 二十一条与五四运动
1.4.2 九一八事变
1.4.3 七七事变
1.5 1949年至现今
1.5.1 1989年后
2 经济
3 科技、文化
4 双方敏感问题
4.1 中日领土和能源争端
4.2 中日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
4.3 其他战略分歧
4.4 其他敏感问题
5 参阅
6 深入阅读
7 注释
8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编辑] 907以前
汉委奴国王印文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研究,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日本群岛与亚洲大陆连在一起,直到1万多年前,由于地壳变动,海面上升,日本列岛才逐渐与大陆隔海相望。此后,日本进入绳纹时代,与大陆鲜有来往。公元前221年,中国的秦朝灭六国,大批大陆移民迁往日本[1],同时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促使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弥生时代的日本形成了许多小国,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另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2][3]。这也是最早有关倭国朝贡的记录。
此后的中国史书记载了许多次日本向中国朝贡的事:如公元107年倭国王帅升等朝贡东汉;239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送使者难升米等朝贡魏;266年倭女王壹与遣使朝贡西晋;421年至478年的57年间,倭王赞、珍、济、兴、武[4]先后遣使朝贡南朝宋。[3]
公元592年,日本的推古天皇即位,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基础,并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当时的日本使者小野妹子于607年遣使国书拜访隋朝,由于日本出于岛国的局限性,不知隋朝的强大,竞送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的国书,引起隋炀帝的怒火,但隋炀帝并未将怒火洒向日本,同时也显示出刚走出列岛的日本要与隋分庭抗礼意图。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遣最早的遣唐使。645年,孝德天皇即位,推行大化革新,废除大豪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唐朝的官僚体制学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660年,唐和新罗联军灭百济,百济的鬼室福信拥立百济王子扶余丰为王,并向日本求助。663年,在百济的请求下,日本出兵朝鲜半岛,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白江口击败,史称“白江口之战”。此后十余年,日本在本州西部和九州北部大量增筑烽火台,布置重兵防守。然而,唐在击破高句丽之后,由于吐蕃威胁的存在,并未能日本本土出兵。676年,新罗唐朝同盟破裂,新罗打败唐朝制服了朝鲜半岛,同时也解除了唐朝对日本本土的威胁。此后不久,日本开始心悦诚服学习中国文化。694年,日本持统天皇将首都迁至模仿唐朝长安建成的都城藤原京。701年,日本制定了以唐律为蓝本的大宝律令,将大化改新以来的改革成果制度化,奠定日本做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法治基础。
鉴真第6次渡海图公元717年,信仰佛教的圣武天皇派遣僧人玄昉入唐,从智周学法相宗,受唐玄宗赐紫袈裟。735年玄昉带着5000余卷经卷及佛像回到日本弘法。753年12月20日,唐朝僧人鉴真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人陪同下第6次东渡日本成功[5],开创了日本佛教律宗。与鉴真同行的还有与玄昉一同入唐留学的晁衡[6],然而,晁衡的船在一次海上风暴中失踪了,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以为他已遇难[7],悲痛地写下了七言绝句《哭晁卿衡》。至804年,日本僧人空海赴唐朝长安就学于青龙寺的惠果,成为密宗第八祖。两年后,空海携带密宗典籍和其他书籍回到日本,在高雄山寺开创具有日本特点的真言宗,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公元8世纪,中日之间的佛教交流非常频繁,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公元894年,由于唐朝的内乱,日本宇多天皇停止派遗遣唐使。[3]
[编辑] 907年-1840年
镰仓幕府武士竹崎季长于1293年绘制的《蒙古袭来絵词》:日本、元朝水军对战中国宋朝时,两国官方正式交往不多,但民间贸易往来和佛教传播却有所发展[8]。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希望看到四夷归化,起初元朝无意动武,然而日本不肯就范遣使朝贡,为了体现作为天下霸主的威严,而发动了元日战争,但因遭遇台风而败退。[9]及水战经验不足都未获得成功。这两次战争在日本被称为“元寇袭来”或“文永、弘安之役”,在战争过中,日本沿海的对马、壹岐、松浦、五岛列岛的居民中也作为有敌意的日军而惨遭蒙古人杀害。随着元末中国天下大乱,一部分日本沿海民众开始对朝鲜和中国沿海展开报复性举动,通称前期倭寇。
中国明朝初期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十余万人抵达日本,传明成祖旨意提出朝贡要求,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回书明成祖,答应向明朝遣使朝贡,并受封日本国王,并献上倭寇数十名,两国政治贸易关系加强,前期倭寇时期结束。明朝中后期,皇帝腐败无能,海防废弛。同期日本由于幕府无权而陷入了内乱,内乱当中,流浪武士和明朝沿海的奸商相勾结,侵扰中国和朝鲜沿海,此为后期倭寇。倭寇来犯频繁,严重威胁着明朝海防,嘉靖年间,明政府大力整治沿海倭乱,经过戚继光和俞大猷的平定,在嘉靖后期,倭寇基本被荡平。
明朝中后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并接任关白,开始对海外进行扩张。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15万余,图谋侵占朝鲜,窥视大明。战争初期,朝鲜由于久不习战事,一溃千里,不到两个月内国土基本沦丧,随后明军支援朝鲜。战争时打时停,由于日军企图重整旗鼓争取时间,假意言和。战争历时7年之久,时打时停。史称万历朝鲜战争。最终这场战争以丰臣秀吉病死、日本战死逾半,狼狈撤回本土告终。
日本江户幕府建立后,于1635年开始实行锁国政策,与外国的贸易仅允许在长崎进行。中国清朝时,两国的锁国政策和日本认为中国“由夏变夷”的现状都减弱了中日之间打交道的意愿。[8]“有清以来二百年间中日两国政府关系隔绝,除维持对双方均有需求的长崎贸易外,两国再无任何政府和民间的交通渠道,从而日本成为清代中前期对外关系中唯一的例外。”[10]
[编辑] 1840年-1911年
明治天皇,摄于1873年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1840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1854年日本也被美国“培理舰队”强行开放国门。日本也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清朝方面依旧浑然不知日本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主流看法还满足于对“弹丸小国”的盲目轻蔑。[8]
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8]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合并琉球。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宫古岛民台湾遇害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史称牡丹社事件。在美、英、法三国公使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中国给予难民抚恤银并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共50万两。1879年4月4日,日本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3]
1877年,以何如璋为首任公使的清外交使团赴日,1882年9月正式开设驻日公使馆。
1884年12月4日,朝鲜贵族开化派和日本公使共同策划并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不到3天[11],朝鲜守旧派依靠清军击败日军,重新掌权。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6月2日,日本内阁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6月3日,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协助镇压。1894年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逼令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发动突然袭击[12];29日,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9月,黄海海战中 ,北洋舰队沉毁6舰,死伤千余人,管带邓世昌殉难;日本联合舰队受重创5舰,死伤六百余人,日军取得胜利。随后,由于李鸿章奉行“保船”政策和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庆祝寿辰等因素的影响,北洋海军龟缩于威海卫基地,坐视日军攻占旅顺[13];陆军方面,又因叶志超等人私自撤退,导致清军鸭绿江防线小战即溃,继而全面溃败,日军占领辽东半岛。此后,日军又从成山角攻入山东半岛,从内陆侧后袭击威海卫,清军又败,北洋舰队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身亡。最终,日本取得全胜;曾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清政府除乞和外再无出路。
1895年3月30日双方签订《中日停战条约》,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14]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15]; 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16]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17]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慈禧太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清政府派出知府衔道员刘学洵与员外郎庆宽以“考察商务”为名赴日,相互密商结盟,并引渡康梁回国。但刘学洵与庆宽办事不力,逐告吹[18]。
戊戌政变后完全控制清廷的慈禧,对西方反对她废黜光绪十分不满。1900年1月,慈禧发布诏令维护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放任山东的拳民涌入直隶,烧教堂、杀洋人及教民、毁坏一切洋物。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在永定门内被刚调入京的董福祥的甘军所杀 ,并开腹剖心。同日,驻天津的各国领使组织二千人的联军增援北京十一国公使馆,此后又不断增兵至5万人[19]。6月17日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身亡。6月21日,已无退路的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至8月16日晚,经过激烈交火,联军已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成员仓皇出逃到西安。在美国的历史记载里,称这次解除公使馆危机军事行动为中国解救远征,中国则称之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20]。八国联军侵华的同时,俄国乘机占据了中国东北[21]的大片领土,俄国在辽东的租界也得到承认。俄国的行动威胁到英美所希望门户开放政策,并与希望在辽东和满洲扩展势力的日本发生冲突,1904年2月爆发了惨烈的日俄战争。
1905年9月5日,在日俄战争中战败的俄国与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根据条约,俄国将此前占领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政府予以承认。1905年12月22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22]。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的10月28日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致密电给内田康哉外务大臣:“帝国政府亟须当机立断,下定决心……趁此绝好时机,亟应在华中、华南建立两个独立国家,而使满清朝廷偏安华北……维持满清朝廷于华北一隅,而使其与南方汉人长期对峙,乃属对帝国有利之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