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新玉, 有人喜歡老玉, 新玉沒什麼說的,看材質, 看工藝;
老玉卻由於歷史的原因, 價值取向的原因等等, 被不斷仿制, 以至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俺就不說了, 盡管如此, 新玉做舊, 或老玉新工,一定有其潛在的痕跡, 試問你會用一個油潤光潔的羊脂玉去尋思做舊嗎??道理是一樣的, 收藏路上, 撇開一切的貪心和妄念, 平淡而為, 很多不必要的都可以避免。。。
轉載幾篇以前讀過的, 後來在實踐中或有認知的或有不同觀點的文章那個給大家, 拋磚引玉, 我知道, 大把的在玉器裡的老手和專家在這裡~~
knowledge.shuobao.com/.../27612.htm
不同年代玉器的雕刻風格
玉不琢,不成器。顧名思義,每件玉器都要經過精心雕琢,至少要經過切割,才能成為一件工藝精美或素面瑩潤的藝術品,了解歷代玉器的雕琢技法或稱切工、做工,對鑒定玉器的年代不無禪益。
新石器時代,由於所用的生產工具都是由石器制成,器物的做工受到限制,器物開片大多厚薄不均勻,往往一邊厚一邊薄,甚至出現開片時錯位的痕跡,而且造型不規整,如圓形的器物不夠圓等。器物的刃部不夠鋒利。如玉刀、玉斧、玉鏟的刃部較厚鈍,鑽孔往往出現上部大下部小的圓錐形,側觀孔壁邊緣往往留有旋轉紋。
紅山文化玉器,雕琢追求******,體表光潔,邊緣過渡自然,碾磨技術精湛,片狀器物邊緣較薄,似有刃,表面無玻璃光,但光澤細膩,個別器物表面有斑坑,小而深,呈密集狀。
良渚文化玉器,直線紋是由筆直的陰線構成,細曲線紋是短而細的線條錯落連接而成。兩種不同做工的線條在同一器物上並存,就是鑒定其真偽的根據。
商朝由於對石制工具作了進一步的磨光和修整,使這些工具更加鋒利和適用,特別是青銅工具的使用,使琢磨玉器的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能開出比較均勻而薄的玉片。器物打眼的方法大部分均為兩面對打,形成外眼大、裡眼小的現象,俗稱“馬蹄眼”。在紋飾刻劃上,商朝是三多三少,即直線條多,彎線條少;粗線條多,細線條少;短線條多,長線條少。商朝精致的器物上運用雙鉤擬陽線的做工刻劃,就是在器物上運用雙線並列的陰線條刻劃,以形成一條陽線呈現,俗稱雙鉤線或雙鉤擬陽線。
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視對紋飾的布局,線條漸趨繁復,以略帶弧形的線條為主,較多地使用長弧線,尤其是西周中晚期紋飾的結構與雕琢方法,與商代極不相同,陰紋紋飾開始出現互相勾連,陰刻線一面磨成坡狀,有斜刀的痕跡,俗稱“一面坡陰線”。“一面坡陰線”是西周玉器的典型做工。
春秋時代玉器的做工和前朝對比,有新的進步,更注重磨制。春秋紋飾在西周晚期出現互相勾連的基礎上,出現了卷曲相連的紋飾,布局滿而密,不留空白。春秋晚期出現以隱起的密集的浮雕紋,並有平面淺陰刻寬帶紋。器物開片薄均勻規整,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即刻花紋、線條時在線條邊緣留下很多刀痕)。
戰國玉器刀工精細,器物邊角垂直鋒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尤其是陰線糟內光澤強烈。孔洞內壁勻稱光滑,極少見到因工具不力而殘留的制作痕跡。主要是由於鐵制工具的出現和普遍使用,使琢玉工藝突飛猛進。戰國玉器半浮雕、透雕盛行,對動物形象的刻劃,著意於眼、牙、爪等細部特征,於細微處見奇觀,極力刻劃出動物的本質特征。
漢代玉器物的做工特點,善於運用陰刻線,線條豪放,沒有戰國時代精細,器物棱角琢磨圓滑,大件器物刻工較粗,小件器物刻工較精細,細線條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跡,線條不甚連貫。穿孔器物的孔洞內壁往往不夠光滑,常留有拉絲痕跡。漢代的葬玉運用“漢八刀”做工。“漢八刀”做工,不是代表整個漢代玉器的做工,而是僅指漢代“葬玉”的做工。漢代的“漢八刀”是指采用簡練的線條進行刻劃,運用推拓磨的雕琢技法,刀法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剛勁挺拔,線條無絲毫崩裂狀和刀痕之跡。代表作品是玉豬、玉蟬、玉翁仲。
唐代玉器刻工精細,細線條多。特別在唐代帶板上的人物,通身飾以短而密集的陰線。在動物的腳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細線條,帶板上采用減地法,即池面隱起做工,刻線帶有繪畫性。
宋元時代玉器,由於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所以在玉器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南方刻工細膩工整,北方刻工剛勁有力。但整體來說,雕刻的線條總感細弱。獸件的身上一般有上下對穿孔,且孔洞以方形為多,人物臉部的五官往往處於同一平面,且“八字眉”服飾上有淺細的“米字型”刻劃。到元代刻工一般粗獷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鑽痕和鉈痕,還有險刀現象出現,拋光不甚講究。
明代玉器有了新飛躍,以揚州、蘇州為中心,琢玉業開始大發展。刀工粗壯,渾厚有力,生動活潑,寫生味濃厚,出現了浮雕、鏤空做工,還有雙層,甚至三層的鏤雕。器物表面玻璃光澤強烈,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鑽痕和鉈痕。
清朝玉器特別是乾隆時期,玉器工藝迅猛發展,是我國治玉史上空前繁榮時期。這時期玉器精雕
www.360doc.com/content...7744.shtml
識別新老玉器刻痕的要點如下:
古代玉器刻痕:1、鉈刻、刻畫:刻線成V型槽,每刀下的底子平順;2、線切割:痕跡明顯,轉角處過渡不圓滑,但兩邊緣沒有嘣茬;3、管鑽:旋紋疏朗、光滑,紋距不一,孔內部分部位孔徑增大(特別是對鑽孔交接部位,是磨料在這些部位作用時間長造成的);
現代玉器雕刻:要使用機械切割,紋飾采用電動刻刀(就是每妙幾千轉的高速電鑽)雕刻,刻線成U型、底子不平、線紋邊緣有嘣茬等。
其實通過刻痕判斷真贗還有很多看點,我們只要多理解現代電動高速刻刀與古代雕刻低速工具刻痕的區別,細細體味,就會豁然開朗。下面用圖片演示。
第一部分:古代紋飾痕跡圖片
通過微距圖片,我們可以仔細體味古代紋飾痕跡的特征。

戰國下料痕.jpg

古砣刻痕.jpeg (8.46 KB)

西周斜刻線.jpg (182.43 KB)

線切割痕.jpeg
象鼻穿.jpeg

水銀沁.jpg (92.1 KB)

磨痕.jpeg (47.3 KB)

片切割微痕.jpeg (6.48 KB)

清晰刻痕.jpg (120.59 KB)

商代玉器的雙鉤刻線紋.jpg (137.98 KB)

雙面鑽典型圖.jpeg (44.27 KB)
11:34

磨槽典型器.jpeg (19.33 KB)

海岱獸面紋.jpeg

漢八刀1.jpg

紅山刻線微痕.jpeg (73.49 KB)

刻紋.jpg (54.38 KB)

老砣工.jpg (50.69 KB)




















第二部分:現代電動工具刻痕
現代電動工具刻痕.jpg (21.04 KB)

現代電動工具做成贗品後補加砣工痕根本覆蓋不了玉器的刻工










這幾個圖也就是館藏或者是有出處的,換做一般的玉友,有多少人敢認?所以說這幾個圖不是那麼開門,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