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網博客
這是為《孩子該讀什麼專業?》這篇文章寫的第四篇也是最後一篇文章,有網友說以前我的文章也曾引起爭議,沒見這麼大動靜。這次這麼大動靜一是因為文章上了網站頭版還上了報,標題還換成了比較嚇人的標題,很多朋友也和我說這篇文章;二是最近幾年看到我們這一批、這一代移民的孩子陸陸續續上大學、找工作、工作的一些經歷,有一些感慨,如果我們當初對加拿大的高等教育和就業市場有更多的了解,我相信孩子和家長在做選擇時會更理性,考慮會更全面。所以就寫下這一系列的文章供後來者參考。
有網友說我沒經孩子同意就寫孩子的事情不太妥,孩子可能很低調。兒子確實極其低調,但學商的人一味低調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所以兒子不是任何時候都低調。他曾說:過去我被人幫助,現在我應該幫助別人。所以他不介意我寫他,在他看來媽媽寫他是想幫助更多的人,就像母校請他回去和新生talk一樣。孩子想得很簡單,我們成年人多慮了。
在《孩子該讀什麼專業?》裡我談兒子的個性、人格、綜合素質在多大和Schulich兩所學校的收獲讓某些網友認為我在褒誰貶誰,我想這是理解上的偏差引起的誤解。我覺得父母能教孩子的很有限,父母的責任和父母能做的是教孩子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培養良好的習慣,把孩子推向能給孩子最好教育的環境,那個環境裡的老師、同學、整個學校的環境會教育影響孩子,而最適合孩子的也就是最好的。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特色專業,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校風和培養方向,應該根據孩子的特性、個性、需求去選擇。
在我看來多大和Schulich都非常適合我兒子,他在兩所學校都收獲很多,只是每所學校的教育思想培養方向有些區別,他在兩所學校的收獲也有所不同,而這樣的互補對他十分有益。所以很多用人單位更喜歡不同學歷在不同學校讀的畢業生。對兩所學校我都非常喜歡非常感激,而特別感激Schulich是因為Schulich改變了兒子的個性。從初中開始,兒子每個學期的report都是initiative有問題,我們push他22年都沒改,經過Schulich一年的培養教育他改變了。
從中國來的大部分技術移民都是學理工科的,對加拿大的商科不太了解,即使是現在兒子學了商科,我也只是了解一星半點。我和先生都學的工科,中國人重理輕文的思想我們也免不了俗,所以當初兒子選擇學商科時先生很是不屑,覺得他是怕吃苦知難而退,兒子工作後我們才知道其實在加拿大學商科並不簡單。
在我看來在加拿大學engineering、life science和學business、social的一個很大區別是學engineering、life science的每個學生每天功課都很多,非常忙,而學business、social的學生相比之下功課輕松很多,大量的時間需要自己看書,需要自己安排參加社團活動,所以有的學生很閒,有的學生很忙。而engineering、life science的學生忙和business、social的學生忙區別是一個是學校安排的忙,是被動的忙,一個是學生自己主動忙。說明在加拿大學engineering、life science很辛苦,很難學,但個性被動需要環境約束的人也可以因環境的逼迫取得不錯的成績,也可以學出來。而這樣的人學business、social,就很容易被淘汰或墊底,所以治學嚴謹的商學院的優等生比較容易找有良好職業發展空間的工作,通俗地說就是公司裡那些培養後備力量的職位,是為有上進心、個性積極主動、有良好自我約束力的優等生准備的,這一點有別於工科畢業生,公司招應屆工科畢業生時只會考察是否能勝任技術工作而不會考察將來是否能做Manager。
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樣,認為個性內向的人不適合學商科,所以我很為內向低調的兒子選擇學商擔心。其實最重要的是個性是否積極主動,因為個性積極主動反映在生活態度和學習工作態度上就是正面積極的,而且不是每個公司每個職位都需要外向的個性,比如投行需要aggressive的個性,而兒子內斂穩重的個性正適合商業銀行,即使在金融行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走技術道路還是走管理道路。
兒子剛工作時,我們覺得他個性內向更適合走純技術道路,就建議工作幾年後去讀個博士,可兒子不同意,說博士做的那些工作太枯燥乏味,我們當時不太認同,是後來一位在讀博士跟我說的一番話才使我真正理解了兒子。當時在讀博士的老公數學金融專業博士即將畢業,費了不少勁才在一家金融公司找到一份類似實習的工作,她說因為他們夫妻倆都是留學生,碩士畢業後沒拿到工作簽證,為了留在加拿大只得繼續讀博士,否則他們不會讀。她勸我不要讓兒子去讀博士,讀博士後絕大多數人都只能走純技術道路,因為對博士open的職位就是那些純技術的,職位很有限,上升空間也很有限。但因為他們的英文說和寫不是那麼自如,所以想走管理的道路也十分困難。對碩士open的職位則面比較寬,技術、管理兩條路都可以,而走管理道路上升空間是無限的。之前跟我說類似觀點的朋友不止一人,但沒分析得這麼細,這番話讓我茅塞頓開,兒子未來該怎麼做頓時清晰了,即選什麼路就讀什麼書。
其實在加拿大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什麼樣的學歷配什麼樣的工作、配什麼樣的職業道路,不是書讀得越多越好,學歷越高越好,也不是學歷越高工作機會越多,不是學歷越高未來的職業發展空間越大,更不是學歷越高收入越高。
最近聽朋友說她的小兒子頗受啟發,在此分享一下。朋友的小兒子大學商科還剩一年畢業,可他不想畢業後馬上找工作,而是繼續讀畫畫(寫生、油畫等),因為他特別喜歡畫畫,覺得如果不學會終生遺憾,而且他希望將來做的工作是他的商科專業和畫畫能夠相結合或有聯系的工作。他為學畫畫做好了充分准備,就連學費也是自己平時打工一點一點攢起來的,他對父母說:我學畫畫後兩個專業合起來找工作會容易一些,而且我不要你們負擔我學畫畫的學費,只要負擔一點生活費就行了。孩子為自己的愛好和夢想規劃准備了幾年,既想好了學什麼、到哪裡學,也想好了今後的就業出路,甚至連學習的費用都是自己做准備,真是個成熟懂事的孩子,值得很多年輕人學習借鑒。
再啰鄟y幌陸逃侍狻S行┤稅閻泄車慕逃枷氳韌諑浜蟊J,認為這種教育思想教育不出適應現代社會的人才。我的一個表舅父親是國民黨的立法委員,家裡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家教,兩個兒子一個是美國的航天專家,90年代幾次到中國航天部講課,一個是美國聯邦政府的高級會計師。去年我去高級會計師的表舅家,一進家門就看到最顯眼的位置掛著老父親寫的家訓,表舅說如果不是父親的嚴厲家教,他這個吊兒郎當的公子哥兒就不會有今天,把父親寫的家訓掛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就如同父親陪伴在身邊。雖然兒子都出生在美國,表舅家家教的主旋律卻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兩個兒子一個是美國聯邦政府的法律顧問,一個是IBM的電腦工程師。前面文章裡提到的一位朋友,家教的中國傳統色彩更濃更嚴,兩個女兒都是電腦工程師,兒子30出頭就是一家大公司的VP。朋友的兩個女兒都跟我談過父母的嚴厲家教,都沒有抱怨,而且這兩家的孩子都特別孝順。兩個秉承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家庭都教育出了能適應現代社會的人才,雖然不能以點概面,但至少說明這種教育思想並不是一無是處,中西方教育思想都有其優點也都有需要與時俱進改進的地方。
我的教育思想很加拿大化,強調平等—和孩子是平等的、自由—允許孩子表達不同意見甚至拒絕我、尊重—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尊重他們的隱私。我會根據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給予孩子不同的關心照顧,孩子童年時感情和生活上給予悉心的呵護和照顧,青春期給予理解和幫助,高中大學期間給予指導和尊重,工作和成家後給予尊重和自由。我覺得妻子太強勢丈夫會弱,母親太強勢孩子會弱。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教育、希望孩子聽話順從,孩子大了又希望孩子獨立強勢一點,但一個從小就習慣乖巧順從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還是乖巧順從,一個在家裡都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敢說“NO”的孩子,又怎能期望他在社會上有膽量表達自己的意見呢?大兒子的成長經歷也教育了我,讓我知道兩個兒子都缺乏自我約束力和自我驅動力,需要父母督促和外部環境推動,所以他們該去競爭激烈治學嚴謹的學校,至於哪所學校治學嚴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最後不作任何評價地講一個真實故事。
朋友的大兒子本科在滑鐵盧學的計算機,畢業後在一家銀行做IT,幾年以後在Schulich讀MBA,MBA畢業後去了香港一家投行工作,(很多人以為投行是做投資的,在此介紹一下,投資銀行做公司上市、公司合並等業務,而商業銀行不可以做。)工作幾年後去北京發展,先後任職於世界級的大公司,現在在北京一家外資公司任CFO,公司CEO缺人時他還兼任CEO。去香港之前兒子跟媽媽說:我要趁年輕多掙點錢,爭取早一點退休。所以他一直很努力工作、掙錢,掙了錢以後在多倫多買了兩套房子出租,房租給媽媽用,每年給媽媽買機票去世界各地旅行,每年至少兩次回加拿大都會給媽媽錢還要買貴重禮物給媽媽,兒子跟媽媽說:想花錢就花吧,花完了我還有呢。
朋友的小兒子本科、碩士、博士都是在滑鐵盧讀的計算機,從小學習成績特別優異,屬於最top的學生,博士畢業後在加拿大工作了幾年,然後去華爾街的一家著名投行做IT,工作很出色,年薪十幾萬美金。雖然薪水不低,但和哥哥不在一個數量級上,而且在紐約生活加上不太會理財的太太,一家五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時不時需要媽媽資助一下。朋友覺得小兒子一分錢積蓄都沒有,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一家就得陷入困境,更不要說將來三個孩子讀大學的學費從哪裡來,所以朋友有一套房子准備在小兒子的三個孩子讀大學時賣掉給他們當學費。朋友兩個兒子還有一個區別是:大兒子時不時就會給媽媽打電話問好,小兒子從來想不起來要給媽媽打電話問好。
朋友兩個兒子的不同經歷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可以說明很多問題,各位看官自己體會吧。
作者原文:《孩子該讀什麼專業?》雜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