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已是世乒賽10年來第二次登陸時尚之都巴黎,盡管乒壇各路豪傑均表示巴黎的觀眾最懂得欣賞乒乓球,盡管貝爾西體育館就位於巴黎的核心區域一環內,但世乒賽在巴黎真的缺少關注度。
市民不知世乒賽
記者所住的賓館距離主賽場貝爾西體育館僅有1公裡左右的路程,但在記者抵達賓館前,那裡的前台經理、服務員真的不知道在不遠的貝爾西體育館將舉辦一場世界級的乒乓球比賽。更讓人感到悲催的是,對於乒乓球運動,他們也僅僅知道中國人比較厲害,連法國乒壇的英雄人物蓋亭都聞所未聞。為了不使聊天氛圍過於冷清,記者只能簡單地為他們“科普”了一下關於法國乒乓球的知識。
17日早上,記者在去往賽場時隨機采訪了幾位路人。在距離貝爾西體育館不到500米的地方,一位每天上班都路過那裡的巴西裔女孩的回答讓人心裡“拔涼拔涼”的——“你知道離這不遠的地方正在舉辦世乒賽嗎?”“乒乓球?哦,不知道。”“那你知道法國網球公開賽嗎?”“當然,下周不就要開賽了嗎?”——類似這樣的對話,關於乒乓球問題的答案幾乎都是這麼讓人感到悲涼。
組委會“冷”對媒體
國際乒聯在本屆世乒賽前曾聲稱,票務銷售情況很好,部分場次的球票都已賣光了,在能容納超過1萬人的貝爾西體育館,開賽前幾天的上座率真的讓人不敢恭維。為了不使賽場過於冷清,當地甚至組織了很多正處於放假階段的小學生來“組團”捧場。
在賽場內,與中國辦賽怕你冷、怕你餓、怕你不舒服的“厚道”程度相比,法國組委會也許真的不知道如何“善待媒體。”新聞中心裡有兩個冰箱,裡面裝的是冷餐、冷水、冷沙拉,旁邊唯一有點熱乎氣是一個電咖啡壺,而新聞中心的出口對面就是餐廳,但經常會有熱菜的那裡僅面向官員、運動員、教練服務,記者一律禁止入內,哪怕是花錢也不行。幾天下來,部分中國記者已經開始向同行們打聽“黃連素”了。
生活上的不厚道也許還能克服,工作上的不講究就很難讓人理解了。能容納1萬人以上的貝爾西體育館,僅把兩側的角落看台留給了文字記者,這裡與位於場中央的另外兩片場地相距甚遠,加上幾個電視轉播機位的“阻擋”,記者想要盡收比賽全景,必須登上老高老高的看台,而在那裡,每張球台都像一個“微縮景觀”。記者曾嘗試著“轉移”進入中心看台,在場內翻柵欄進入顯然有失大雅,而場外通道內的守衛異常嚴格,想正常入場完全沒可能,哪怕看台上空空如也。
世乒賽地位“卑微”
好在,巴黎世乒賽組委會招募了很多在巴黎的中國留學生擔當志願者,使很多前來采訪的中國記者備感溫馨。在新聞中心、賽場通道、混合采訪區,總能看到一些說中文的志願者,而賽場通道的很多標牌上也注明了中文。但這一切卻難改世乒賽在巴黎體壇中的“卑微”地位。
一位來自西安的中國留學生告訴記者,法國網球公開賽、環法自行車賽、巴黎-達喀爾汽車拉力賽等幾項世界知名的賽事是如今巴黎體壇的“招牌菜”。世乒賽雖然也是世界級的比賽,但影響力與上述幾項賽事毫無可比性,加上法國人在乒乓球項目上如今並不強大,世乒賽在巴黎的社會關注度就好似法國大餐中的一道“壓桌菜”。
貝爾西體育館的外圍就像一個體育公園,其中包含極限運動、乒乓球台等室外運動場地。記者從12日來到場館至今,未曾見過任何一個人在此打乒乓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乒乓球運動在巴黎的實際情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