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雖說是被哈佛錄取了,但還有個讀起讀不起的大問題。哈佛錄取通知書的大信封收到後 (要是沒錄取,學校只寄給你一個小信封,說幾句鼓勵的話而已),緊接著就收到了有關學費的一大堆表格,當然其中也包括怎樣申請學校的獎學金。
哈佛是全美國收費最高的私立大學之一,每年的學費高達四萬多美元!本科四年下來,十六七萬就扔出去了。在美國別說是普通家庭,就是中產階級,也要節衣縮食才能供得起孩子上學。舉個例子:我媽媽單位有個同事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年薪是六七萬美元,他為了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從40多歲開始,一直幹到退休也沒開過個新車。老爺車不知開壞了多少輛,以至退了休還在家修呢!我們就更別提了,就是不吃不喝都交不起學費!
當時我父親正待業在家裡,他已經領了政府九個月的失業救濟金。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這反倒幫了我的大忙,成全了我,因為這是我能申請到助學金的最好理由。還有一個就是:我手中握有其它四張名牌大學的“王牌”,這也是能讓我敢挺直腰杆兒,跟哈佛叫板的主要原因。
大凡申請人收到兩個以上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這心裡才算是有了底。照經驗講,就是有了選擇的空間和余地。我的學習顧問和College guidance ,也建議我可以跟這幾個名牌大學討價還價,用他們的話說就是bargain,因為我有了“本錢” 。
哈佛的錄取通知寄來後,我又先後收到了斯坦福大學、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康乃爾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大信封!我所申請的六所大學,除耶魯之外,都錄取了我。在我收到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後,就馬上給耶魯發了一封信,婉言謝絕了耶魯准備錄取我的打算。事後沒多久,耶魯大學的招生辦公室發來E-mail 問我為什麼不去的原因?我只能回答:“我的第一志願是哈佛,”理由就是這麼簡單。如果有人還不明白,那我就只能再引用高歌在《美國頂尖大學》一書中的一段文字:“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哈佛時,有個學生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怎麼能放棄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呢?’ 這是每年哈佛的新生中相當普遍的心態。"當然,時下我還不能讓哈佛知道我的首選 ,College guidance提醒說:那樣我們就被動了。
收到四個大信封後,我每樣都復印了一份給哈佛寄了去,同時我也把哈佛的錄取通知書發到了普林斯頓、斯坦福、華頓商學院和康乃爾。可以說是“四面出擊”再看看他們能給我出多少學費?要是給少了我就有理由不去。說白了,這是我和五所大學在打“心理戰”,看誰能沉得住氣,我敢拍著胸脯子開始和他們討價還價了。
聽別人講:“上哈佛,不怕你家裡窮交不起學費,怕的是你沒本事,沒讓哈佛瞧上眼。”既然哈佛錄取了我,就說明我達到了他們的標准。心裡有了譜兒,我的膽子竟然也大了起來。
等了一段時間,哈佛和其他四所大學都有了回音,哈佛給我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加起來有兩萬多,普林斯頓和斯坦福這兩所大學比哈佛給的還多。特別是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提供的是最多的,我幾乎一分錢都不用掏就可以去上了。
華頓商學院與哈佛商學院齊名,而且我申請的這個項目還是個特殊的小班,全世界僅招四十幾名( Huntsman program )是拿本科雙學位的。比上普通的華頓商學院更難申請!能被錄取的學生,都是重點培養吃“小灶” 的,這對我今後的發展非常有利。
我把華頓、普林斯頓和斯坦福提供的獎學金數額,也一並寄給了哈佛,跟它又叫起了板。我在發給哈佛的E-mail上說:“華頓商學院、普林斯頓、康乃爾、斯坦福對我都很感興趣,我要是同意上他們的學校,四年幾乎都不用我出錢。而哈佛給我的錢,不如華頓給得多,其他幾所我還在考慮和選擇。不過哈佛要是能像華頓商學院那樣大方,那我當然還是想上哈佛嘍。”讓我沒想到的是,哈佛收到我的E-Mail後不久就回信滿足了我的要求。
我算了一算,除每年我父母給我拿三千多元的學費外,我自己再向銀行貸款三千多 (學生的貸款利息不高),剩下的哈佛就全出了。六千多塊一年就能上哈佛?公立大學也不止這個數兒!嘿!我竟然真成了一塊人人都在搶的“香餑餑”,就連哈佛都沒沉住氣,怕我跳了槽!因為大學和大學之間,也存在著競爭。你仔細想想看:哪個名牌學校不想招到最好的學生,說穿了,這裡面有學生素質和學校品牌加在一起的社會連鎖效應。
現在想起來,要是人家哈佛的臉兒一直繃著不松口,沉不住氣的應該還是我。有道是:像哈佛這樣的智者,倒也有一失中了我的計。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年四萬多美元的學費,對我們家來說就是個大大的數字,可對財大氣粗的哈佛來講,卻猶如九牛一毛。聽說哈佛小金庫裡的錢,就超過某一小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呢!
根據大學網站公布的數據表明:哈佛是全世界最有錢、也是校友捐助最多的大學。哈佛每年的財政總收入為22億美元,而來自全球27萬哈佛校友的捐款總值就已達到了175億美元,真是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呀!
面對這五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有一陣子我都挑花了眼。老實講:都是一流的大學,能差到哪裡去呢?哈佛也不見得就完美無缺,只能說是各有千秋。再想想另外四所大學,各個兒掉在地上都是響當當的,我真是有點於心不忍告訴他們的招生辦公室,我決定不去了,人家還等著我的回音呢。可是我馬力千沒有分身之術呀!要是有可能,我真是恨不得一年換它一個,把每個學校都上它一遍!有很多中國學生的家長還開玩笑地說:“幹脆把你那四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隨便分給我們孩子一張吧!要不然就上網把它賣了,一個最起碼也值個十萬八萬的(沒有的事),這樣你的學費就不用愁了,而且還有多余的零花錢。”
五所大學選來選去,對我最具吸引力的,還是哈佛和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為了慎重起見,我的父母親又帶著我哈佛大學、華頓商學院各自跑了一趟。去華頓是他們的招生辦邀請我去的,說是有一個畢業於那裡的學生,後來成了某大公司的CEO(總裁),要給我們這些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們做一個講演。
那天,賓州大學招生辦公室的主任和商學院院長也都來了。CEO帶有煽動性的講演詮釋著商業界的那種競爭、那種掙大錢的刺激,聽得真讓人動心!講演完畢後,主任和商學院的院長還親自過來與我見面交談。他們生怕我會改變主意不來這個舉世聞名的商學院。愛才之心切,從她們的臉上和言談之中,都能看得出和感受得到。
上哈佛是我父母的最大心願,他們看出我在這兩所學校之間的艱難選擇和搖擺不定。為此,我的父母在私下裡又去請教了很多朋友,聽聽他們的意見。結果絕大多數人都主張我上哈佛,更有甚者是我孩提時的朋友方方,竟然叫他媽媽轉告我父母說:“馬力千就是那上哈佛的料兒,千萬別改變主意。”我知道我的發小兒是在鼓勵和誇獎我。父親的另一位朋友說:“你們兒子能考上哈佛,是對你們倆在美國這麼多年來付出的最好回報,值得!”可當我問起父親:“您說句實在話,這麼多的付出到底值不值?”父親略加思索了一下,然後對我說:“當然值,可這心裡也苦啊!其實就是上不了哈佛,只要你努力了,我都無所謂。這條路是我自己要走的,沒有人攔著我,未來是光明是黑暗,我義無反顧,只要你好就行。”
人和人的價值觀念以及標准是不一樣的,在你看來不值而別人卻另有看法。對中國人來講,這樣的付出很值得,可要是讓美國人來衡量未必就值,這是東西方文化理念上的差別。
走訪了華頓商學院後,我們又來到了哈佛大學。以往幾次來參觀,都是走馬觀花,這次就不一樣了,感覺自己將成為這裡的主人,而不再是一個普通的觀光客,心情自然也就不同。“為增長智慧走進來,為服務祖國和同胞走出去。”那刻在門上的“哈佛校訓”
不正是我多年來要奮斗和追求的目標嗎?站在這裡:腳踏的是數百屆畢業精英和六位美國總統從這裡走出的路,身後靠的是哈佛最有名的Widener圖書館:那些諾貝爾獎的得主們,就是從這裡吸取了知識和養分。我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我知道,再過幾個月我就要搬進這座校園,像他們一樣,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
來源:@馬群博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