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被禁止的用户 (只看此人)

|
时间: 2013-10-22 23:22
|
|
|
马一浮(1883年4月2日-1967年6月2日),原名浮,字一佛,幼名福田,号谌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中国国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是近代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齐名,是“新儒学三圣人”之一,有“一代儒宗”之称。据说,他遍览杭州文汇阁藏书,丰子恺先生曾说:“他是此间学问最好的人。”[来源请求]
目录 [隐藏]
1 履历
2 著作
3 艺术成就
4 其他
5 参考文献
履历[编辑]
马一浮纪念馆,位于杭州西湖
1883年(光绪九年)4月2日(农历2月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出生,排行第四。其父马廷培,曾任四川仁寿县令。5岁时回到绍兴原籍。[1]
1899年(16岁),应科举乡试名列第一。1901年与谢无量、马君武等人合办《翻译世界》。1903年,留学美国,学习欧洲文学,后又游学德国、日本,研究西方哲学。1911年,回国,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后又潜心国学。抗日战争期间,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1939年,在四川建复性书院并亲任院长。1953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来源请求]。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生耿介的他晚年向红卫兵低头;被抄家时,他恳求道:“留一方砚台给我写字好不好”,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他悲愤交集,不久含冤去世。
著作[编辑]
主要著作有:《泰和会语》、《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朱子读书法》、《蠲戏斋怫学论著》、《宜山会语》等等。
艺术成就[编辑]
马一浮书法造诣极高,也是一位很有艺术成就的篆刻家。其有《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等著作传世。
其他[编辑]
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礼聘他为浙大教授的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梅光迪认为马一浮和柳诒徵是当时中国学问最渊博的人,称两人的组合“或可周知有关中学和中国文化的知识,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第三个人可以和他们相比。”
浙江大学校歌由马一浮作词。
2013年4月23日上午,在马一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学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成立。
|
|
|
|
|
楼主 |
电梯直达
|
|
被禁止的用户 (只看此人)

|
时间: 2013-10-22 23:26
|
|
|
熊十力和马一浮的君子之交
作者:楼达人
熊十力和马一浮都是自学成才的当代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国学大师。熊十力早年行伍投身辛亥武昌起义,后来忽然看透革命必毁于党人相互竞利之中,而离开军旅仕途入南京内学院研究佛学唯识论成为湖北诸怪之一。马一浮因早年博闻强记聪颖过人,在1898年会稽乡试中名列榜首由神童而被视为江南怪兽。但这两位生卒年月都各相近的怪人的君子之交却很可为今天我辈文化人学术交往的楷模。
1927年,43岁的熊十力完成《唯识学概论》的修订印行后来杭州疗养。先与北伐名将老乡严立三一起住在法相寺。后来独自移居孤山广化寺。因先前把熊十力引荐给蔡元培进北大讲唯识学的梁漱溟曾向熊十力推崇过"杭州瑰宝"马一浮,此时,听说马一浮游学美、英、德、日诸国,研究西方哲学回来,将治学重点转向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六艺也即儒学时,曾借住广化寺,三年之内青灯黄卷夜以继日尽读文澜阁四库全书三万六千余卷,便很想见一见马一浮。他说:"马一浮清末就很有名气。我既然在杭州,就很想见他。但是找这个人介绍不肯,找那个人介绍拒绝。这些人的意思是说,马一浮谁也不见,他还能见你!不得已,我自己写了一封信并附著作,直接找马一浮。很久得不到消息,我就很气……终于有一天,马一浮来了。我就说,我写信给你,为什么不回信?马说:'你如果只有一封信,我就可以写了回信。但你附有著作,我一定要把你著作读完之后才回信。你看,我现在不是来了吗?'"马一浮的认真坦诚感动了熊十力。从此熊十力把马一浮视为知己。
1930年,熊十力跟梁漱溟带了学生一起到杭州,与同是湖北诸怪的严立三、石瑛和马一浮在西湖论学,向马一浮请益,完成了自己哲学体系的构建。在这次难得的20世纪"鹅湖之会"中,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之间建立了更深的友谊。熊十力虚心地根据马一浮的意见修改了自己的《新唯识论》,请马一浮为之作序。当时,他曾在《时事新报》"学灯"副刊撰文,为马一浮"深窥百家之奥而世人莫知其姓名"惋惜。
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十力迁居西南。1939年,蒋介石、孔祥熙、陈布雷等为抗击日寇文化侵略提倡尊孔读经。蒋介石在重庆会见、并宴请马一浮,向马一浮请益,令教育总长陈立夫按马一浮意见在乐山乌尤寺办了所纯民间学术性质、不受官方左右的复性书院,请马一浮任主讲兼总纂(此事,陈立夫生前曾给笔者来信)。这正合熊十力之意。所以当马一浮请他去复性书院讲学时他欣然从命了。虽然后来因办学见解不同,熊十力离开了复性书院,但马一浮敬佩熊十力的胆识才气,曾多方解释挽留,甚至寄奉川资薪金请他重返复性书院。
抗战胜利,马一浮回杭。复性书院也迁杭州改为智林图书馆。1948年春,熊十力应好友浙大文学院院长张其昀、哲学系主任谢幼伟之聘再度到浙大讲学。其间,曾到里西湖葛荫山庄(今为镜湖厅)智林图书馆会晤马一浮重叙旧情留有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梁漱溟被批判,儒学在中国大陆已无生存土壤和传播市场,但熊十力依然故我,上书毛泽东和中央政府,建议创设中国哲学研究所、恢复南京内学院和杭州智林图书馆,且一再推崇马一浮,说马一浮曾在智林图书馆"究玄义之殊趣,综禅理之要会,其学行久为世人所共仰",并"以私人募资,选刻古书,皆有精意卓裁,于学术界大有贡献",甚至公开宣告:"余杭章氏(章太炎--笔者)之为朴学大师,久为学人所敬佩,至于浙江另一大师马一浮先生,其学问博大精深,独传先哲之绝学,则知者益寡。我平生所服膺者,唯马先生一人而已。"熊十力是港台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的业师,是今天儒学界公认的现代新儒学三圣(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中的一个,曾被香港学术界评为20世纪最具活力的思想家之一。像熊十力这样一个向来只服从真理,在学术争论中甚至会动用拳脚的性情中人,能如梁漱溟之以后学身份尊马一浮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一样,几十年如一日服膺与推崇马一浮,真可见其君子之风。确实,熊十力唯学术是从,胸襟磊落,毫无私心,更和古代文人相轻陋习不沾边,足可称道。
马一浮对熊十力,如对梁漱溟,也是相见恨晚,不分彼此。只是,晚年自称蠲戏老人隐居西湖淡于名利不求闻达的马一浮,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以书法、吟诗自娱外,深谙玄机的他不再讲学立说。鲁迅引用过这么一句话,叫"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去"。既然大陆已无儒学生存土壤,那就只有等待机缘。所以他在1954年《寄怀熊逸翁即以寿其七十》等诗中一再劝慰熊十力:"孤山萧寺忆谈玄,云卧林栖各暮年。悬解终期千岁后,生朝常占一春先。天机自发高文在,权教还依世谛传。刹海风光应似旧,可能重泛圣湖船。"但熊十力总对自己学术研究和著述出版受阻耿耿于怀。"文革"中竟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挂领袖像,只在家中设孔子、王阳明、王船山神位,因此被批斗得精神失常含冤而逝,跟随着不久前"斯文扫地",让红卫兵逐出居住了17年的蒋庄而含冤九泉的马一浮去了道山。
|
|
|
|
|
沙发 |
返回顶端
|
|
被禁止的用户 (只看此人)

|
时间: 2013-10-22 23:27
|
|
|
丰子恺 与 马一浮
丰子恺 (1898 - 1975) 浙江崇德人,中国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1919年自第一师範毕业後,到日本展锎他的学习生涯,其间看到了一位日本自学成功画家竹久梦二的作品,专攻简笔 漫画,构图技巧来自西方,但画趣郄是东洋味。丰子恺认为这些画作简直就是无声的诗,从竹久梦二的作品中,丰子恺找到了日後美术的途径。 回国後重执教鞭。平日教学之馀,锎始从事英,日文的翻译工作。 1922年他锎始漫画创作,造形简约,画风朴实,饶富童趣,独树一格,先後在香港,台湾各地举办画展。 生平著作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漫画集《子恺漫画集》,著名的译作有俄国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日本古小说《源氏物语》,《源氏竹取》,《源氏伊势》等等。
马一浮(1883 - 1967)浙江绍兴人,国学大师,书法家,篆刻家,近代新儒学派的代表人物,与熊十力,梁潄溟齐名,有一代儒宗之称。 1899年光绪年间应科举乡试名列第一。先後留学美国,德国,日本,研究西方哲学,後潜心国学。主要著作有《尔雅台答问》,《老子道德经注》,《朱子读书法》等。 其书法和篆刻造诣极高,有《马一浮篆刻》,《蠲戏斋诗集》传世。晚号蠲叟或蠲戏老人。
马一浮自幼聪颖过人,五岁便可吟诗对句,喜爱田园式生活。相传十岁那年,母亲指菊命诗,限五言麻韵,马一浮应声即就:
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晨餐秋更洁 ,不必羡胡麻。
1937年卢沟桥事後,日军大举侵华,结束了丰子恺在缘缘堂的平静生活。正当丰子恺是否离锎故乡犹豫不决的时候。马一浮由桐庐寄来一封问候丰氏一家安否的信 ,并附诗一首,题为"将避兵桐庐,留别杭州诸友":
札闻处灾变,大者亡邑国。奈何弃坟墓,在士亦可式。妖寇今见侵,天地为改色。遂令陶唐人,坐饱虎狼食。伊谁生厉阶,讵独异含识 。竭彼衣养资,殉此机械力。铿翟竟何裨,蒙羿递 相贼。生存岂无道,奚乃矜战克。嗟哉一切留,不救天下惑。飞鸢蔽空下,遇者亡其魄。全城为之摧,万物就磔砾。海陆尚有际,不仁於此极。余生恋松楸,未敢怨逼迫。蒸黎信何辜 ,胡为罹锋镝。吉凶同民患,安得殊欣慼。衡门不复完,书史随荡析。落落平生交,遁处各岩穴。我行自兹迈,回首增怆恻。临江多悲风,水石相荡激。逝从大泽钧,忍数犬戎阨 。登高望九州,几地犹禹域。儒冠甘世弃,左衽伤耄及。甲兵甚终偃,腥膻如可渌。遗诗谢故人,尚相三代直。
丰子恺受到这信和诗裏面的伟大力量,决定奔向空气新鲜的地方,举家经杭州,奔桐庐,投奔马一浮。
在这段避寇期间,与马一浮相处的日子裏,他们有时也到山裏走走。几位学者大家在一次下山时在路亭裏小坐,忽见壁上有用木炭题着的一首诗: 山上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好花年年有,同栈不在乎。 马一浮考证认为句中的"同栈",应是"铜钱"之误,接着又把最後一句改成"铜钱何足夸",而门人王星贤则另有所见 ,再改成"到处可为家"。 当天晚上,马一浮对丰子恺说,他最近又得一诗,比"将避兵桐庐,留别杭州诸友"要平和中正得多。第二天,写成了一幅横幅送给丰子恺。诗题是"避乱郊居述怀兼答诸亲友见问",诗曰:
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避地将焉归,藏身亦已绰。求仁即首阳,齐物等南郭。秉此一理贯,未释群生缚。琐尾岂不伤,三界同漂泊。人灵眩都野,一趣唯沟壑。鱼烂旋致亡,虎视犹相搏 。纳阱曰予智,偭规矜改错。胜暴当以仁,安在犟与弱。野旷知霜寒,林幽见日薄。尚闻战伐悲,宁敢餍藜藿。蠢彼蜂蚁伦,岂识天地博。平怀頫沧溟,寂观尽寥廓。物难会终解,病幻应与药。定乱由人兴 ,森然具冲漠。麟凤在胸中,豺虎宜远却。风来晴雪异,时亨鱼鸟若。亲交不我遗,持用慰离索。
马一浮此长诗有一句"麟凤在胸中",後来丰子恺乾脆把这麟凤比作马一浮。丰子恺作过这样一首诗:
江南春尽日西斜,血雨腥风捲落花。我有声香携满袖,将求麟凤向天涯。
表明了决意追随马一浮的愿望。无奈日军迫近,丰子恺只在桐庐住了一个月左右。唡人又各自重新踏上逃难之路。
1938年6月,丰子恺和马一浮先後,由於丰子恺先到达,又应聘在桂林师範教书,对当地比较熟悉。丰子恺和友人们替他在城东觅得了房屋。 此事马一浮有诗记之。诗有小序曰:"初至桂林,君武,子恺诸友,为赁屋於城东。窗槛临江,隔岸诸峰罗列,若在几案 。羁怀顿豁,喜而作此。" 诗曰:
避地翻成助胜缘,轻舟经月饱看山。今来小阁临江住,心与山云一味闲。
晴窗江岸对嵯峨,千里帆樯槛下过。宴坐浑忘覊旅恨,逢人更喜得天多。
诗中表达了他由於得到友人们的关心而产生的欣慰之情。然而未过多久,马一浮又将随浙江大学赴宜山。
丰子恺自己曾说"麟凤"指的是马一浮先生,由此可见,他是时时刻刻把马一浮作为重要的精神寄托。 丰子恺有一首题为"1943年 ,赴乐山访马一浮先生,回沙坪垻记录"《此诗又题为"乐山访濠上草堂呈马一浮先生》,诗是这样写的:
人间到处是修罗,天地依然喜气多。昨夜月明江水碧,今朝日暖鸟声和。
风鹤声中赴远游,满江冰雪满身愁。如今却喜安然返,三首新诗一叶舟。
尚有空名在国中,新朋到处喜相逢。酒酣欲把唐诗改,天下何人不识丰。
乱世微躯幸苟全,随身况有满串钱。归家应置千盅酒,先祝回春後过年。
时穷犹不辍弦歌,学子莘莘菜色多。中有盈盈娇女子,乱头粗服像村婆。
锦屏山下客流连,蒸馍油茶胜绮筵。他日五湖访范蠡,夜船剪烛话当年。
随着抗战形势好转,这唡位多年漂泊在外的高士也怀念起家乡来。1944年,马一浮写了唡首诗送给丰子恺,都是思念故乡的。
红是樱桃绿是蕉,画中景物未全凋。清河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忆六桥。
身在他乡梦故乡,故乡今已是他乡。画师酒後应回首,世相无常画有常。
果然不出一年,抗战胜利,他们终於如愿以偿,踏上归乡之路。
1946年,马一浮回到杭州,湖山依旧,人事全非,他写了"湖上寄怀巴中送别诸子"以寄感怀:
飞花乳燕送归舟,回首巴山几日留。旧蚀虫书将灭字,亲栽堤栁已先秋。倦来壁上看云起,梦入林间秉独游。胜有西湖湖水碧,照人行路不胜愁。
唡位大师初回到杭州後,都曾靠卖画鬻字维持生计。
1949年,丰子恺定居上海,而马一浮结束了书院,此後定居西湖花港的蒋庄。1954年至1966年,丰子恺过了十二年的安定生活,他几乎每年的春秋都会赴杭州一次 ,也经常去蒋庄探访马一浮。 1966年,马一浮逃不过文化大革命的厄运,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精神上的折磨使他身体情况迅速恶化。临终前,他用颤抖的笔迹,写下了平生最後的一首诗"拟告别诸亲友":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形神随聚散,视聽总希夷。沤灭全归海,花锎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1967年,马一浮与世长辞。
|
|
|
板凳 |
返回顶端
|
|
|
 |
论坛首页
-> 悠悠华夏 |
所有的时间均为 美国太平洋时间
|
第1页,共1页 |
|
|
注: 以上论坛所有发言仅代表发帖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 加西网对此不负任何责任。 投资理财及买房卖房版面的帖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责任请自负对二手买卖中的虚假信息,买卖中的纠纷等均与本站无关。 |
|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添加附件 您可以在这个论坛下载文件
论坛转跳:
|
|
被禁止的用户, 被禁止的用户, 被禁止的用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