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t on the Grass) 1970年《沙滩的一天》(A Day at the Beach) 1969年《奇妙的基督》(The Magic Christian) 1968年《失婴记》(Rosemary's Baby) 1968年《对面的女孩》(The Girl Across the Way) 1967年《天师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1966年《荒岛惊魂》(Cul-de-sac) 1966年《GG的欲念》(G.G. Passion) 1965年《冷血惊魂》(Repulsion) 1964年《你喜欢女人吗?》(Do You Like Women?) 1964年《漂亮骗子》(The Beautiful Swindlers) 1962年《哺乳动物》(Mammals) 1962年《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 1961年《胖子和瘦子》(The Fat and the Lean) 1961年《参孙》(Samson) 1960年《明天见》(See You Tomorrow) 1960年《无罪的巫师》(Innocent Sorcerers) 1960年《倒霉》(Bad Luck) 1959年《天使何时下凡》(When Angels Fall) 1959年《洛托纳》(Lotna) 1958年《两个男人与更衣室》(Two Men and a Wardrobe) 1957年《除夕之夜》(End of the Night) 1957年《毁灭》(The Wrecks) 1957年《凶手》(A Murderer) 1955年《这一代》(A Generation) 1955年《自行车》(Bicycle) 1953年《三个故事》(Three Stories) 新浪潮 新浪潮之魂:先锋精神 塞纳河缓缓流淌。 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条河。在世界电影史的长河中,最复杂的一脉恐怕就是法国电影。法国电影流派纷呈。二十年代,有先锋派、印象主义、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三、四十年代,有诗意现实主义;五、六十年代,有新浪潮和左岸派;六、七十年代有“真实电影”和形形色色的实验电影。标新立异、挑战传统的先锋精神化入了法国电影的血脉。 (采访法国ESEC电影学院电影史的教授让·罗伊):“法国电影的另一个辉煌时期应该是60年代。那是新浪潮时期。59年和60年很多导演完成了他们的处女作。他们的影片的商业价值并不显赫,但艺术价值无与伦比。新浪潮带动了世界电影艺术的新浪潮。新浪潮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当然,新浪潮时期的主将们仍然在创作新的作品,他们已经是七、八十岁的人了。” 戛纳小城濒临地中海的蓝色海岸。1959年,影片《筋疲力尽》、《四百下》、《广岛之恋》,在戛纳电影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年,80名导演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新闻媒体借用1957年10月3日法国《快报》的封面标题《新浪潮来了》,惊呼新崛起的电影导演群体。 《电影手册》是一本杂志。这本杂志孕育了法国电影的新浪潮。 (采访电影手册的主编夏尔·泰松):“《电影手册》是新浪潮的主要阵地,因为当时有好几位新浪潮导演来自《电影手册》,起初,他们是影评家,后来,他们决定自己拍电影。在五十年代法国,想当导演,需要经过专业学校的培训,而且要从摄影师等行业做起。当时,也有一些人,观摩不少影片,然后就想拍摄自己中意的电影。《电影手册》创刊于1951年。创办初期,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与传统的电影杂志迥然不同,它不是学术性期刊,而是非常活跃的受到青年人喜爱的杂志。” 新浪潮的主将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卡雅特、里维特和夏布罗尔都曾经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 1954年,在《电影手册》当编辑的特吕弗,写了一篇文章,叫《法国电影一些倾向》,提出了 “作者论”,引起了轩然大波。那时,22岁的特吕弗还没有导演的资格。“作者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倡“导演的电影”,强调电影特征,贬低文学的价值。“作者论”是创作个性化和主体意识的催化剂,是呼唤新型电影的一声呐喊。 五十年代末,阿尔及利亚战争刚刚结束,法国社会动荡不安,青年一代向传统挑战。这时,法国电影老态龙钟,失去活力。一身锐气的青年一代向墨守成规的“优质电影”宣战,发动了一场针对“老子电影”的陈规、反对制片人的限制和摈弃明星制的反抗运动,冲击了传统主流电影束缚创作心灵的故垒。 (采访法国ESEC电影学院电影史的教授让·罗伊):“绝大多数新浪潮的导演都是先给《电影手册》写影评,这些导演都出生在三十年代,他们二十多岁的正赶上法国电影不景气……到了五十年代末期,新的技术出现了,降低了电影的创作成本,于是他就开始把自己的个人感情抒发到电影中,开始了电影创作。” 冲锋陷阵的先锋是让—吕克·戈达尔。他的影片《筋疲力尽》引起了轩然大波。法国马克思主义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赞扬《筋疲力尽》时指出:“近三十年来,还没有人如此老练地一举摧毁陈旧的电影理论体系。戈达尔把电影界的陈规旧习付之一炬。” 新浪潮青年导演的座右铭:真诚,是艺术至高无上的原则。戈达尔提出:“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就在于表现它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物”。特吕弗的自传体影片系列是这种电影观念的经典代表,影片系列组成“个人编年史”:主人公的童年——《四百击》(1959)、青年《二十岁的爱情》(1962)、服役装病躲差的士兵生活(1968)《偷吻》、家庭生活《夫妻关系》(1970)和《飞逝的爱情》(1978)。 “电影手册派”电影的美学追求是:自然真实。
You cannot post new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reply to topic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in this forum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in this forum You can download files in this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