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搜索:  

 論壇通告:  請不要上傳第三方有版權的照片,請尊重版權,謝謝   轉載新聞請務必注明出處,這些媒體請不要轉,謝謝   批評商家需要注意  
 個人空間: XY | lxls | 豬頭看世界 | 靜觀雲卷雲舒 | 顧曉軍 | 呂洪來的個人空間 | NotmeL8 | 羅蓬特機器人 | 客觀中立而實事求是,唯服理據而杜絕辱罵 | 白龍王許道長 | 逸言堂 | 格局 | 大溫房產和地產研究 | 我的退休生活 | 禪人俗事 | 一襲絳襦落鵬城,疑似玄女下九天 | 湖裡湖塗 | 天涯逐夢 | My AI Tech Channel | Invisible world
 最新求助: 請問誰知道哪裡有賣理發的電動推子?   忽然有個疑問:戰爭時期,加拿大拿PR卡未入籍的永久居民會被強制服兵役嗎?   這個銀條   如何修改會員名?
 論壇轉跳:
     發帖回帖獲取加西鎊, 兌換精彩禮物

論壇首頁 -> 菩提樹下

慧燈之光 (發表於10年前)

分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回復主題  圖片幻燈展示  增添帖子到書簽中  給帖子中的發貼者批量贈送獻花或者花籃    |##| -> |=|        發表新主題
閱讀上一個主題 :: 閱讀下一個主題  
作者 正文
積木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0 22:12 引用回復
今天開始聯系貼出慈誠羅珠仁波切所著的《慧燈之光》。因篇幅較長,請大家不要再跟貼了。有問題可另開帖討論。謝謝,阿彌陀佛。

 
花籃
分享
樓主 | 電梯直達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積木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0 22:13 引用回復
三個差別

作者:堪布慈誠羅珠 發布時間:2011-04-28 來源:慧燈之光一


這篇文章准備給大家介紹三個內容:第一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別;第二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第三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這三個問題說起來比較簡單,但不一定人人都十分清楚。對一個想修持正法的人來說,就有必要先了解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因為,無論平時行善的時候也好、打坐的時候也好,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抉擇就會帶來差異懸殊的結果,所以有必要講一講。

第一、外道和佛教的差別

如果從廣的角度來講,外道和佛教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獲得的結果也有很大差別。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稱為外道。

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是,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們所講的空性,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說: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空性,都是不承認現象的單空,這既非龍樹菩薩等所講的單空,也非無著菩薩等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如同人的頭上沒有角之類的空性,佛教並不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外道講的空性就是這麼簡單。

這是正規的外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那些外道的見解。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那爛陀寺和木扎莫西拉(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毀壞,有些佛教的教證、理證逐漸被一些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裡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東西。但無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外道能夠抉擇人無我以上的空性。

總之,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

所以,想學佛首先就必須皈依三寶。佛教並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皈依三寶,但如果要學佛、要修佛法,就要皈依三寶,不皈依三寶就是在門外、道外,就不能稱之為佛教徒。
 
花籃
分享
沙發 |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積木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0 22:14 引用回復
第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

現在,無論是在漢地還是藏地,許多人都自詡為佛教徒、居士、出家人,經常放生、磕頭、修五加行。很多人也以此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很不錯,天天都在修法。但如果詳細地觀察他們為什麼而修這些法,就會發現,有為數不少的人,其修法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現世的利益,如,健康、長壽等等,或為了消除一些壽障等現世的災難。還有的是因懼怕三惡道(地獄、餓鬼、旁生道)的苦難,而希望自己下一世不墮惡趣,得到人天果報。凡具有以上這些發心的任何修法,都只能屬於世間法。

我們不能以為:燒香、磕頭等是世間法,而聽聞大中觀或大圓滿等就是出世間法。因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並不是依外相而區分的。

比如向三寶供燈,在同樣的供養對境、同樣的供養物、同樣的供養人的情況下,如果不具備出離心,供燈的發心是為了求得世間的圓滿,為了健康長壽、升官發財,或者來世得到人天的福報,這樣的供燈就是世間法;反之,如果具備了出離心,供燈的發心是為了求得解脫,而不是為了健康長壽、升官發財,這樣的供燈就是出世間法。衡量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以是否具備出離心為標准的。

大圓滿本身是出世間法,可是修大圓滿或聽大圓滿的時候,由於發心的緣故,就有可能把它變成世間法。譬如說:僅僅為了得到一些現世或後世的利益而聽大圓滿或修大圓滿,當此法進入我們的心相續時,它就不是出世間的法,更不是大乘的法。那是什麼呢?就是世間法,這叫作“世間法的大圓滿”。

放生是什麼法呢?那也要看你的發心。即便不是為了得到現世的健康、長壽等等,而是為了得到後世的人天果報,或是避免一些後世的災難,如不墮地獄等三惡道而放生,這種放生也只能成為世間法;如果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從輪回中得到解脫而放生,這種放生就成了出世間的小乘法;如果是為了拔濟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放生,這種放生就是大乘的出世間法;如果在此基礎上有一些密宗的見解,這種放生就是密乘的法。

所以,我們一定要審慎思維,並反躬自問,我放生放了那麼多年,到底是為了什麼?是不是為了自利?如果是為了一切眾生得到佛果而放生,那就可以成為大乘法。如果放生只是希望自己可以長壽,或者下一世轉世為人並且健康長壽,或者自己往生淨土的話,那這個放生看起來似乎是利益眾生,實際上卻是在利益自己。

其他修法也應當這樣觀察。比如到學院或是到其他地方去領受灌頂、聽聞佛法,這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呢?和前面講的一樣,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或是為了逃避一些現世或後世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而聽聞修持的話,就同樣是世間法。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目的沒有離開世間的發心,所以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一切都是世間法。

什麼叫作出世間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在哪裡?出世間法包括大乘和小乘。即使小乘的修行,也必須要有出離心。有了真正的出離心,並在此基礎上行善,這種修法就叫作出世間法。

“出離”這兩個字的涵義是什麼?“出”,就是要放下世間的一切。也就是說,要對世間的任何事物都不留戀,並很清楚地意識到三界六道輪回的痛苦本質,這叫作“出”;“離”就是希求解脫。“出家”中的“出”也是這層含義。“家”是指世間,並不是走出家門、穿上出家僧裝就表示出家,而是要對輪回生起真正的厭離心。

在家人學佛、修出離心也是一樣,就是要對世間的事物沒有任何貪圖之心,這叫作“出”。這個“出”外道也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也不願意在六道中輪回,也希望解脫,但這不叫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還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見解是什麼呢?就是首先要意識到輪回的痛苦,所以不再留戀輪回,並努力去尋求解脫、走向解脫。但是,與此同時必須要有解脫的智慧。如果只是一味盲目地、沒有智慧地尋求解脫,並不是完整的出離心。出離心的解脫智慧包括小乘的四諦法門,精通四諦之後,才算具備了完整的出離心。

具備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後,所修的一切善法都將成為出世間的法。《俱舍論》裡講,從有了出離心以後,就算是小乘的入道。此處“入道”的意思是指進入小乘次第的第一步。

出離心很重要。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是苦、因果不虛這些外加行,對增上出離心有很大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所謂的佛教徒,卻不願意修加行,特別是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這些外加行,直接就想修大圓滿、大手印等法。這樣的人,在藏地的出家人裡也有,但在漢地的居士裡更多。大圓滿、大手印當然是很好的法,但我們現在是不是這樣的根器呢?自己現在的心相續調整好了沒有?如果沒有調整好的話,那麼大圓滿、大手印是不可能修起來的。

調整的方法又是什麼呢?就是修人身難得等修法。對這些修法,我們絕不能等閒視之。阿底峽尊者及以前藏地很多專門修行的高僧大德,他們當中有些人一生只修人身難得和無常,最後還是同樣獲得了成就。前輩們已經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表率,我們就應當追隨他們的足跡。那些不願修加行,第一步就妄想邁得很高的人,他們離解脫的目的地,也就如同被重重關山阻隔一般,永久難以抵達。

曾經有一位大成就者,當他的一個弟子將要離開的時候,就到上師面前,祈請傳一個更殊勝的竅訣。上師說:我並沒有什麼更殊勝的竅訣。弟子將所有的東西都供養了以後,再一次苦苦祈求,上師就握著弟子的手情真意切地說:“你也將會死的!我也將會死的!這個問題你回去好好思考。我的上師給我講的也是這個法,我修的也就是這個法,我的上師也沒有再給我講什麼,我也沒有修過其他什麼,這就是竅訣,你回去認真修持吧!”

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個不爭的事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平時卻似乎遺忘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深入細致地思維一下這個修法,否則,什麼結果也修不出來。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肯定在修出世間法,修的是五加行,這怎麼不是出世間法呢?五加行本來是出世間的法,而且是大乘的法,但是,在你修持的當下,自相續中是以何等見解來修持的呢?雖然為現世的健康長壽等而修五加行的可能性比較小,但為了後世不墮地獄而修五加行的可能還是有的。如果沒有尋求解脫的發心,修五加行也是世間法,而根本不是出世間法。這樣一來,修五加行的意義也不是很大。念咒、磕大頭是很累的,但如果修出來的不是密法,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成了世間法,就非常令人惋惜。

不少人在法王如意寶前接受過灌頂,看過很多珍貴的書,這非常不容易。如果讓它變成世間法,與解脫就沒有什麼關系了。以後即使會得到一些世間的福報,滿足我們鼠目寸光的世間願望,但與解脫卻沒有緣分,這豈不是很可惜嗎?所以,一定要重視“人身難得”,不能白白地耗盡人生而不求解脫。欲求解脫,就一定要從出離心著手;如果沒有出離心,修行也好、念咒也好,都不是獲得解脫的出世間法,這個特別特別重要。在出離心的前提下才能講菩提心,沒有如理生起出離心,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花籃
分享
板凳 |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積木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0 22:15 引用回復
第三、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說起來很簡單,每個人都會說: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這就是菩提心。但是要付諸行動卻並非易事,即使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並自詡為是大圓滿的瑜伽士或密法的修行者,有些人也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時,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在用早餐的時候,尊者忽然說道:“今天,在印度的一個修喜金剛的修行者,已經墮入了聲聞的滅定(滅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維都間斷。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就是進入了一種很清淨的狀態,並在此狀態中保持很長時間)。”尊者的弟子就說:“修喜金剛的行者,有可能落入聲聞的滅定嗎?這是什麼原因呢?”尊者說:“喜金剛本來是無上密法,但他沒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從而墮入此滅定。”所以,判斷是大乘的法還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間的法還是世間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發心如何,也就是最初修這些法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說放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利益眾生的事,但很多人的希求僅僅是為了自己能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現世利益。這樣的放生能不能達到其目的呢?目的能夠達到。但是,這樣的放生不屬於大乘的法。因為,他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利益眾生,只是在利益自己而已。

很多人也在精勤不倦地修五加行,如果問他“為什麼修五加行呢?”“不修五加行,大圓滿的正行就修不起來”或是“不修五加行,我就不能聽大圓滿的法”,“所以,我要修五加行”。表面上看來,這樣的回答是對的。但如果繼續追問:“如果修不成大圓滿或聽不到大圓滿法,又會怎樣呢?”“如果是這樣,就不容易解脫了。”“解脫了又怎麼樣呢?”“解脫以後,我就沒有痛苦、沒有煩惱了。”

如果是這樣的發心,則在這種修法裡面根本沒有菩提心的成分,五加行裡所講的菩提心又在哪裡呢?你修的所謂菩提心,只不過是一個十萬遍的數量而已,自己心相續中的菩提心卻沒有真實生起。雖然修的是發菩提心的法,但實際上卻是為了自己而修,根本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修法。這樣一來,你所修的五加行就成了小乘的修法,因為你的菩提心已經完全喪失。

所以,我們在修法的時候要認真地觀察自己的相續,並嚴格地要求自己。如果認真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利益眾生,但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修五加行是為了自己,其他的念咒、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簡單地說,凡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無論所修的法本身多麼殊勝,都只能成為小乘的修法。

如果絲毫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此基礎上去修行的話,哪怕念一句佛號、磕一個頭,所修的都是大乘的法。我相信,這些道理很多人也明白,今天如果讓你講你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真正能做到的卻寥若晨星。

本來出家人修行的進步、收獲應當遠遠超過在家人,因為相對來說(不是絕對的),出家人的煩惱要少一些,他們舍棄了很多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不會被很多世間的事情所纏繞與侵擾,但出家人裡面修行不盡人意的也不乏其數。

很多人都認為,作為在家人,是很難突破世間重圍而專心致志修行的,所以也很難獲得解脫。但在如今這個社會裡,我們是有辦法修行、有辦法成就、也有辦法解脫的,關鍵就要看你發心是否真切、正見是否具足。

雖然《普賢上師言教》裡講,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本來就是相違,本來就是矛盾的,因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間的事情去修行,這種機會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能將菩提心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修大乘的佛法跟處理一些家務事或其他世間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不用處理這些事,當然是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難以做到。釋迦牟尼佛對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在家人裡面同樣也有很多成就者。不僅以前有,現在也有。

那我們現在該如何做呢?比如說:雖然平時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時你可以發慈悲心、出離心,這兩個是一點都不矛盾的。平時做一些世間的事情,雖然不是為了利益眾生,但我們也有辦法將它變成是利益眾生的事。

比如說:吃一頓飯究竟是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呢?如果在不傷害眾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飯本身是無記法。但是在《俱舍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如果一個人吃完這頓飯,將肚子填飽了以後是為了去殺生、去參戰、去行騙等等,以這樣的目的而吃飯,那吃這頓飯就是造作惡業;如果一個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吃飽以後去聽法、去放生、去行善,那這個吃飯就是行善;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攝持,那麼吃這頓飯就成了大乘的修法;如果他吃飯的時候沒有什麼特殊的目的,沒有去想吃完飯以後去殺生、去放生等等,那這樣的吃飯就是不善不惡,所以叫作無記。

再比如說工作掙錢,為什麼要掙錢?如果掙錢是為了利用在修行上,那工作就是出世間法。如果是要拿這些錢去幹一些壞事,即使現在還沒做,這樣的上班天天都是在造惡業。如果沒什麼其他的想法,只是為了吃飯、生存,這是不善不惡,是無記法。所以,雖然行為相同,卻因為當前的發心不同而有善惡業之區別。

如果自己願意做的話,行持善法還是很容易的,怎麼做都可以。自己不願意做的話,即使天天給你講大圓滿等最最高深的法,你今天聽,明天也聽,永遠都不去實修,是沒有用的,講了也沒有太大意義。聞法很有意義,通過聞法可以明白道理,如果不明白就不知道如何修持,但是如果聽了很多卻不去實踐,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只能得到一些聞法的功德而已,其他的功德是沒有的,在法的實修上也沒有什麼收獲,今年是這個樣子,明年還是這樣,乃至死亡的時候也是這樣空手而去。如果你自己想做、能做的話,僅僅吃一頓飯,都能成為解脫之因。其他類似的修法都是一樣。所以,務必要發菩提心。

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調整自己的心,為此必須要放棄兩個東西,第一是對世間的貪著,也就是留戀輪回、生生世世想做人、天人的企圖。為什麼要放下呢?如果不放下,我們以後所有的修行都將變成世間法,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放下。

現在為了生存還是要做一些世間的事,盡管這些暫時沒有辦法放下,但只是權宜之計。如果有從現在起逐漸走向解脫的想法,那就是已經有了出離心,這樣,第一個需要放棄的基本上放下來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畢竟我們都是凡夫,貪著世間圓滿的心要一下子全放下來,決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正如上面所講的那樣,無論是修大乘還是小乘的法,只要目的都是為了解脫,有了這樣的想法,真實的出離心就可以逐漸地生起來。

第二個必須要放棄的,是只願利益自己的想法。這種念頭必須要放下來,如果放不下,做世間的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出世間的法,也是為了自己,那我們就永遠無法跨進大乘的門,永遠都在大乘的門外徘徊。自己認為是在修大乘法、修密法,如果還是抱著自利的發心,就根本沒有趨入大乘的軌道,更談不上是修密法了,所以,我們要放下僅僅利益自己的心。

這樣做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從無始以來,我們流轉輪回直至今天,自利之心一直都與我們緊緊相隨,現在讓我們放下根深蒂固的積習,並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你想修大乘佛法的話,即使是不容易的事情也一定要去做。不做也可以,但你就沒有辦法修密法,沒有辦法修大乘法,你就只能修小乘的法,這個非常重要。這些加行的修法,本來就是所有修法的基礎。

一說是基礎,很多人就認為這不是很高的法,不是特別重要。這樣就理解錯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佛法中,所謂基礎的法就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最高的法。

現在很多藏地、漢地的修法者,包括出家人在內,五加行修完了一次就不再修了。五加行是永遠都不能離開的修法,絕不是修完一次兩次就不用再修了。現在很多人修加行僅僅是在強調數量,而不是強調質量,即使質量達到了要求也還是要修,永遠不能停歇。這些修法名義上叫前行、加行,沒有冠之以正行之名,實際上卻都是正行。所以,願意解脫,就一定要在前行上多下功夫;不願意解脫,那又另當別論了。

很多人都有這類問題,加行是用功修了,但只是為了完成一個數量。所以,修密法也好、修五加行也好,做普通的工作也好,我們都必須仔細觀察自己的發心是怎樣的。

現在到漢地來的活佛也多,今天這裡有灌頂,就跑到這個地方去,明天那裡有灌頂,又跑到那個地方去。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灌了頂以後馬上就可以成佛了;還有的認為灌了頂以後肯定就很了不起,從而飄飄然起來。一方面灌頂是很了不起,但是當灌頂流入我們心田的時候,它又變成什麼了呢?大多數都變成了世間法。這種情形在藏地有,但在漢地就更為嚴重。很多出世間的法,本來是非常好的,都當做世間法來修,真令人痛惜!我們每天修法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各方面又不那麼圓滿,如果所修的這點法也都變成世間法,又怎麼能不讓人哀歎呢?!

希望大家不要把以上所講的僅僅當做知識來對待。我不是在介紹佛教文化,而是在講修行要點——什麼是修行,修行的時候該怎麼做。不是介紹出離心是什麼、菩提心是什麼,這個你們已經聽了很多。但是,在這些細節上的問題做到了沒有?做到的恐怕還是很少。如果對世間的貪著和自私之心放不下,即使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也好、有活佛的名號也好、堪布的名號也好,或者自稱是居士也好,都僅僅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脖子上掛一串念珠是沒有用的。如果具有這些正知、正見,那不管你的外表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無所謂。

因為你有了非常好的發心,那就是如同前面所講的,連吃飯都可以成為大乘的修法,其他的更不用說了。所以一定要觀察,現在我們是修世間法的人?還是修出世間法的人?現在我們是修大乘法的人?還是修小乘法的人?如果時刻提起正念、觀照內心,才談得上是居士、出家人、修行人。如果沒有這樣做,修行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假如讓我們必須按照佛經的要求全部做到,那包括我在內都做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各盡所能地去做,只要能做還是有很大利益。

我們也許常有這樣的念頭:雖然實際上我不太願意發菩提心,只想利益自己,但我不得不發心。因為如果不發菩提心,所做的一切就不能成為大乘法。這就是造作的菩提心。

如果這一世沒有真實的菩提心,只有造作的菩提心,那就如阿底峽尊者所說,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就可以度化南瞻部洲那麼大世界的眾生,他就可以變成這樣的一位大菩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菩提心本身是非常殊勝的修法,因果從來都是不錯亂的,所以,在他的下一世也會有這樣殊勝的果報。

怎樣區分造作與不造作呢?比如說:你非常渴的時候想喝水,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時候,其他人卻勉強你喝,你雖然喝了,但不是出於發自內心的願望而喝的,這就叫作造作。

如果現在不開始做,今生就這樣荒廢,等到下一世,誰都沒有把握再能得到人身,沒有把握再能聽大乘的佛法,沒有把握再遇到大乘的善知識。現在已經有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不放,一定要去做。不能僅僅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事,而更要強調實際的、內心的修法,這不論對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很重要。如果能這樣,即使我們沒有修大圓滿、大手印等甚深密法,但修的至少應該是出世間的法、是大乘的法,這已經很不錯了。

很多人自以為已經修過五加行,試問這些人:前面講的必須放棄的兩點,你 放下了沒有?放下也有很多層次,能多多少少放下一些還是不錯的。以前沒有修五加行的時候,總是以自利為主,自從修了五加行,利他之心開始增上,那就可以說有了收獲。但是,如果修了五加行以後,內心還跟以前一模一樣,那修五加行的利益又體現在哪裡了呢?

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種說法,如果認真修習,上等的修行者,每天有收獲,一天比一天進步;中等的修行者,每個月有收獲;下等的修行者,每年有收獲。對照自己仔細地觀察,在家人沒有大的收獲還能夠理解,因為他們還要處理很多世間瑣事,但我們是出家人,沒有大的收獲就應當自慚形穢了。

如果好好修,經過長期的串習,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利益眾生的念頭。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正知正見,需要放棄的兩點要逐漸地放棄,然後好好地去發菩提心。這是對一個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花籃
分享
地板 |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被禁止的用戶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0 22:34 引用回復
此貼被 四維 加為精華
 
花籃
分享
5 樓 |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積木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2 23:21 引用回復
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作者:堪布慈誠羅珠 發布時間:2011-04-27 來源:慧燈之光一


一、基礎修法的必要性

雖然三殊勝的修法,是最基礎的入門修法,但可能對於許多人來說,卻是前所未聞的。這個修法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困難,恐怕有些學佛很久的人也未能做到。但是,在了解佛經的思想、意趣之後,我們就應該盡量依照佛所講的方法去實施,這樣才會有進步和收效。

很多人在剛開始學佛時進步很快,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便速度減緩,甚至停滯不前了,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系統的修法。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基礎的修法,並且加以重視。如果沒有加行基礎,就妄想一步登天去修學高深之法——大圓滿、大手印等等,最終必然會因根基不成熟而一事無成。所以,應當從最基礎的法修起,這樣才會有所收獲。

佛經中講,修行人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會有收獲;中等修行人進步雖然略遜一籌,但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突破;下等修行人至少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有進步。

我們回過頭來反躬自問,自己究竟是屬於哪一種修行人呢?今年能否比去年有所進步呢?如果連這點都不能做到,我們就不屬於上、中、下三種層次之列,但除此之外,又沒有第四種修行人。這就只能證明,雖然我們自詡為修行人,卻根本不配修行人的稱號。

我見到過一些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長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但他們還沒有修完最基礎的法。這種情況很糟糕,很令人失望。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因為沒有動力,所以在修行上才會蝸行牛步,甚至打退堂鼓。

法王如意寶在學院傳講大圓滿法時,要求必須提前完成五加行,否則就不允許聽課。在這種壓力的逼迫之下,許多人的加行就能夠如期完成。當然,如果只是完成了一個數量,內心卻沒有相應的發心和動力,則所有的修行也只不過是形式而已,內心不會有什麼真實的收獲。所以,以清淨的發心攝持,而進行系統的修行是至關重要的。

佛經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對跨入三、四十歲行列的人來說,以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人生幾十年轉瞬即逝,如果這一世沒有抓住機會修行,下一世就更難把握了。所以,必須要打下一定的基礎,為下一世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對這一世的最低要求,是要進入大乘菩薩的資糧道,這是向修行旅途啟程所必須邁出的第一步。步入大乘資糧道的首要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提起菩提心,想必諸位都知道其含義,也許很多人還能將菩提心的具體修法說得有條有理,但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就難打包票了。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今生沒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想再獲得人身,都難上其難,繼續修行的機會就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當下,如果今生能邁出這一步,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也會為來世打下良好的基礎。菩提心本身所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讓我們擁有繼續修行的機緣。這樣,無論下一世投生到何等環境、何等人群當中,天生就會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成為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

當我們在身體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沒有任何艱難困苦時,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不錯,就不會為無常的來臨做任何思想上的准備,行動上的努力,整天處於閒散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想臨時抱佛腳進行補救,已為時晚矣。

很多人認為,年老時如果沒有錢,又沒有兒女照顧,生活就會沒有保障,所以都拼命地為錢而奔波。他們為今後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後世。死亡與投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世俗人對此不做任何准備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

還有一些人雖然也在修法,但其發心卻是希望借佛菩薩的加持、保佑,使自己能夠健康、發財……。當然,在沒有遇到其他違緣的情況下,祈禱佛菩薩肯定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但這些追求世間圓滿(健康、長壽、發財等等)的短暫目標,卻不應該是修行人的選擇。

現實是無情的!從古至今,沒有一人能夠推翻前後世的存在,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事實。如果平時毫無准備,等到大難臨頭之時,再著急也沒用。所以,作為修行人,必須具有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一定要走上自他解脫的光明大道,在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之時,一定要抓住機會去修行,以精勤的修持來迎接無常的光臨,千萬不要讓自己落到悔恨交加的田地。

以上簡單介紹了修法的必要性,下面開始轉入正題:
 
花籃
分享
6 樓 |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積木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2 23:22 引用回復
二、三殊勝修法

(一)名義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為“三殊勝”,以前我譯作“三要點”。為什麼稱做三要點呢?就是為了引起學人的重視。凡是學佛、修行的人,都必須做到這三件事,因為十分重要,所以翻譯為三要點。由藏文直譯,則稱為三殊勝。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裡講了七種殊勝。菩薩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殊勝。這七殊勝又可歸納為三種。我們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燒香、磕頭等)時,都應具足這三殊勝。如果能具足這三種殊勝(或三要點),哪怕是在佛像前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的小小善根,也都是成就之因。如果離開這三殊勝,即使從外表上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為解脫之道、成佛之因。

什麼是三殊勝呢?第一是動機殊勝;第二是無緣殊勝;第三是回向殊勝。

第一、動機殊勝。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會有目的,沒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時,具備殊勝的動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無緣殊勝。是指在修行時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無論做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為非常殊勝的善行;

第三、回向殊勝。行善修法結束後,還應當如理如法地回向。在打坐、放生時,就已經成就了很好的善業,將此善業用於何處,是很關鍵的問題。是用於解脫?還是用於健康長壽?或是用於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這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這種目的性的選擇,就叫回向。

無論作任何善事,都不能離開這三種殊勝。一旦脫離了這三個關鍵問題,則不管所做的善事從外表上看有多麼的了不起,實際上也是不好的。所以,弄清這三個殊勝並付諸實施至關重要。
 
花籃
分享
7 樓 |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積木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2 23:28 引用回復
(二)具體修法

1、動機殊勝

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標(動機)也千差萬別。所有這些動機,可以歸納為三種:不善、無記和善。

(1)不善的動機:現在,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動機往往都是不善的。何為不善動機呢?凡是僅考慮今生的快樂、僅為今世生活打算的動機,如為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稱為不善動機。為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修法,則無論所修的法有多麼高深,也只能成為世間法。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這一生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沒有其他的善報。

例如,如果人們是為了消除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習大圓滿法,則大圓滿也是世間法。大圓滿法為何成了世間法呢?大圓滿法本身不是世間法,但因為我們的動機,是為了達到世間的目的,這就使它成為世間法了。這樣的動機就稱為不善的動機。

有人不禁會生起疑惑: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並非想殺人、偷盜,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那是因為,雖然僅僅為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等而修行,也有可能達到目的,但在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以後,又能怎樣呢?也許,在健康無病之時,會造更多的業,從而導致更多痛苦。這種動機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因為畢竟是有漏之法,不但無法離開痛苦,而且會引發眾多苦痛,所以,此動機稱為不善。

聽聞這些修法,不是為了茶余飯後的閒聊,也不能當成一種文化、學問來研究,而是要運用於日常生活的處事待人之中。

具體如何運用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大乘阿毗達摩論》中講過:有三個人一起吃飯,其中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偷盜、殺生……;另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放生、磕頭……;第三人只是為填飽肚子,吃飯以後沒有什麼打算。同樣是吃一頓飯,因為三個人各自的不同目的,同樣的“吃飯”,就變成了三種不同的業。其中,吃完飯後打算殺生、偷盜的人,他的“吃飯”就是造罪;吃飯是為了有體力去磕頭或做其他善事的人,他的“吃飯”就變成善業,將來肯定會獲得善果;只想填飽肚子的人,他的“吃飯”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惡的無記業,是一種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會有特殊的善惡果報。這三個人在吃飯時,雖然既沒有去造惡,也沒有去行善,但由於動機不同,“吃飯”的結果就有三種差別。所以,動機至關重要。

如前所講,如果目的是為了健康長壽等等,就是不善動機。因為動機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打坐、念經,都是世間法,與解脫沒有任何關系。華智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如果在心田中竟然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成就就更談不上了。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這麼可怕——即使修大圓滿法都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修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對動機的選擇。

凡是為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為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要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系。因此,對於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裡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磕頭(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就必須及時糾正。

(2)無記的動機:無記是指沒有善惡的記錄,既非善,亦非惡。例如,一個人去放生,邀請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並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應邀同去放生,心裡沒有任何目的。放生結束後,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業就稱為無記。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他不是同樣也解救了生命嗎?為何是無記呢?因為,他雖然與大家在行為上毫無二致,但是他的內心卻沒有這種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無記的。類似這樣的概念,在世間也存在。例如,如果故意殺人,就犯了重罪;但如果是無意中殺了人,則所犯的罪就沒有那麼嚴重。在這一點上,世間法與佛法是一致的。

經書上講,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動機是無記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斷除它。因為無記與善比較接近,而不善與善卻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後者只能斷除。平時我們在修行、打坐之前,一定要認真觀察,如果發現動機是無記的,就必須改善它。因為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為解脫法,與解脫毫無關系。以無記動機所造的善業雖然有些世間善報,但卻很微弱。

(3)善的動機:這是三種動機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動機又可分為低、中、高三種層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是下士道,這種動機是三種善的動機中層次最低的。具有這種動機的人不是考慮解脫,而僅僅是為了下一世不墮地獄、餓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報,為了來世能得到健康、長壽,獲得有地位、有財產、有名譽的人身而去行善。這雖然是善,但仍與解脫沒有關系,所以是最低層的。

有人會想不明白,前面講追求健康、長壽的動機是不善的,而現在又講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為,前面的動機根本沒有考慮後世,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為下士道發心的人,雖然沒有追求解脫,但是也沒有顧及今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間圓滿,所以叫善。

但對希求解脫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動機來行善。現在很多居士每天都在念佛、燒香、拜佛……請你們捫心自問,自己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否是為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抑或是為下一世的健康、長壽、不墮地獄?如果是這樣,則一切所作永遠跟解脫無關。在這樣的基礎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也絕不可能解脫。因為這些善業都不是解脫的因,此因成熟時,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以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長壽、不墮地獄等等之外,沒有其他善報。

因果是有一定法則的。譬如,大米的種子長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樣,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脫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脫之果呢?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經常在念《金剛經》、《三十五佛懺悔文》、《普賢行願品》、《心經》……,就一定是學佛、修行的人。其實是不一定的,念這些經固然很好,佛也贊歎了念誦這些經文的功德。但是,動機是很重要的。動機不正,則一切都不正;動機若正,則做一切都是正確的。

盡管有些人學佛較早,有些人近兩年才學佛,但無論時間長短,都應該回頭看一看,學佛以來,自己行善的動機是什麼?如果是前面所講的動機,雖然會有善果,但與解脫卻沒有關系。現在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有辦法將已做善業變為解脫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起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從刹那刹那生滅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所做所為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種子的相續卻已經留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一旦我們能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阿賴耶識中的相續就可以立即轉變。以前所做的善業,也能因此而成為菩提之因。如果我們不去改善,那麼,它將永遠是世間法,永遠不能成為解脫之因,這實在太可惜了。

我們所講的不能以上述動機行善,並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間利益,也不是指絕對不能將佛法用於世間法。比如皈依,無論懷有何種動機,皈依後都可以避免人與非人的違緣,可以清淨許多罪業,也可以獲得健康長壽,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時遇到痛苦或困難時,祈禱上師三寶是很正常的,是作為學佛人所應該作的。我們並不排斥有時為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間或為長壽、發財而做適當的法事。但是,如果將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間圓滿方面,那就不對了。只有解脫,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聲聞、緣覺的動機,也即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不是考慮健康、長壽等而修行。因為這種發心的人,對世間圓滿以及自身五蘊(肉身等)懷有恐慌厭離之心,極其渴望能早日擺脫五蘊的束縛。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為了追求世間圓滿。但是,他也從未考慮過眾生的解脫。那麼,阿羅漢是否沒有慈悲心呢?不,他有慈悲心,也認為眾生非常可憐,但因為其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沒有勇氣度眾生,只是想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不願發菩提心,為眾生而修法。所以,這種動機是中等的。以這種修法除了能使自己獲得解脫之外,沒有其他的果報。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學大乘的、學淨土的、學禪宗的、學密乘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沒有什麼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勝,密乘的法才了不起,並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請大家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也許我們會自慚形穢地發現,自己連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佛教的一切分支都歸納於大乘和小乘當中,沒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出離心——非常討厭世間圓滿,並不遺余力地希求解脫。我們做到了嗎?如果沒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

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菩提心,能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作到嗎?如果不能,則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如果我們既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麼,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我們就根本不是佛教的修行人。那麼,我們是什麼呢?只是信仰佛教,信仰釋迦牟尼佛,平時念念咒、做做善事,比不信佛的人稍強一籌的人而已。雖然我們聽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頂,拜見了很多高僧大德,卻與解脫了無關系。當我們反觀自省時,如果發現自己竟然不是佛教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也許很多人以前也知道三殊勝,但僅僅知道是不夠的,關鍵問題在於能否做到。若不能做到,我認為就沒有必要聽更多的法,先把聽到的法落實到行為上,做到一個,再聽下一個。就像在走路時,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幾米路,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往前行進。如果始終寸步未行,那麼,即使前面一百公裡、一千公裡的路況你都能了然於心,也是於事無補的。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沒有那麼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出離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裡的帝釋、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實並非如此。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完全是人,而且是像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夠做到的。如果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薩的專利,凡夫根本無法辦到,則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無濟於事。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些發心都是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所以,我們既不用太氣餒,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實地衡量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評價,並時刻激勵自己:“我必須努力改善、不斷進步,決不再做名義上的修行人!”當我們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是,並有了壓力之後,才會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實實地付諸行動,我們才會成功。

不重視這些問題,是會走錯路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沒有必要去聽大圓滿等高深之法。是否聽聞這些法沒有利益呢?不是,這樣做也可以在心田裡播下一些好的種子,也有聞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好處。所以我認為,在基礎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地去聽這些法,並沒有很大意義。當務之急,是調整動機。

當然,是否具有出離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則,其他人即使通過算命、打卦,也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們必須成為在監督自己方面不講情面的糾察員。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大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從無始至今,都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為他人著想。所以,想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不是很難,而要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根本,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

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並堅持不懈地與它作斗爭。如果肯下功夫,我們最終必定是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為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一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裡從沒有提及,雖然有些人說過一些類似的話,但深度卻遠遠不夠。只有佛將這些真理告訴了我們,在依靠佛陀教言進行觀察抉擇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以前為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錯誤!就能由此而發起菩提心。由此可見,菩提心是最關鍵的,也是善的動機中最殊勝的。
 
花籃 (1)
分享
8 樓 |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積木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4 21:42 引用回復
什麼是菩提心呢?所謂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有決定度化眾生的慈悲心。或許現在我們還沒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不修行,就會永遠沒有能力。如果肯努力修行,雖然目前能力不足,也無須為此擔憂。

釋迦牟尼佛也是從凡夫開始學道,從而獲得成就的,並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傳記裡也有記載,他的弟子曾說道:“您肯定是金剛手或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當場就批評道:“你們這樣講,雖然是對我的恭敬,卻是對法的極端誹謗。因為你們不相信佛法能將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一個象我這樣的人。”所以,有沒有能力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現在去做。

當然,偶爾生起一個“我要度眾生”的念頭並不是很難。在沒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無憂之時,也許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譬如要選擇自己與他人當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時,雖然我們羞於情面,不便說“要他死”,但肯定會說“我不要死”,這就是菩提心不夠的標志。

第二、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眾生最究竟的手段。雖然度化眾生需要各種各樣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並不是指僅僅給予他人一定的錢財、名譽、地位,如開辦慈善機構,讓窮人吃飽穿暖、沒有病痛等等,而是為人們傳法,令其明白道理,這是真實利益眾生的唯一方法。

其實,在發菩提心以後,作為大乘菩薩,除了那些眼下雖有利益、卻後患不絕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眾生的事,無論大小巨細、無論采用何種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佛陀的勸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於小乘戒律之處。

在小乘戒律裡,能做的事與不能作的事劃分得十分細微,永無開許之時。但對大乘菩薩而言,只要沒有自私心,在能夠利益眾生,且不會產生不良後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大乘菩薩戒正是以此深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來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薩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來度化眾生,而是通過弘揚佛法,讓每個眾生明白如何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因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們知道這條路是最安全的,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主動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應該是被動的,勉強的行善因為只是行於外表,而不是發自內心,實際上就不是善。所以,讓每個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見解與行為至關重要。

對於其他眾生,則可以采用其他相應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時,就應該為所放生命念誦佛的聖號和咒語。因為,如果為其講法,它們也無法明白,但我們相信,為其念誦經咒肯定可以在它們的心田裡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很快成熟。到那時,它們便會明白這條路該怎樣走,而且會主動地去走。對於動物,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為人講法極其重要。

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裡,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麼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

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為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眾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眾生的解脫,即使為發誓成佛而再努力也不是大乘法。

作為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不是淺顯的論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竅訣。很多高僧大德的“竅訣”,都是從五部大論等眾多經論中提煉出來的。以上觀點,也是華智仁波切從中歸納出的一個重要開示,大家一定要重視。

綜上所述,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眾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為度化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請回頭看一看,自己在學佛後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所做所為是不是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解脫,而只關心如何利益眾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從來都沒有想過,相應的行動就更不要說了,那麼,我們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如果沒有“我要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決心,則念得再多、再動聽,對我們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僅是形式而已,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還沒有生起菩提心,就應當勵力生起。其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裡有比較詳盡的說明。《普賢上師言教筆記》中還有更廣的一些修法,在《慧燈之光(二)——五加行的修法》中,已經收集了這些修法的詳細內容,此處不再重復。開示不是論典,一看就能夠領會,在領會之後若肯實修,就能夠生起無偽的菩提心。

眾所周知,一位體育運動員經過訓練所獲得的成績,是未經鍛煉的人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們經過鍛煉,也同樣可以做到。菩提心是否具備,是與鍛煉與否密切相關的,而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如果不從現在開始鍛煉發菩提心,就將永遠是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能成為大乘修行人。如果鍛煉一段時間(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多少會修出些菩提心來。發菩提心不僅要靠鍛煉,還須其他助緣,如聽聞菩提心的功德、聞思相關的大乘經典、盡量地積累資糧等等,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也不是很難。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很難,但對修行精進的人而言,這也並非難事,學佛的人必須要過這一關。

正如以前所講的比喻一樣,古代的城市都有城牆圍繞,假如城牆只有一個城門,則所有進城的人都必須通過此門,才可以到達城內的任何一戶人家,否則一家也去不了。同樣,如果沒有過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一關,我們就沒有選擇的余地,就無法修習真正的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法。如果過了這一關,修淨土、禪宗、中觀、大手印或大圓滿,便可由我們任意挑選。

在家居士修出離心,與上班工作並沒有任何沖突。一個現代人所要養活的家口,頂多只有七、八個。而在佛住世的時候,即使日理萬機的印度國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適當安排下,使管理國家與修學大乘佛法齊頭並進。同樣,在我們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後,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處理家務、放棄世俗的一切,只要對世間沒有貪執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間工作的同時進行修行。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但與平時的工作沒有沖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或者與他人發生利害沖突的關鍵時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會處理得更加完美。

當然,對於那些雖然相信因果輪回,但僅僅是為了得到一些世間圓滿而作善事,卻不願意修解脫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對於修解脫道、修菩薩道的修行人而言,發菩提心是必須特別強調的首要問題。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為菩提心本身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懺悔清淨罪業等等不可思議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開啟大乘佛法門扉不可或缺的“萬能鑰匙”。
 
花籃
分享
9 樓 |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積木
(只看此人)



文章 時間: 2014-11-25 22:00 引用回復
菩提心可分為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前面所講是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經涵蓋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以,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辦法修持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薩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無自私地奉獻、毫無條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難艱辛之時,能保持這種精神是極難的。平時我們在順意安適之時,於修法打坐之中,偶爾生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頭也許不是很難,但這種菩提心是不穩定的。只有反反復復地修煉,才會生起真實、穩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脫道,這是真正的依處。無論是誰,都應該有一個依處。那麼,我們應該把什麼作為自己的依處呢?每個人都知道,以金錢、名譽和地位為依處是靠不住的。親人、朋友、同事可以作為依處嗎?親眷好友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現世的生活問題,但是,在了脫生死的難題上,他們卻無能為力。佛經裡將此比喻為:兩個不懂水性的人同時溺水,是誰也救不了誰的。同樣,親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輪回中流轉,他們連自己都不能自救,又怎麼能拯救我們呢?所以,把他們作為依處也是靠不住的。那麼,以一些社會團體等為依處,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決生老病死、從輪回獲得解脫的問題上,誰也幫不了我們。唯一值得我們依靠的就是解脫道,特別是菩提心。

即使我們現在活得很開心,但這種快樂是不可能持續到永遠的,我們將來肯定會面臨很多苦難。有的人因為現在沒有明顯痛苦,就不為來世作准備,卻因為擔心將來會過苦日子,而處心積慮地去拼命掙錢,甚至不考慮因果,這是很愚昧的。他們沒有想過,畢竟我們已經投生到人間,日子就算過得再苦,與三惡道的苦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下一世我們會投生何處?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獲得人身?這是很難保證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為下一世做充分的准備,這才是理性的選擇。所謂充分的准備是什麼呢?既不是發財,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雖然小乘的法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解決不了眾生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度自他。

在以前的所有文章裡,我都沒有特別強調大圓滿等密法。現在我本人,也沒有奢求證悟大圓滿。為什麼呢?是不是大圓滿不殊勝呢?不是。大圓滿、大中觀等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我的根基還不夠,出離心、菩提心等基礎還沒有打好。這就好比一個人要畫壁畫,如果牆壁都沒有,又畫什麼壁畫呢?所以,首先要把牆壁砌好,然後才能於其上作畫,目前我的狀況就是如此。所以,雖然大圓滿、氣脈明點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須的,但我現在只能處於希求、向往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階段當中,暫時不去追求、向往大圓滿等密法,因為即使向往,也是無濟於事的。現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將基礎打牢。而基礎的修法只有兩個,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內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圍繞這兩個修法而展開,都是為達到這兩個目的而進行的。

我當前的境界就是這樣,不知道你們的境界如何?你們在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些只有你們自己才了解。我想,作為一名佛教徒,尤其是聽聞過許多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其目標決不應該是金錢,決不應該是現世生活中所謂的圓滿。很多人或許還是像我這樣,離大圓滿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的距離,這種人就應該從基礎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開始。

出離心要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這四個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修法為門徑,以此修法即可產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是咫尺之遙了。只有像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我們才會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自我審視,問問自己究竟在希求什麼,樹立了怎樣的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不正確,就等於發現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麼,我現在就只能算是一個尚未入門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將永遠是凡夫。如果現在肯踏實地去做,每個人都能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因為,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針對像我們這樣沒有入門、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的一系列開示,幾乎都是關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雖然我也了解五部大論或密宗的修法,但這些法目前對許多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廚師應該做食客能夠消化的飯菜一樣,假如廚師做了很多,食客的腸胃卻不能消受,又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呢?我之所以現在不太願意介紹許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為什麼我要反復強調這些基礎修法呢?因為這樣反復,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如果我只是輕描淡寫地隨口帶過,你們就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或許有人已經因為我的嘮叨而厭煩了,但無論怎樣,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是貫穿於修行始終的中心要點。

有些人將這些基礎修法棄置不顧,在不知道何為灌頂,不知道灌頂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於藏漢兩地,到處去接受灌頂。但這樣的結果,卻與解脫道沒有多少關系,所以,希望每個修行人都能以出離心、菩提心為目標,嚴格地要求自己。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出來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堅持不懈地在這兩個修法上下功夫。只有過了這兩關以後,才能考慮大中觀、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妙法。在藏密裡,殊勝的法多如牛毛,應有盡有,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是沒有資格修這些法的。總之,目前對我們而言,唯一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花籃
分享
10 樓 |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發送站內短信 主題 User photo gallery 禮物  
 
回復主題     |##| -> |=|     論壇首頁 -> 菩提樹下 所有的時間均為 美國太平洋時間
1頁,共5 分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注:
  • 以上論壇所有發言僅代表發帖者個人觀點, 並不代表本站觀點或立場, 加西網對此不負任何責任。
  • 投資理財及買房賣房版面的帖子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責任請自負
  • 對二手買賣中的虛假信息,買賣中的糾紛等均與本站無關。
  • 不能在本論壇發表新主題
    不能在本論壇回復主題
    不能在本論壇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論壇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論壇發表投票
    不能在這個論壇添加附件
    可以在這個論壇下載文件

    論壇轉跳: 

    積木, 積木, 積木, 積木, 被禁止的用戶, 積木, 積木, 積木, 積木, 積木
    潛力帖子 精華帖子 熱門帖子
    沒完沒了的等候
    印度舉白旗投降了
    渤海國
    駔勉誠辛格突然辭職!NDP新黨魁戴偉...
    戰機是陣風還是大疆?
    最是一年春好處:總結經驗,吸取教...
    元初的參雞湯
    劉廳長大叔
    郝海東,你完了!
    世界美食天堂之 ---- 西班牙馬略卡 ...
    主旋律中文的奧妙,造詣差點就看不出
    印巴戰爭的各國表情
    中國沒招了!北京上海已經蕭條,鐵...
    鬼城雄安?今天改變你的想像!五一...
    中國造飛機終於打仗了
    5月2日換幣盛況
    維達大師,另類收藏,請您欣賞!
    清代福州台伏鈔票
    四川官錢局鈔票
    大漢四川軍政府軍用銀票
    今年新幣發行計劃
    要出一個新的一元
    古董金幣
    mint三月新幣(四月新幣從22樓起)
    1999 mule 25分
    2025 蛇年敲幣活動
    加拿大新總理馬克卡尼
    我在小紅書被罵窮得沒錢給孩子買衣服
    美國2025年AWQ(美國婦女25c)發行計劃
    韓國空難FDR黑匣子缺失最後四分鍾關...
    皮爾今天在溫哥華 - 藍色wave - 保...
    幾分鍾前,中國強硬反擊,征34+50,...
    曼谷高樓直接倒了
    我說我希望特朗普贏,老公氣得眼睛...
    知乎?加西網上為什麼有老男人喜歡...
    明明有能力統台,大陸為何遲遲不動手?
    貌似ndp稍占上風。。。。。
    今天是感恩節,跟大家道個別,以後...
    咱最後還是投了ndp
    生平第一次被偷車了
    中國會不會武統台灣
    突發:台灣隊戰勝中國隊奧運奪冠,...
    溫哥華房姐出事了
    有在看總統辯論的嗎?
    退休幾年後的感悟

    最新新聞 熱門新聞 熱評新聞
    這個上廁所的壞習慣,比不洗手還臓
    華人男子遭圍毆致死,襲擊少女被判9個月緩刑
    盤點!對比7年前 中美貿易談判現3大不同
    最慘奧運!60國抵制 運動員僅5200人
    只需睡4小時?一個"高效睡眠"的秘密
    淮水竹副CP上桌!丁禹兮喝水遁逃,孟子義一陣臉紅,全網嗑瘋了
    虛擬情人|盤點王敏奕三大靚爆造型,甜美校園Look VS 女強人Look
    全紅嬋無緣985 落選兩大原因曝光
    74歲張紀中開車送娃上學撞車 結果尷尬了
    中國男足穩了?足協提前半年申辦附加賽
    用碗還是用碟吃飯?南北方又吵翻了
    巴黎雙殺進歐冠決賽 阿森納70年0冠
    離譜 大溫超800張選票就這樣被忘了
    未爛尾的5部頂級黃暴系列美劇,全看過的真是獨具慧眼
    研究:這些食物增加患早期癡呆風險
    川普"讓美國貿易逆差再次擴大"!3月創歷史新高
    中國貨恐從美國貨架消失?這商品最快今夏就斷貨
    亞洲上演"大逃亡" 恐引爆2.5萬億美元雪崩…
    溫哥華豪宅市場遭加國最嚴重打擊
    特朗普的戲精本色 卡尼在旁邊喝湯
    松雞山巨資建設自行車公園下月開放
    19歲就無家可歸 加女親述逆襲人生
    印度夜襲巴基斯坦後 中國外交部對印巴沖突發聲
    中國新人海底撈辦婚禮 賬單長達2米 140人只花…
    美國高中生還沒畢業 已收到年薪近$7萬工作機會
    加國夫婦花2100元升艙 升了個寂寞
    普林斯頓失蹤學生遺體找到‥名校成催命符?
    歷史一刻!教宗選舉 133樞機投票 14億信徒等冒白煙
    都不用搶!溫島房市平衡賣買都理性
    中國獨立記者黃雪琴首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加美白宮沒談攏!川普表態關稅不取消
    省長這樣稱溫村街頭襲擊犯 引爭議
    離譜 大溫超800張選票就這樣被忘了
    博勵治慘 補選恐被塞200名競爭者
    趕緊加油!本周大溫油價就要起飛
    美國最新證實:美中本周開啟談判
    川普將宣布"震撼世界"大消息?不是驚奇就是驚嚇
    一張中共軍委合照 暗藏權斗內幕
    特朗普的戲精本色 卡尼在旁邊喝湯
    拒絕出席 三胖和普大帝鬧掰了(圖
    生意戛然而止 廣州外貿服裝廠紛紛停擺
    美名校貴不可攀 引爆夾心階層危機
    90%都來自中國 他們哀嚎豁免關稅
    家長懵 大溫這學區面臨大規模消減
    中國決定"談判" 小粉紅崩潰:說好抵抗到底呢?

    更多方式閱讀論壇:

    Android: 加西網
    [下載]

    Android: 溫哥華論壇
    [下載]

    PDA版本: 論壇

    加西網微信

    加西網微博


    Powered by phpBB 2.0.8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723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3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