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一
刘宋畺良耶舍 译经
唐 沙门 善导 集记
【玄义分】
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
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
生死甚难厌 佛法复难欣
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
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法性真如海 报化等诸佛
一一菩萨身 眷属等无量
庄严及变化 十地三贤海
时劫满未满 智行圆未圆
正使尽未尽 习气亡未亡
功用无功用 证智未证智
妙觉及等觉 正受金刚心
相应一念后 果德涅槃者
我等咸归命 三佛菩提尊
无碍神通力 冥加愿摄受
我等咸归命 三乘等贤圣
学佛大悲心 长时无退者
请愿遥加被 念念见诸佛
我等愚痴身 旷劫来流转
今逢释迦佛 末法之遗迹
弥陀本誓愿 极乐之要门
定散等回向 速证无生身
我依菩萨藏 顿教一乘海
说偈归三宝 与佛心相应
十方恒沙佛 六通照知我
今秉二尊教 广开净土门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显说人差别;第五、料简定散二善通别有异;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
第一、先标序题者。窃以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恒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三檀等备,四摄齐收。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只为群迷性隔、乐欲不同,虽无一实之机,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此即略标序题竟。
第二、次释名者。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言“佛”者,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言自觉者,简异凡夫。此由声闻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言觉他者,简异二乘。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双行不著有无也。言觉行穷满者,简异菩萨。此由如来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佛。言“说”者,口音陈唱,故名为说。又如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异。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应念随缘,皆蒙证益也。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即有其二:一者依报,二者正报。就依报中,即有其三:一者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发等是;二者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三者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如前虽有三种差别,皆是弥陀净国无漏真实之胜相。此即总结成依报庄严也。又言依报者,从日观下至华座观已来,总明依报。就此依报中,即有通有别。言别者,华座一观是其别依,唯属弥陀佛也。余上六观是其通依,即属法界之凡圣,但使得生者共同受用,故言通也。又就此六中,即有真有假。言假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假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见境相故。言真依者,即从琉璃地下至宝楼观已来,是其真依。由是彼国真实无漏可见境相故。二、就正报中,亦有其二:一者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二者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报中,亦有通有别。言别者,即阿弥陀佛是也。即此别中亦有真有假。言假正报者,即第八像观是也。观音势至等亦如是。此由众生障重,染惑处深,佛恐乍想真容,无由显现,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以证境,故言假正报也。言真正报者,即第九真身观是也。此由前假正,渐以息于乱想,心眼得开,粗见彼方清净二报种种庄严,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见彼真实之境相也。言通正报者,即观音势至等已下是也。向来所言通别真假者,正明依正二报也。言“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言“经”者,经也。经能持纬,得成匹丈,有其布用。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既生彼国,更无所畏。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为经。言“一卷”者,此《观经》一部,虽言两会正说,总成斯一,故名一卷。故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此即释其名义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