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溫列治文 瘋狂炒房的惡果剛開始
大溫地區持續的高房價使得越來越多年輕家庭正在逃離溫哥華,從上半年開始這種逃離潮就越演越烈。
其後果就是,由於年輕家庭越來越少,不少公立學校將因入學率不足而關閉。
而到目前來看逃離溫哥華引發的關校潮等,苦果才剛開始。。。。
溫哥華關閉11所學校
溫哥華敎育局學務委員昨晚在Sir Charles中學開會,決定面臨關閉的學校名單。
他們最後投票通過會對11間學校進行關校的咨詢程序。
Britannia中學就獲在名單上刪除。
而就有兩名學務委員曾經要求將Britannia中學再次列入名單內。
不同學生、敎師和社區組織曾經對關校進行廣泛討論。


數據顯示,溫哥華校區現有50,387名學生,所有公校可容納59585名學生,入學率為84.6%,但預計未來15年僅增加550名學生,無法滿足每所學校注冊率95%的標准。
根據省教育廳的要求,溫哥華學校局計劃在2030年前將容納量減少至53,618人,為此要關閉13所學校。
關閉或重新利用一所學校,每年可額外節省24.9萬元運營成本:關閉一所小學可節省56.7萬元年運營成本和200萬到400萬元不等的維護費,關閉一所中學可節省194.9萬元的年運營成本和1700萬元的維護費。

類似的故事不單單發生在溫哥華。
事實上,大溫地區除了素裡外,其它城市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列治文督學就向教育局提交報告,列出16間有可能需要被關閉的小學,並列出工作時間表,預期10月表決最終要關閉的3-5所學校,並於2017年6月30日正式關閉學校。
列市敎育局下月定關校名單
列治文敎育局會在10月17日定出關閉學校的名單。
當中Daniel Woodward小學的家長正盡最後努力,企圖游說學務委員取消關校。
有家長指出,小學75%學生都是步行上學,一旦關校學生需要改往Thomas Kidd上課,學校所在的Williams Road交通十分繁忙,他們很擔心安全問題。
有家長表示咨詢的時間不足夠。
不過有學務委員說,下個月三日和七日會有另外兩次咨詢,到時家長可以繼續發表意見。



大溫高房價逼瘋年輕人
為什麼居民人數在增加,學生反而在減少?
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大溫地區持續的高房價,逼得越來越多的年輕家庭正在逃離溫哥華,溫哥華的淨增人數,多數是沒有家庭的單身人士,或是選擇私校的富裕家庭或孩子已成年的家庭。
這也是公校小學招生率比中學要低的原因。
列治文教育局主席認為,市內學校收生率減,與房價大幅上升有關,“這令一些年輕的小家庭無法負擔在列市居住,因而需要搬到其他地方”。
而學務委員何錦榮表示,選擇關閉哪所公校,其中一個條件是,該校的3公裡距離內,有否其他學校能夠接收需要關閉的學校的所有學生,“關校是無奈的決定,但為了確保學校能取得省府的抗震工程撥款,以保障學生及教職員安全,這些決定都是必要的”。
年輕專才紛紛逃離溫哥華
溫哥華房價之高,不但影響普羅大眾,就連不少企業也大歎難以招聘所需的專才。
原本在加國網上交易企業iQmetrix駐溫哥華辦事處擔任傳訊經理的34歲Allan Pulga最終卷起家當,搬到沙省雷琴納,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難以負擔大溫地區的房價。
他表示,如果還是單身年輕,是可以在溫哥華自給自足,然而當想到成家立室,有了小孩在此定居的話,根本無法負擔。
其實類似Pulga這樣的擔憂不在少數,高不可攀的房價,正迫使不少年輕專才離開這個城市。
政府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年齡在25歲至44歲的族群,離開溫哥華到其他省份的,較遷來溫哥華的要多。
大溫地區不少公司要從其他地區招聘專才到來工作愈來愈困難,特別是招聘高層的行政人員,他們看到如天高的房價都望而卻步。
最後溫哥華就只剩下了房子了吧!
=== === ==== ==== ====
網友:為了“學區”而來,怎料“名校”也會收生不足而關閉。。。
網友:最後溫哥華學區只剩下華裔和中東裔富二代,呵呵
網友:年輕人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房價就開始大跌了,就像當今日本。
網友:瘋狂炒房的惡果!利潤是極少數人的,社會代價卻是大家的!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已經有 167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由於其後果就是,由於年輕家庭越來越少,不少公立學校將因入學率不足而關閉。
而到目前來看逃離溫哥華引發的關校潮等,苦果才剛開始。。。。
溫哥華關閉11所學校
溫哥華敎育局學務委員昨晚在Sir Charles中學開會,決定面臨關閉的學校名單。
他們最後投票通過會對11間學校進行關校的咨詢程序。
Britannia中學就獲在名單上刪除。
而就有兩名學務委員曾經要求將Britannia中學再次列入名單內。
不同學生、敎師和社區組織曾經對關校進行廣泛討論。


數據顯示,溫哥華校區現有50,387名學生,所有公校可容納59585名學生,入學率為84.6%,但預計未來15年僅增加550名學生,無法滿足每所學校注冊率95%的標准。
根據省教育廳的要求,溫哥華學校局計劃在2030年前將容納量減少至53,618人,為此要關閉13所學校。
關閉或重新利用一所學校,每年可額外節省24.9萬元運營成本:關閉一所小學可節省56.7萬元年運營成本和200萬到400萬元不等的維護費,關閉一所中學可節省194.9萬元的年運營成本和1700萬元的維護費。

類似的故事不單單發生在溫哥華。
事實上,大溫地區除了素裡外,其它城市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列治文督學就向教育局提交報告,列出16間有可能需要被關閉的小學,並列出工作時間表,預期10月表決最終要關閉的3-5所學校,並於2017年6月30日正式關閉學校。
列市敎育局下月定關校名單
列治文敎育局會在10月17日定出關閉學校的名單。
當中Daniel Woodward小學的家長正盡最後努力,企圖游說學務委員取消關校。
有家長指出,小學75%學生都是步行上學,一旦關校學生需要改往Thomas Kidd上課,學校所在的Williams Road交通十分繁忙,他們很擔心安全問題。
有家長表示咨詢的時間不足夠。
不過有學務委員說,下個月三日和七日會有另外兩次咨詢,到時家長可以繼續發表意見。



大溫高房價逼瘋年輕人
為什麼居民人數在增加,學生反而在減少?
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大溫地區持續的高房價,逼得越來越多的年輕家庭正在逃離溫哥華,溫哥華的淨增人數,多數是沒有家庭的單身人士,或是選擇私校的富裕家庭或孩子已成年的家庭。
這也是公校小學招生率比中學要低的原因。
列治文教育局主席認為,市內學校收生率減,與房價大幅上升有關,“這令一些年輕的小家庭無法負擔在列市居住,因而需要搬到其他地方”。
而學務委員何錦榮表示,選擇關閉哪所公校,其中一個條件是,該校的3公裡距離內,有否其他學校能夠接收需要關閉的學校的所有學生,“關校是無奈的決定,但為了確保學校能取得省府的抗震工程撥款,以保障學生及教職員安全,這些決定都是必要的”。
年輕專才紛紛逃離溫哥華
溫哥華房價之高,不但影響普羅大眾,就連不少企業也大歎難以招聘所需的專才。
原本在加國網上交易企業iQmetrix駐溫哥華辦事處擔任傳訊經理的34歲Allan Pulga最終卷起家當,搬到沙省雷琴納,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難以負擔大溫地區的房價。
他表示,如果還是單身年輕,是可以在溫哥華自給自足,然而當想到成家立室,有了小孩在此定居的話,根本無法負擔。
其實類似Pulga這樣的擔憂不在少數,高不可攀的房價,正迫使不少年輕專才離開這個城市。
政府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年齡在25歲至44歲的族群,離開溫哥華到其他省份的,較遷來溫哥華的要多。
大溫地區不少公司要從其他地區招聘專才到來工作愈來愈困難,特別是招聘高層的行政人員,他們看到如天高的房價都望而卻步。
最後溫哥華就只剩下了房子了吧!
=== === ==== ==== ====
網友:為了“學區”而來,怎料“名校”也會收生不足而關閉。。。
網友:最後溫哥華學區只剩下華裔和中東裔富二代,呵呵
網友:年輕人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房價就開始大跌了,就像當今日本。
網友:瘋狂炒房的惡果!利潤是極少數人的,社會代價卻是大家的!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