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時代結束 匯市時代到來
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新的降費措施,針對建築、能源、銀行和保險等幾個領域推出4項降費措施,預計每年可再減輕企業負擔2830億元,合計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萬億元,其中降費占到了60%以上。
當下實體經濟舉步維艱,為企業減負的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問題是,本次會議的降費減稅力度依舊不是千呼萬喚的全面減稅,而只是個別行業的局部調減。一般人可能漠不關心泛泛看過,但民營企業家眼中看到的是什麼呢?嗯,從獲得減費實惠的行業來看,基建、能源、銀行、保險……雖不敢說是清一色,但基本是壟斷國企,和民營企業關系真心不大。
關於這方面不多說,來看另一方面——減稅&降費?
先看一組財政部網站數據。2016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955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7841億元,財政赤字2.83萬億元,比去年兩會通過的2.18萬億元的預算赤字足足超出了6500億元!
而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7年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這意味著,財政赤字將繼續保持在3%的國際警戒線水平。
看完後作何感想?雖然經濟增速在逐年放緩,但財政收入卻並未隨之下降,反而連年高速增長。然而即便如此,水漲船高的赤字清晰表明,政府財政始終處於入不敷出狀態!特色國情下,不到萬不得已,體制內群體的主意暫時是不能打的,那麼財政支出也就很難有真正下降的空間,而只會隨著體制愈加臃腫繼續穩步上漲。羊毛出在羊身上,從這個角度講,實行大規模減稅的基礎其實並不存在!
當普遍減稅根本不具備條件,最多只能是小幅度的結構性調整時,降費也就成為了開會時不得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兒。順道說下什麼叫結構性減稅,此消彼長而已,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按下葫蘆起來瓢。在這種減稅力度、營商環境下,‘金鳳凰’到底會不會飛來呢?
別忘了,大洋彼岸那個地產商人出身的總統,為了引動資本流向他那邊,在減稅上那可是下足了血本的哦。是不是很討厭?大家攜起手來那啥多好,你非要減什麼稅?當今世界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比拼的除了市場消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投資環境對投資人的吸引力!
主將親自披掛上陣
病根還在於5月24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3下調為A1。正是緣於這一次評級下調,讓決策者感受到了中國經濟被唱空的巨大壓力,而穆迪評級背後直接關乎的可是投資者的信心,尤其是FDI。
而這一事件從側面折射出了什麼問題?嗯,穆迪的國際影響力,或許並不像某些媒體口中那麼完全不值一哂,甚至可有可無。難道不是嗎?我們看到就在下調評級第二天,中資大行以整齊劃一的行動節奏,對境外的人民幣做空機構展開了集體圍剿,就在6月份美元幾乎鐵定加息前夕,人民幣匯率開始一路走高。二者有沒有因果?
穆迪公司之所以降低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因為他們的經濟分析師認為,中國實體經濟債務規模將快速增長、相關改革措施難見成效、政府將繼續通過刺激政策維持經濟增速。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完全是不負責任的潑臓水嗎?還是有一點子道理在裡面?哼,管它說啥呢,很多國人不假思索就兩個字——抵制。
好了,話題打住。下面來看股市。
蒸發貨幣的A股市場
6月12日,資深股民有沒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嗯,2015年6月15日千股跌停!大風起於青萍之末,6月12日高位橫盤後其實已經開始出現小幅下跌。回想當時的市場上下,有幾人感受到了恐懼?所有人都充滿了貪婪,都對政策的強橫力量充滿了信心,國家不會坐視股市下跌的,這一點像極了當前的房市。但後來呢?兩年了哇,筆者最後的一筆試驗費沒撤出來,到現在還站在半山腰當哨兵呢。
來看當下。周一早盤滬深兩市雙雙低開,成交低迷。截至收盤,滬指收跌0.59%,報3139.88點,成交額1702億;深成指收報10119.99點,跌0.56%,成交額2171億;創業板持續低迷,收報1775.55點,跌1.15%,成交額518億。兩年了,隨著一天又一天過去,不管中間怎麼折騰起伏,翻來覆去始終沒有出手解套的機會。
專家不是一直在說經濟已經觸底反彈了嗎?而且有人喊出了4000點才是底的口號,說來說去到底有沒有一句真話?國家一直想的是怎麼拯救實體經濟保證稅源,而首當其沖就是企業融資。銀行貸不到款,發債利率太高,只能眼巴巴瞅著股市,而股市3000點不死不活的樣子,投資者誰敢拿真金白銀進去打水漂?國家到底還有沒有拯救股市的高招?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6月7日,當下實體經濟舉步維艱,為企業減負的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問題是,本次會議的降費減稅力度依舊不是千呼萬喚的全面減稅,而只是個別行業的局部調減。一般人可能漠不關心泛泛看過,但民營企業家眼中看到的是什麼呢?嗯,從獲得減費實惠的行業來看,基建、能源、銀行、保險……雖不敢說是清一色,但基本是壟斷國企,和民營企業關系真心不大。
關於這方面不多說,來看另一方面——減稅&降費?
先看一組財政部網站數據。2016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955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7841億元,財政赤字2.83萬億元,比去年兩會通過的2.18萬億元的預算赤字足足超出了6500億元!
而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7年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這意味著,財政赤字將繼續保持在3%的國際警戒線水平。
看完後作何感想?雖然經濟增速在逐年放緩,但財政收入卻並未隨之下降,反而連年高速增長。然而即便如此,水漲船高的赤字清晰表明,政府財政始終處於入不敷出狀態!特色國情下,不到萬不得已,體制內群體的主意暫時是不能打的,那麼財政支出也就很難有真正下降的空間,而只會隨著體制愈加臃腫繼續穩步上漲。羊毛出在羊身上,從這個角度講,實行大規模減稅的基礎其實並不存在!
當普遍減稅根本不具備條件,最多只能是小幅度的結構性調整時,降費也就成為了開會時不得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兒。順道說下什麼叫結構性減稅,此消彼長而已,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按下葫蘆起來瓢。在這種減稅力度、營商環境下,‘金鳳凰’到底會不會飛來呢?
別忘了,大洋彼岸那個地產商人出身的總統,為了引動資本流向他那邊,在減稅上那可是下足了血本的哦。是不是很討厭?大家攜起手來那啥多好,你非要減什麼稅?當今世界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比拼的除了市場消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投資環境對投資人的吸引力!
主將親自披掛上陣
病根還在於5月24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3下調為A1。正是緣於這一次評級下調,讓決策者感受到了中國經濟被唱空的巨大壓力,而穆迪評級背後直接關乎的可是投資者的信心,尤其是FDI。
而這一事件從側面折射出了什麼問題?嗯,穆迪的國際影響力,或許並不像某些媒體口中那麼完全不值一哂,甚至可有可無。難道不是嗎?我們看到就在下調評級第二天,中資大行以整齊劃一的行動節奏,對境外的人民幣做空機構展開了集體圍剿,就在6月份美元幾乎鐵定加息前夕,人民幣匯率開始一路走高。二者有沒有因果?
穆迪公司之所以降低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因為他們的經濟分析師認為,中國實體經濟債務規模將快速增長、相關改革措施難見成效、政府將繼續通過刺激政策維持經濟增速。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完全是不負責任的潑臓水嗎?還是有一點子道理在裡面?哼,管它說啥呢,很多國人不假思索就兩個字——抵制。
好了,話題打住。下面來看股市。
蒸發貨幣的A股市場
6月12日,資深股民有沒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嗯,2015年6月15日千股跌停!大風起於青萍之末,6月12日高位橫盤後其實已經開始出現小幅下跌。回想當時的市場上下,有幾人感受到了恐懼?所有人都充滿了貪婪,都對政策的強橫力量充滿了信心,國家不會坐視股市下跌的,這一點像極了當前的房市。但後來呢?兩年了哇,筆者最後的一筆試驗費沒撤出來,到現在還站在半山腰當哨兵呢。
來看當下。周一早盤滬深兩市雙雙低開,成交低迷。截至收盤,滬指收跌0.59%,報3139.88點,成交額1702億;深成指收報10119.99點,跌0.56%,成交額2171億;創業板持續低迷,收報1775.55點,跌1.15%,成交額518億。兩年了,隨著一天又一天過去,不管中間怎麼折騰起伏,翻來覆去始終沒有出手解套的機會。
專家不是一直在說經濟已經觸底反彈了嗎?而且有人喊出了4000點才是底的口號,說來說去到底有沒有一句真話?國家一直想的是怎麼拯救實體經濟保證稅源,而首當其沖就是企業融資。銀行貸不到款,發債利率太高,只能眼巴巴瞅著股市,而股市3000點不死不活的樣子,投資者誰敢拿真金白銀進去打水漂?國家到底還有沒有拯救股市的高招?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