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本頁面介紹的學校/地區等最新動態或有任何疑問和建議,可以點擊我要咨詢按鈕, 填寫聯系表格,加西網特約顧問將及時回復,並為您耐心解答。

![]() |
概況 | ![]() |
![]() |
小學 | ![]() |
![]() |
中學 | ![]() |
![]() |
新樓盤 | ![]() |
![]() |
售房 | ![]() |
![]() |
租房 | ![]() |
![]() |
新聞 | ![]() |
![]() |
論壇 | ![]() |
![]() |
黃頁 | ![]() |
![]() |
地圖 | ![]() |
![]() |
地址查學校 | ![]() |
||
![]() |
![]() |
作者 | 內容 |
---|---|
溫東小兵 |
溫東小兵 於 2013-12-08 21:17 寫道: 第一部分: 蒙特利爾 我們當然不會緊張。我們給自己定了機票是紅眼航班的,要晚上9點半才起飛呢,而且中間還要在卡爾加裡轉機。之所以要怎麼做,省錢當然是一個原因,但主要是原因是我們想在早晨的時候到達蒙特利爾,這樣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到達學校宿舍報到,然後去參加一系列活動。 送我們去機場的修女是一個很爽朗的古巴人,她在蒙特利爾住了幾年,剛剛過來到溫哥華。按她的意見,蒙特利爾就是最好的地方,到處都有好吃的,恍論藝術的品位,等等等等。相比之下,溫哥華就是一碗溫吞水,平淡而無聊,唯一的好處就是不太冷。我們隨著她的不停的抱怨提出一些問題,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一些信息。就這麼著,一邊並線超車,一邊從她的嘴裡溜出了一個詞: 靜靜的革命。 哇!這個詞對魁北克可太重要了!雖然我們並不是很了解這個詞的含義,但從一個只不過在蒙特利爾住過幾年的人嘴裡都可以說出來,足見影響之廣大。正是這場靜靜的革命,讓魁北克的教育從天主教的控制之下解放了出來,成為了世俗事務,也是因為這場革命,地方福利思想開始在魁北克建立起來。我想也是因為這樣,盡管省政府因為提高了一些教育費用導致大批學生長時間上街游行示威,現在魁北克的教育費用還是全加拿大最低的。 9點半,Westjet 604航班准時從溫哥華起飛,一小時20分鍾以後到達卡爾加利,一路無話。 其實我倒很希望能看到極光,可惜飛機舷窗的反光太厲害了,什麼都看不出來。倒是卡爾加利的燈火相當的燦爛,宛若一只閃閃金光的大螃蟹,看得我們頓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半夜的卡爾加利機場並不繁忙,小孩子們都忙著去轉那些大型的旋轉玩具,大人們則趕緊利用各種無線設備上網。我們也報了個平安,草草看看新聞,半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下班飛機已經開始登機,而且飛機還大了一號。別的不說,行李倉就大了很多,隨身行李很容易就可以裝了進去。座距也長,連我這大個子的坐進去腿都碰不到前面的座位,實在是舒服了不少。當然不方便的是不提供正餐,只有一點果仁餅幹的意思意思。 水倒是管夠的,酒就要自己買了。幸好我們有點准備,帶了幾塊月餅上飛機,所以,哈哈,沒什麼大問題。 向東飛,飛向新法蘭西。飛機的航向指示相當的簡單,就是一直向東,直到五大湖附近才略微轉向,而且此時雲層很厚,氣流也很復雜,有點顛簸。好處是很快天就亮起來了,可以看看景色了。 蒙特利爾很快出現在眼底,一片平原加一個小山,山上可以看到的就是一個教堂,然後是奧林匹克公園的跳台一樣的建築。飛機迅速下降平穩降落,我們到了。 然後我們按計劃去換747。嘿嘿! 好像所有去蒙特利爾的人都會去倒747吧,雖然這不是波音的747,卻是背包族的最愛,它是從蒙特利爾機場到市區的公共汽車,一周7天24小時開行。不過好像所有的攻略都有點問題,我們也上了個當。據說,只是據說,747只可以用硬幣買票,而且只有9加幣一張的全日通票可售。這給我們一個難題,因為我們有3個人,就必須准備27塊加幣的硬幣。這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因為27塊加幣的硬幣實在太重了。所以我專門搞了一個硬幣包去裝它們,而且只有帶著硬幣的人才可以去買票。 從提取行李的出口出來就有擺放747信息小冊子的專門架子,如果你像我們一樣對蒙特利爾並不熟悉,那你最好拿上一本,這樣你不僅有了747的線路,而且還有了一張地圖,運氣好的話還是英語的。這可是一大福利。因為不久語言就成了我們的障礙。 ![]() |
樓主 | |
溫東小兵 |
溫東小兵 於 2013-12-08 21:19 寫道: 我不是很了解蒙特利爾機場的平面圖,但從行李出口到747要經過整個通道,差不多是在機場出口的另外一頭,沿途有很多汽車以及出租車的停靠站。我們看看差不多就從半截出了航站樓,最後靠著看Ps的標志很快找到了747。問題是女司機不讓上車,要我們再回到航站樓裡去買票。這就麻煩了,我們帶了三個大行李箱呢。無奈之下,讓LD看行李,我和孩子去買票。找售票機倒是容易,只是兩台機器壞了一台,大家都排隊等那台好的。 我看看時間還有,就叫孩子去通知她媽。 不想真犯了錯誤,把唯一一個還懂點法語的人放跑了。很快前面的人就買好了票,輪到我這個睜眼瞎子了,結果就是完全的傻眼。對著售票機相了半天的面,就是搞不懂是什麼意思。後面一個小伙子大概是看出來了,就上來指導了我幾下,真好!這是在蒙特利爾頭一個幫助我們的人,以後幾天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幫助過我們啦。很快地,在小伙子的幫助下搞定了幾個步驟,倒該付款的時候了。從屏幕上出現的圖標,我一下就看見了信用卡的樣子----誰說只能用硬幣的? 信用卡多簡單啊! 所以在這裡公布一下,在747車上買票必須用硬幣,不可以用鈔票。Only coins are accepted (no bank bills). 在售票機上則可以用信用卡。 NEW! Tickets available through Stationnement de Montréal pay stations. If you are going to the airport and don't have 9 $ in coins, or the right fare, know that you can now purchase your ticket for the 747 bus through some Stationnement de Montréal pay stations! You can even pay for your ticket with your credit card! 另外,加上747沿線示意圖,全程運行45-60分鍾。無論從機場到市內,還是市內到機場,都有不下10個停靠站,可以自己選擇合適的站點上下車。 市內終點是長途汽車總站,像灰狗大巴什麼的都在那裡,所以要換乘到其他地方也很方便。 747在市內的第一個停車站是GUY街,靠近康考迪亞大學(協和大學)修道院的那個宿舍。麥吉爾大學要在第5站下車。我們要先去宿舍報道,所以在第6站下車。 可能是因為星期天早上,街上沒有很多的行人,我們找路倒不是麻煩事,走路就成了麻煩事。蒙特利爾的人行道好老啊,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連拉杆箱都走不好,唧唧歪歪地一直都在拒絕走路。而且,一路都是上坡,更增加了困難度。而且,太陽出來了,溫度一下跳到老高,讓我們還習慣著溫哥華清爽早晨的身體大汗淋漓。不知道為什麼,路邊電影院一大早就排了一大排人在買票,他們今天算賺到了,還沒看到電影就看到了一場活劇:3個中國人和9個旅行包的艱難旅程。 走到了殺菠蘿客大街(Rue Sherbrooke O, O是西的意思嗎?),一個很熱心的女孩告訴我們宿舍已經不遠了,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幫我們拿行李。我們是很受感動的,但是還是謝絕了她的好意。倒不是因為別的原因,我們都太胖了,既然目的地並不遠,時間也很充分,出點汗減減肥也是個很不錯的選擇。其實我們先安排的一個小旅館就在附近,半個街區就到了。但因為LD要求住得和孩子更近一點,臨期找了一個更靠近孩子宿舍的地方。現在我們正在為這個臨時決定付出代價,因為這個地方離宿舍近是不錯的,可方向正好相反,我們要走更多的路才可以到達。 所幸真的是不遠,兩個街區以外就是宿舍。在宿舍樓門前有大批學生志願者在幫助新到的學生辦理各項手續,大樓還提供運貨的小車,徹底幫助我們脫離了困境。當然還有空調的功勞,嘿嘿!在蒙特利爾沒有空調看來是真不行。 以後我們才知道,我們錯過了一個對溫哥華人來說很重要的一件事。哈哈!當我們辦完手續上的上電梯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曾在飛機上見過的華人媽媽,她們是和我們搭同一班飛機到了蒙特利爾。不同的是,她們直接在機場打車過來,早早就辦完了入住手續,已經開始采買日用品了。出租車到學校也不貴,連小費大概40元左右。我們興歎之余問問了她是在哪裡買的東西?她的回答令我們很吃驚:一個很像SUPERSTORE的超市,用的塑料包裝帶都是一樣的!這可真的讓我們很傻眼,我在溫哥華的時候已經問過了很多在蒙特利爾住過的人,有些人信誓旦旦地告訴我們一定沒有SUPERSTORE,起碼用的不是這個名字。但具體的名字他們可就想不起來了,位置就更想不起來。我們是真的沒有想到這麼簡單就知道了它的位置,而且我們剛剛才走過它的門口,就在PARK街(Av du Parc)靠近殺菠蘿客街的一邊。它的名字是: PROVIGO。這可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
第 1 樓 | |
獨癮 |
獨癮 於 2013-12-08 21:19 寫道: 繼續等聽游記 |
第 2 樓 | |
小剛鋼 |
小剛鋼 於 2013-12-08 21:20 寫道: 坐過夜機,不睡覺好辛苦的說 |
第 3 樓 | |
溫東小兵 |
溫東小兵 於 2013-12-08 21:21 寫道: 知道了附近就有熟悉的超市讓我們很放心。在幫孩子初步整理一下行李以後,我們就去找自己的旅館。這就簡單了很多,我們的行李箱幾乎全部放在孩子的宿舍裡了。一旦輕裝,心情也大好起來,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附近山上的城堡都可愛,是不是?後來知道那也是學生宿舍呢。萬幸我們孩子沒選在那裡住,要不就不會太可愛了,我們就慘到家了! 把一切安頓好我們就要去學校,本來預計10點去,但已經晚了不少。孩子要趕緊去排隊注冊,據說需要排兩個小時的隊呢,可見人不少。我們也要趕緊去家長的帳篷,我們也得去報到,還有很多的活動在等著呢。 從公園街轉到殺菠蘿客街,幾乎可以說人潮絡繹不絕。 向宿舍走的大部分都是拖行李箱的,向學校走的大部分就已經是換好宿舍T恤的新學生和家長。甚至有的家長已經帶上了家長的識別牌,還拉著箱子往宿舍方向走。個人猜想他們肯定是先去了學校,再去宿舍的。這樣好像有點太累。我在宿舍要了一份蒙特利爾的地圖,稍微研究了一下就發現是法語的,但是非常詳細,我直覺就知道是個好地圖。以後發生的事情證實了我的看法,這份地圖立了大功,盡管我的法語沒有任何的提高。 殺菠蘿客街上也有幾個學生宿舍,和我們孩子那個一樣,人頭攢動啊。一般酒店式的宿舍沒有什麼好說的。但古堡式的就很不一樣,有著維多利亞女王雕像的就更突出了。後來聽說是音樂系的,讓我們好生羨慕。我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也是今年上學的,就是音樂系。別管怎麼樣,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上學真的是很有福分的一件事。 麥吉爾大學的校門很有羅馬味道,幾乎都是開放的。然而我們在學校門口發現兩個擺攤賣T恤的,這很不尋常是不是? 更不尋常的是,她們賣的T恤印的是“哈佛”!匆匆走過的時候,我就嘟囔了一句:怎麼是哈佛? 那小姐直接了當的說:那是美國的麥吉爾!我當時就樂了,哈哈!這個話聽起來可不夠大氣呀。我很想買上一件,到是LD高瞻遠矚,提醒我下一站是波士頓。這要是拿波士頓去穿,不讓人家打出來才怪呢。我想想也是,只好放棄了這個主意,連照片都沒拍。 在帳篷入口登記,我們也領到了家長的標志牌。我們也成了正經八百兒的“麥吉爾家長”,掛上了這個牌子,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呀,就好像找到了組織,嘿嘿! 順便的,我們還拿到了下午的旅行團車票。這是我們出發前就預訂好的,我們對蒙特利爾沒有什麼概念,一看到學校提供的旅行項目就很感興趣,直接就預定了座位。 家長的帳篷很大,除了登記注冊以外,其他的台子都是各種學校服務的咨詢台,另外還提供咖啡點心。咖啡對我們太重要了,別忘了我們是搭夜班飛機過來的,折騰了一早上還沒時間吃早飯呢,搞點咖啡點心什麼的安頓一下心神顯然是第一要務。大帳之外,則有好幾個電信公司的帳篷。他們正迫不亟待地給更迫不亟待的學生辦新的手機。盡管他們做了不少的准備,但是有好幾百外地學生同時到來也搞得他們手忙腳亂的。當然他們也不會什麼怨言啦,這筆買賣夠他們賺上一大筆的。 ![]() ![]() |
第 4 樓 | |
溫東小兵 |
溫東小兵 於 2013-12-08 21:23 寫道: 我們在這裡遇到一伙上海交大來的交流學生,他們很年輕也很興奮,雖然人生地不熟的,但他們有個麥吉爾大學的交流學生幫他們辦理手續,所以一切還順利。 沒有停留多少時間,有人在招呼家長們去參觀學校。我們走到路邊的一座雕像前,赫然發現真的古跡原來就在身邊啊。 這位就是麥吉爾大學的奠基人,詹姆斯-麥基爾,James McGill。蘇格蘭人,早年畢業於格拉斯哥大學,後移民加拿大發展。成為著名加拿大商人,慈善家。1813年,詹姆斯-麥吉爾去世時立下遺囑,將自己的農場和1萬英磅和46英畝土地饋贈給皇家機構,用以創辦一所學院或大學。1821年英王喬治四世頒布了一項皇家特許令,以麥吉爾為名建立了一所學院。到了1829年,蒙特利爾總醫院的教學部並入麥吉爾學院,學校才改名為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這就是麥吉爾大學的根源所在啊! 從這裡,我們才意識到這所大學還有好多需要去了解的啊,怪不得他們的旗幟就是“發現麥吉爾”呢! 問題是:我們可以跟誰去發現她呢? 引領我們這伙的是一個很有風度的小伙子,他帶我們參觀了主要的校園,講了不少有關校園的情況,也回答了家長們問題。比較遺憾的是因為那是個星期天,也還沒有正式開學,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教學樓和圖書館都沒有開門。我們比較關心的是冬天上學會不會被雪所困? 他的回答很好玩,他說如果你不想穿上大棉襖去踩雪的話,那麼你可以穿著毛衣走地下通道。而且,學校有兩條主要的地下通道,各個教學樓都有地下通道相通,和城裡的地下通道雖然不相通,但也只有很小的一段距離,所以應該問題不大。作為他自己呢,一向都是在外邊踩雪的。 一個小時的參觀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們孩子也辦完了自己的手續,過來和我們會合,正好大家一起去吃飯。校門外邊就有很多的快餐,不過人也不少,學生和家長都有。我們只好買了點多納圈先將就了一下,就馬上返回學校去聽學校的家長情況通報會(Parents Information Session)。 又一次進到大學的大教室裡感覺太親切了。孩子也是頭一次坐到可以從把手邊翻出個小桌板的位子上,不亦樂乎地玩了半天。校方各個學生服務部門都來了人,包括副校長什麼的。先介紹了各個部門的負責人,講了講本學期大概的時間安排。另外講解了一下蒙特利爾的情況。當然不可避免地也要講講學生家長協會的基金會什麼的。家長們關心的一是醫療問題,都是心頭肉啊,哈哈! 二是放假問題。結果麻煩都出在這裡了。很多學生發現他們的手冊上的結課日期比校方現在講的考試日期早了一天。學生還沒說話,家長們都著急了,很多人都說他們已經給孩子預定了回家的機票,都是早了一天的,這可怎麼辦啊?我們還是頭一次遇到這種事情呢,終於體會到了老外對聖誕節的重視啦。我們還在搞來的事情,他們已經計劃到走的事情了。差距呀! 事不關己了,最好溜之乎。我們還有個市區游的計劃呢,時間已經差不多了。孩子也想回宿舍去收拾東西,也就和我們分了手。旅行車很好找,可讓它開動就不是太容易了,原因是想去的人太多了,大概有小百十來人。可是呢,車票就早早在網上就預定了。早上來取票的還好。臨時過來才知道的家長占了大多數,而且還伙同了一起來的很多小孩子。經過導游和學校幾番協調算是解決了。反正也就這麼多坐位,收了不少現金把坐位都占滿掉為止,其他人只好等明天再說了。 旅行車先開上了皇家山,我還滿懷希望旅行車會去聖約瑟大教堂呢,結果開去了一個什麼也看不見的地方,連蒙特利爾的城中心都看不見,只可以看見奧林匹克公園那邊,再加上天氣變了,陰陰的,相當的憂郁,效果相當的不好。孩子第二天告訴我們他們學生是晚上上的山,景色相當震撼。唉,我們以後兩天也沒有能夠再上山,不得不說留下了一個很大的遺憾。 ![]() ![]() ![]() ![]() |
第 5 樓 | |
溫東小兵 |
溫東小兵 於 2013-12-08 21:24 寫道: 該看的沒有看到,不該看到的就看到了。這難道不是很有趣嗎? 就在大家坐在車上很無聊地沿著盤山公路開下去的時候,坐在車廂右側的很多家長不約而同地叫了起來。嘿嘿!原來在山上樹林裡不太深的深處,掩藏著一片天體樂園。不知道是不是人太多了,有些天體愛好者就跑到了公路傍邊安營扎寨。結果,對我們這些睜著大眼找景兒的人來說,就是一大片天體撲面而來啦,不叫起來才怪呢! 這車上不止是有伊斯蘭教人士,還不少孩子呢!可惜當時相機都收起來了,車速也太快,所謂迅雷不及掩屁股,沒留下音像資料,對不起大家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啦,等車子轉上了公園街,就又是一幅新的景象。此時不過星期天下午3點多不到4點,但公園廣場附近已經聚集了不少人,或走或坐,看上去很隨意的樣子。導游告訴我們,這是蒙特利爾的一個特色,周末的下午只要天氣好就會有很多藝術家在這裡展示他們的才藝,還是免費的。所以很多人就在這裡過周末了,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可以欣賞不同特色的藝術活動,其樂融融呀!我們想想這真的是再好不過了,因為這裡離孩子的宿舍很近呐,走路不超過5分鍾而已,能多過來看看就是有福了。 旅行車的司機和導游不管這些,他們想去看看我們是不是有機會很快地過河。這和所有有河流的大城市一樣,只要是過橋就肯定會堵車。我們算比較運氣的,小堵而已,很快就上了大橋,從橋中間下到了聖海倫島。這個島位於聖勞倫斯河中間,基本上就是蒙特利爾人游戲之所。像生物圈,游泳池,F1賽車場,劃艇比賽場什麼的,也有周末音樂會在附近舉行。這裡對我們也有一個遺憾的地方,我們有個親戚的孩子本是要來這個游泳池參加比賽的,可惜歲數小了一點,沒達到比賽的要求,失之交臂了。 聽導游說,這個生物圈和溫哥華的科技世界差不多,本來是1967年萬國博覽會的美國展館,早先外邊包的是聚合材料,當時很先進的,也曾經轟動世界呢。 可惜的是1976年一場大火,把外包的材料燒毀了。後來修建了內部的建築,發現原來的球形框架也很好,幹脆就不再外包任何東西,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個建築的設計師巴克明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1895-1983)生於波士頓,本來已經上了哈佛大學,但被哈佛兩次開除學籍,未能完成學業。然而他從事球堆積的研究,發現所有的多面體都可以分解成其基本成分:正四面體。他發展的“協同幾何學”為多面體穹隆(Dome)現代建築奠定了理論基礎。1965年到1967年他與在康奈爾建築研究院時認識的日本學生Shoji Sodao,以及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幾位年輕建築師、工程師組成的工作團隊設計了這個生物圈。其直徑76米,高62米,全部是輕型金屬和復合材料構成。現在的展覽館由Eric Gauthier設計的,是一個研究中心,專門從事五大湖和聖勞倫斯河附近的生態研究。 旅行車經過了76號居住區返回蒙特利爾。這個世界知名的建築簡直太奇怪了,看得我一頭霧水,怎麼也看不出有什麼好來。只是覺得裡邊有的植物還不錯,其他的就沒有看出來任何的所以然。我估計在這裡住也不是好玩的,不知道夏天會不會有很多的蚊子,反正我們已經被蚊子騷擾得夠嗆了。 接下來旅行車走街串巷在老港老城繞了一圈,別的沒感覺,就是人多啊,跟進了王府井沒什麼區別。這時候孩子給我們發了短信:今天晚上可以在宿舍食堂吃免費晚餐。哇,太棒了! 回到學校,附近已經充滿了學生和家長。街面上煞是好看,差不多有超過半數的人,無論是學生也好,還是家長或者家人也好,大包小包往宿舍扛東西。大到被子枕頭,小到衛生紙礦泉水,滿街都是這些基本生活用品。我們也未能免俗,直接扎進了Provigo,也就是那個Superstore。不過顯然我們來的晚了點,若幹貨架已經全清光了,特別是衛生紙,特價的早就沒有了,其他的也剩下的不多。售貨員正在給洗漱用品補貨,顯然也被洗劫過了。食品還好,恐怕是因為學生都是去餐廳吃飯的,不至於現在就買吃的。當然酒類就說不好了,他們居然可以在超市裡賣酒,這跟BC省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大致給自己和孩子買了點食品和洗漱用品,就去結賬。收款員是個黑人小姑娘,很可愛,就是英語還差點。特別是面對超熱情的我們簡直有點承受不起了。 因為我們一上來就問她這裡是不是和Superstore一樣的?顯然她不知道什麼是Superstore,所以不了解。可我想起來問她這裡是不是Loblaws的?這下她就了解了,答案是肯定的。其實貨架上很多都是No Name和PC的牌子,包裝袋也是PC的,根本不用問。當然我最後還是問了一個問題:我可以不可以用PC的信用卡? 回答是當然可以!一切都很圓滿啊! ![]() ![]() |
第 6 樓 | |
溫東小兵 |
溫東小兵 於 2013-12-08 21:26 寫道: 我們拿著大包小包回到孩子的宿舍,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門口排大隊上電梯! 這可真是聞所未聞。往前看了看,能看見的大概百十人,而且包裹依然不少。大樓的服務人員竭力維持秩序,甚至把樓梯間也打開了,以便去低層的人可以自己去爬樓梯回家。我們就高了些,只好等電梯。孩子是早等得不耐煩了,她們晚上還有活動不能耽誤。一等我們上來,趕緊放下東西就下樓吃飯。這一上一下我們總算了解了為什麼電梯這麼緊張,那是因為很多孩子已經很興奮了,正在逐層找朋友去玩,所以電梯幾乎是每層都要停,不慢才怪呢! 吃飯真簡單,自助餐。自己選擇自己想吃的食品,還有專人服務。食品種類也不少,除了中餐沒有以外,別的也基本差不多了。水果和飲料都有很多選擇。衛生條件看上去也不錯。等選完的食品就去結賬。收銀員查找了一下名單,在孩子名下做了記號,這頓飯就免錢了。我們是要體驗食品的質量,所以基本上所有的種類都要了一點,集中起來量就不小了。不過我們也是一天沒好好吃飯了,大吃一頓是有益的,對不對?哈哈! 吃飽喝足,孩子著急去參加活動,我們就自己回旅館。此時還早,不過7點多點。我們想起早上來的時候,後面有條街好像正在搞活動,現在看上去也沒有結束,這不正好是個了解蒙特利爾的好機會嗎? 說走就走,我們反正已經沒有任務了,也需要個機會去溜溜食兒。 事實證明我們的決定是正確的。我們住在松針街(DES PINS),出門左拐就是聖勞倫特街(SAINT LAURENT)。果然集市還在,問了問,原來今天已經是最後一天的最後幾個小時了。看上去是整整封了一條街,包括了幾個街區。天是有點陰的,所以比較暗,集市基本上成了夜市。各個小攤子都打出了最低價。有些東西,比如長筒靴的價格實在是很誘人。走了沒多遠,LD忽然叫了起來。馬路傍邊有家小飯館,有很多人在門外排隊,把門臉都擋住了。LD說這家店就是她要找的地方,來蒙特利爾之前她已經找了很多的攻略,並且把附近幾個看上去不錯的食品店都打印了出來。現在這個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她也有點不大確定,一是因為她從來對方向沒概念,二是這門臉也太小了,好像和名氣不符,三是因為打印的指南都放旅館了,現在無法對照。本來我們就是出來遛彎的,沒想去什麼地方,當然也沒有什麼准備。別說這個啦,連地圖都沒帶。 好在我們都是剛吃過飯,不著急找吃的,因此只記下了地方,准備第二天再過來確認。沿街接著走下去,飯館越來越多,食品也越來越古怪誘人。特別是看到當地的蒙特利爾人,或三五成群,或單人獨坐,在街上悠閒地享受各種美食,那場景簡直就和成都有一拼啦。我們開始漸漸後悔剛才在學校宿舍吃多了,現在根本沒辦法再多吃一點東西。等再走過一兩個街區,眼看著誘惑越來越多,心理防線馬上就要被攻破的時候,我只好給自己找台階下啦。正好一條橫街上遠遠可以看到一個教堂,我就建議拐彎去那邊。此決定又是無比的正確,因為一拐彎就遇到一家松糕店,這也是LD的摯愛,她馬上就放棄原則撲了過去。幸運的是,這家是供應早餐的,現在已經關門,總算是懸崖勒馬,百尺竿頭少走了一步。 走過兩個街口,又有一家食品店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這次LD沒叫,因為她也不知道這家店是做什麼的。但是隔著一條街,我們就看見店裡燈火通明,而且排了很長的隊,大概有30個人左右。附近不斷有人進去,而且是目不斜視,義無反顧地進去就排隊。出來的人則是三三兩兩,提著白色的快餐盒,或者還拿著類似雪碧的綠色的飲料瓶。LD很好奇,決定進去看看。看的結果就不好說了,因為所有的招牌都是法語的,沒法理解。問問排隊的人,才知道這家是賣烤雞的,非常好吃。他們一般都是買一只整雞,或者半只雞,大家伙著吃。我們商量了一下,感覺現在吃半只雞對我們都是很大的負擔,只得放棄,留給明天了。LD命令一定要給它拍張照片,以便回家查找資料。這家店叫ROMADOS。 接下來我們就去看那個教堂。路並不遠,三個街區而已。不過時間就有點晚,快8點了。看上去教堂沒有什麼活動,也沒有人進去。我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進去,再次放棄。但這次是不對的。後來得知我們經過的是聖讓-巴蒂斯特教堂Paroisse St-Jean Baptiste,這座巴洛克式建築可是著名的文化遺產。每年的6月24日的聖讓-巴蒂斯特節是魁北克的公共假日。我們來的有點不是時候啊。 拐上了聖丹尼斯街,天色已經暗淡,但我們的游興不減。這條街上有很多的小商店,雖然已經關門,可還點亮著展示的櫥窗。還有一些小飯店,裝飾各異,且又溫馨可人,同樣散發著濃厚的藝術氣息。甚至有放在大街上的鋼琴,讓路過的戀人們可以敲打上一陣,博人一笑。 隨便說一下,下邊那個十千村在溫哥華也有一家,就在買賣街上。 終於在走到聖路易絲廣場的時候,我們感到了倦意,決定回旅館休息,也正好附近就有到旅館的公共汽車。還記得我們早上買的車票嗎? 哈哈,還可以用呢。我們就是用它上了車,很快回到了旅館。 就在我們准備就緒打算休息的時候,“惡夢”開始了。 據說是個傳統,每年新生報到,都會有一個Frosh的項目,各專業都有。這個主要的目的是讓新生更快的了解專業的特點,更快地熟悉環境。宿舍也有自己的項目,老生會帶著新生去熟悉學校和宿舍附近的環境,幫助大家認識新朋友,找到老朋友。這當然是好主意,但不知道為什麼一執行的時候就變了調兒。熟悉環境變成了熟悉附近的酒館酒吧啦。 甚至有時候是老師帶隊,大幫學生一起去喝酒。對新生來說呢,頭一次離開了父母沒人管束了,大部分又忽然符合了喝酒的年齡(因為魁北克允許18歲的人喝酒,BC就要19周歲以後了),可以合理合法地喝酒了,再有幾個歲數大點的人帶著,不發點瘋恐怕是不行了。 年輕人發瘋也比較正常。但是不巧的是我們旅館正好在學校宿舍和聖勞倫斯街之間,這就麻煩了。從差不多10點開始,大隊的學生從旅館窗下經過,去那條我們都感覺誘惑多多的聖勞倫斯街上喝酒。而且,他們可一點也不安靜啊,大呼小叫的,真有點被解放了的味道。幸好我們頭一夜是在飛機上過的,又辛苦了一天,入睡是沒問題的,但是不斷地被吵醒,就這樣剛睡過去就被吵醒,剛睡過去就被吵醒,簡直是煩透了。好不容易熬到五六點鍾,學生是不鬧了,我們又睡不著了。 ![]() ![]() ![]() ![]() |
第 7 樓 | |
溫東小兵 |
溫東小兵 於 2013-12-09 20:34 寫道: 這怎麼辦呢? 凌晨6點,我們睡不著了。 於是,我們決定,既然睡不著,幹脆就不要睡了。我們不是還有那個全日通用的車票嗎? 那是24小時有效的,到現在還有1個多小時可以用。昨天早上從機場過來用了一次,晚上遛彎的時候用過了一張,現在可以再用一次。 決心已定,下一步就是起床洗澡換衣服,帶上地圖相機車票,出發。 星期一早上7點,我們又一次站到了蒙特利爾的街頭。 這一次,我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准備。在溫哥華就已經選擇好准備要去的地方,並且打印了出來;到了蒙特利爾又拿到了新的地圖。相機滿電,內存充足,三腳架都帶好了。前一天晚上已經查好了公車線路,就在傍邊的聖於爾班(Saint-Urbain)街上,55路汽車。沒有任何理由再猶豫了。 55路車站不遠,趁等車的時候我查看了一下地圖。這時候傍邊一位等車的女士就問了我們要去什麼地方? 就這樣,我們確認了這條線路肯定可以去老城。而且不止這樣呀,一直等我們都上了車,她都一直在告訴我們可以去什麼地方,地鐵在什麼地方,等等等等,直到她下車。 你知道,一個人對一個陌生城市的感覺往往取決於他在這個城市最初遇見的幾個人。而我們在蒙特利爾才呆了24個小時,幫助過我們的人已經數不清了。這可能是一種緣分,但他們的熱情和好客已經讓我們感慨不已,心裡絕對是溫暖的。 當然,我們的目的地簡直是太好找了,因為那個地標實在是太大太高太醒目,以至於一公裡之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她。而55路公車仿佛是謙卑地一路向著她小跑過去,等到了她的身邊時又拐了一個彎,規規矩矩地回避到了一邊。 她是諾特丹聖母大教堂,或者叫聖母聖殿,Notre-Dame Basilica of Montreal。 真的不需要多說什麼,這座建築的外表要告訴人們的就已經太多了。這座酷似巴黎聖母院的建築是北美最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中國人俗稱就是小巴黎聖母院。 因為我們到的太早了,教堂沒有開門。也是因為太早了,我才拍了這張看不到游人的照片。以後的每一次過來,周圍都是大量的人群,再也沒有機會拍下一張沒有人的照片啦。 既然教堂沒開門,那就去附近轉轉好啦。蒙特利爾的精華都在這裡呢。 ![]() |
第 8 樓 | |
溫東小兵 |
溫東小兵 於 2013-12-09 20:38 寫道: 聖母大教堂對面是兵器廣場。廣場左面是國家銀行Nation Bank,廣場對面是蒙特利爾銀行,BMO。廣場右側的紅色建築是蒙特利爾第一個“摩天大樓”。 1642年,麥宗諾爵士保羅•高梅迪(Paul Chomedey, Sieur De Maisonneuve)與一群法國殖民地者來到了今天的蒙特利爾,在聖勞倫斯河邊的克萊爾角(Pointe-à-Callière)登陸。他們就在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座叫做瑪麗城(Ville Marie)的新城堡。現在,這座城市叫蒙特利爾,老瑪麗城也變成了蒙特利爾最繁華的市中心。麥宗諾爵士的雕像就在廣場中間。手槍,寶劍和旗幟就是殖民的標志。鴿子不過是臨時性的裝飾物。 BMO銀行一共是三座相連的建築,中間是最老的,右邊的是中間產品,左邊則是時髦的摩天大樓了。 National Bank比較好玩,這倒不是因為它的建築,而是建築左右的兩座雕像。左邊的是英國紳士和法國狗,右邊的則是法國女士和英國狗。 沿著大教堂向河邊走,下一條街是保羅街Rue Saint Paul。這條街就是買賣街啦,完全是歐洲風格啦。早上沒什麼游客,走一走真是愜意的很呢。 在聖保羅街和聖迪濟耶街的交叉口,有一個很好玩的街心小花園。在那裡有三位永遠的老娘們, 永遠都在逗大家開心,哈哈! 左邊這位顯然有無限的委屈,右邊這位則是有無限的同情,而中間的呢,貌似跟誰都很親近,其實在我看來是一肚子的不屑。 伙計正在打掃桌椅,離開張還有點早呢,街上更是沒個游人,連上班的人也沒幾個。 ![]() ![]() ![]() ![]() ![]() ![]() |
第 9 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