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本頁面介紹的學校/地區等最新動態或有任何疑問和建議,可以點擊我要咨詢按鈕, 填寫聯系表格,加西網特約顧問將及時回復,並為您耐心解答。

![]() |
概況 | ![]() |
![]() |
小學 | ![]() |
![]() |
中學 | ![]() |
![]() |
新樓盤 | ![]() |
![]() |
售房 | ![]() |
![]() |
租房 | ![]() |
![]() |
新聞 | ![]() |
![]() |
論壇 | ![]() |
![]() |
黃頁 | ![]() |
![]() |
地圖 | ![]() |
![]() |
地址查學校 | ![]() |
||
![]() |
![]() |
作者 | 內容 |
---|---|
散淡之人 |
散淡之人 於 2009-7-05 18:19 寫道: 去年9月在楓華雜志做過一個專題報道,請看相關文章。今年,北溫家長的動議已獲通過。埃德蒙頓公立學校開設中英雙語浸入式教育,已經25年,看看他們的經驗,也可以幫助我們加西的家長解決一些疑惑,比如是否會影響到孩子的英語程度,還有將來去美國的問題。美國的AP考試,中文早已是其中之一。 0809 cover story 1 漢語熱全球,跨國總動員 文/楊惠萍 2008年5月,加拿大卑詩省政府與中國國家漢辦簽署協議,共同開發網上中文普通話學分課程。 2008年7月,三名來自北溫哥華市的學生家長,為推動在北溫建立第一間始自幼兒園的公立中英雙語學校,前往阿爾伯特省的埃德蒙頓市,正式開始中英雙語教學的“取經”之旅。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由美國大學理事會和中國國家漢辦共同組成2008“漢語橋-美國中小學校長訪華之旅”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隆重揭幕——來自美國42個州的450名中小學校長及教育工作者,分成17個小組,分赴中國北京、黑龍江、浙江、山東、雲南等13個省市,開始為期一周的中國語言文化體驗及中美教育交流活動。 埃德蒙頓公立中英雙語學校成立於1984年,迄今已歷25年,成果累累,被視為全加拿大乃至北美雙語教育的典范。其間,“埃德蒙頓學生家長委員會”功不可沒。多年來,家委會對中英雙語教學的奔走呼號和孜孜推動,不僅直接創造並帶旺了當地雙語教育源源不斷的市場需求,而且堅持不懈地為雙語教學的發展規劃及課程設計等積極貢獻意見,成為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所倚重的“民間智囊團”。埃德蒙頓市的雙語學校發展模式,被業界喻為“自下而上”推動並獲成功發展的經典辦學案例。 而“漢語橋-美國中小學校長訪華之旅”,是中美兩國為順應全球化大潮及漢語教育市場的旺盛需求,共同建立並積極推動的國家級語言交流與合作項目。2006—2007年,雙方共組織了1200名美國中小學校長及教育官員,赴中國19個省、市、自治區的246所學校參觀訪問。此外,中美雙方還共同擬定了合作推動AP中文實施的五年規劃並正式簽署中國語言文化項目合作協議,包括由漢辦資助大學理事會開展AP中文課程和考試項目開發、選派中國志願者中文教師赴美執教、向美教育機構派遣中國語言文化巡講團等深入合作。 更深一層,中國語言文化項目在美順利運作的背後,擁有美國將漢語列明為四大“關鍵外語”(Critical language)之一的國家級推動力量。正因為此,自2002年起,漢語教學在美國得到了上自白宮、國會山、教育部、國防部,下達州政府、學校局、媒體、家長及學生的各方支持和積極響應。目前,在全美已有近500家公立中學開設了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美國成為全球漢語熱潮最熾、漢語教學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在加西,尚處於向市教育局提交動議階段的“北溫哥華市中英雙語公立學校”,前路仍長。在此之前,三名背景各異的家長為了這一共同的目標已協力工作了兩年,包括建立一個宣傳性網站和一家私立中英雙語幼兒園。 由於種種原因,加西的漢語教學發展相對於美國及阿省,顯得步履遲緩,但是,透過三名北溫家長的行動、以及最近卑詩省政府與中國國家漢辦簽署的共同開發網上中文普通話學分課程的合作協議,我們欣喜地看到,來自執政黨及民間支持的合力,正在形成為一股日益強大的潮流,推動著加拿大的漢語教學發展向前邁進。 |
樓主 | |
散淡之人 |
散淡之人 於 2009-7-05 18:20 寫道: 三名北溫哥華家長的“取經之旅” 文/強紅蓮 Carolyn:西人家長,供職於溫哥華市某房地產公司,她收養了一名中國孩子。 Charles:來自台灣的第二代移民,是全加拿大增長排名第八的天然保健品企業總裁。 Pamela:一半華裔血統,現任銀行投資顧問。 這三名背景各異的北溫哥華市家長,擁有一個共同的期望,就是要使中文教育成為孩子常規教育的一部分,使孩子學習中文的努力得到學校的鼓勵和認可。他們的目標是要促成在北溫哥華市開設第一所始自幼稚園的公立中英雙語學校。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三名家長結成一支密切合作的業余“項目小組”,分工協作,積極調研和籌備,並計劃近期向北溫哥華學校局“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正式提交相關動議。 在中英雙語教育領域,埃德蒙頓市公立學校的25年實踐被視為全加拿大乃至北美雙語教育的典范。埃德蒙頓公立中英雙語學校從成功創立到健康發展,“埃德蒙頓學生家長委員會”多年來持續不斷的推動與支持功不可沒。為此,在本刊的協助下,三名家長開始了為期一天的埃德蒙頓“取經”之旅。 背景各異,目標同一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中文?Carolyn認為中文會是未來的語言,讓孩子從小學中文等於給了她一個機會,使她在日後的競爭中多一個優勢,溫哥華的“環太平洋圈”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她看到中文的重要。 Charles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至少用中文交流,在他看來,如果能夠促使學校為學生創造這一環境,這將是自己所能送給孩子的最具價值的禮物。 Pamela小時後曾被父母送去中文學校學習,但是她當時很抗拒,當然現在想來非常後悔。由於工作關系,她後來又堅持自學中文,目前已基本能用普通話與顧客交流。Pamela目前關注的重點是自小學習雙語尤其中英文對於提高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具體關聯,並已儼然成為次領域的專家。由於孩子去一般的中文學校不太適應,她還特別創立了一間專門招收英語為母語兒童的國語幼兒園並開通了相關網站,目前市場反響不錯。 為了能夠更加專注於推動上述目標的實現,Carolyn將原來的全職工作改為半天工作;Charles則全面負責本項目的網絡管理、設計和市場宣傳,他說自己 “以與經營自己公司一樣的認真來經營本項目”;Pamela的職責則是負責本項目的理論研究和相關支持。 埃德蒙頓有“真經” 埃德蒙頓的“取經”之旅極其繁忙而充實。在中國國家漢辦派駐阿爾伯特省“中國語言文化特別顧問”方欣欣博士及埃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育協會前會長John Yee先生的陪同下,家長們得以與埃德蒙頓學校局的語言教育專家、埃德蒙頓公立學校課程主任Stuart Wachowic先生及埃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育協會代表進行了交流,並走訪了當地的兩所雙語小學校。 埃德蒙頓公立學校體制內的中英雙語教育發端於1983年,歷經25年的發展,由當初33名學生的英雙語課程發展到今天約2000名學生、12所學校的公立中英雙語教育體系,成為中國境外規模最大、發展最完善的中英雙語教學項目之一。埃德蒙頓因此也成為全加及其他一些國家的教育工作者競相造訪、學習和借鑒的對象,遠至芬蘭也曾經派遣代表團前來交流和考察。 埃德蒙頓中英雙語學校的健康發展,真正創造了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多贏”局面,並步入良性的市場循環。對於華裔家長而言,他們得以成功實現讓孩子在學好英語的同時、又能保持孩子作為加拿大華人的角色認同、進而得以保存並延續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良好願望;而對於非華裔家長而言,他們認同中文正在成為一門非常重要的世界性語言,因而也大力支持學校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全球化競爭能力。同時,從學校方面來講,中英雙語教學體現了獨具一格的教學特色,能吸引更多學生入學,也幫助了部分招生不足的學校順利地渡過難關。 真經之一:開辟富有吸引力的雙語特色課堂 埃德蒙頓市教育局編寫的課程大綱強調,中英雙語課堂通過培養在密集語言環境中的優秀的學習能力及豐富的文化體驗,進而協助學生培養全球公民的意識。 在校長Onyschuk先生的熱忱引領下,家長們饒有興趣地參觀了Meyonohk小學。在校內,學生們遵循全省統一的課程大綱和課程內容,只是50%為中文授課,另外50%的課時為英文授課。那麼,對學生來說會否難度太高?Onyschuk介紹說,其實這正是雙語課堂的特色:老師提供一個相互扶持的課堂,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當中學習。比如數學課用中文教授,而參加統一考試時需要用英文考試,對於老師或學生而言,都不會成為問題。因為在教導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之後,老師只需要再幫助學生熟悉相關的數學術語即可。 雙語課堂的另一個特點是注重聽力和口頭表達,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語言范例,讓學生通過耳濡目染來學習。在參觀一年級課堂時,老師讓孩子們即興表演了一首中文歌——而這不過是孩子們日常課堂活動的一部分而已。 有一名教師自豪地說,在校內他們真正做到了中文的“快樂教學”。其秘訣是,在課堂上,教師們力求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成就感,並提倡學生之間的互相扶持。在他教的學生中,有25%來自於母語為非中文的家庭,但是在校內,教師們通過提供積極正面的、互相幫助的氛圍和有針對性的教學,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從中受益。 除課程內容外,課後輔助閱讀材料對於語言學習也很重要。Onyschuk先生帶領我們參觀了學校的圖書館。圖書館中專門辟出一片中文區,有電腦,中文圖書和中國文化手工藝品,真是”中西合壁’。 真經之二:樹立成功案例,加強社區溝通 Meadow lark小學的校長Lam先生本人曾是中英雙語學校的老師。他認為開辦中英雙語項目並不是要取代本地學校的文化,而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了解、融入到本地學校文化中去,並為本地文化加添更豐富的跨文化的魅力。 Lam先生建議,北溫哥華市的中英雙語教學可以從小規模試點開始,在起步階段,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些熱愛教學工作、有活力、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組織參與課外及社區活動、而且善於與家長溝通的好老師,這樣一來課程自然受歡迎。有了這樣一個成功案例,就會有更多的需求被激發出來。選擇試點學校時,校長對於中英雙語教學形式的支持與歡迎程度也很重要。在成功之後,仍然需要不懈地與社區溝通,作適度的市場宣傳,使更多的人們了解本項目的真正價值及魅力所在。 事實上,雙語項目對於學校的正面影響在Meadow lark小學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由家長協會捐助的電腦等設施不僅用於雙語班的學生,而且惠及整個學校。最為傳奇的是,兩年前這所學校因生源不足瀕臨關閉,正是因為中英雙語項目的開辦而給這所學校注入活力,並使之“起死回生”。 真經之三:家長全力充當“幕後功臣” 埃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育能有今日的成就,由學生家長組建的“埃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育協會”功不可沒。該協會成立於1982年,脫胎於“阿省中國畢業生協會”,最初是一群熱心推動中文教育的家長組成;今天,所有參與中英雙語項目的學生家長都自動成為協會的會員。協會二十五年來薪火相傳,確保了協會工作卓有成效地持續推進。 協會內家長成員們的熱忱和團隊精神,以及他們不遺余力、不記回報的無私行為,令人敬仰。成員們積極參與到中英雙語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為學校設施、教材開發、獎學金等項目籌款、招生宣傳、為學校各種課外活動和大型文化活動作義工……不一而足。會員們既是中英雙語項目的直接代言人,更是連接家長與學校局之間的紐帶,並為埃德蒙頓市的中文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很多家長即使在自己的孩子畢業後仍舊堅持服務,大家為協會團體的力量而自豪,並由衷地熱愛中英雙語教育事業。 協會的現任會長Peter Wong先生特別召集了協會的創辦人、前任及現任董事與會長們,為來自北溫的虛心“取經”者“面授機宜”。談到“創業”經驗,首要的因素是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當年,在呈報教育局批准之前,家長們已先期白手起家,在兩間租來的教室內由兩位老師,培養出第一批33名幼稚班中英雙語學生,成功地樹立了“樣板工程”。 最初的家長聚會是通過挨家挨戶打電話的方法,邀請到所有可能感興趣的家長來參與。與此同時,組織者還邀請一些語言學、教育專家、教授及其他語種的雙語教育的專家舉辦講座,成功獲得多數家長的支持。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發端於一個樸素想法的事業現在已經是枝繁葉茂,一本裝楨精美的《中英雙語天下行》記錄了學生家長、“埃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育協會”會員們辛勤耕耘的歷程及豐收的喜悅。 真經之四:正確定位“為所有加拿大人開設的國際語言” 令人感興趣的是,1980年代初期,中國剛剛開放不久,尚不具備如今天一樣的政治、經濟影響力,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創辦者們選擇了普通話而非更流行的粵語來作為正規教學的語言?Dominic Cheng先生回答說,當年選擇普通話而非廣東話或台山話,確實曾使部分家長失望,但當時的組織者和主要負責人意識到加拿大已經與中國建交,作為官方語言,普通話未來將是必然的選擇。因此,組織者們一開始就將漢語教學定位為“為所有加拿大人開設的國際語言”而非僅僅是一門族裔語言,體現出這些開拓者的遠見。 與社區和其他團體的合作,也是這個組織的成功因素之一。作為社區一個有分量的活躍的團體,他們利用自己的凝聚力和義工隊伍,開展了許多熱心貢獻社區的活動,擴大了交往面,從而使更多的人了解他們所代表的課程及教育思想。 “經教育,長認識”,是“埃德蒙頓市中英雙語教育協會”的口號。通過語言學習,增進了解和溝通,這一觀點與前文Wachowiz先生所言不謀而合。 BC省中英雙語教學前路仍長 BC 省華裔人口眾多,而目前整個大溫地區只有一所公立小學開設了英語中文雙語課程, 這一狀況,與本地華裔人口的比重以及中文正在成為一門國際性語言的地位極不相稱。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BC省民間對漢語教學的需求非常旺盛,周末中文學校的火爆到及成人中文夜校的繁忙對應了這一旺盛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家長已不滿足於僅僅送孩子上周末的中文學校,他們渴望漢語教學能夠更廣泛地納入主流課堂,成為公立教育體系內正式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將既有助於提高孩子學習中文的動力,也能增進其對漢語學習的“歸屬感”,幫助他們真正掌握漢語。 從目前的現實條件看,推動BC省中英雙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對此,Wachowiz先生表示了解:目前,在加拿大部分人心中,仍存有“英語已經是一種世界語言,加拿大人何必再學什麼外語”這一觀點。Wachowiz認為這種思維定勢對於培養二十一世紀的全球性人才十分不利。試問中國是否在國際上正在扮演日益重要角色?試問哪個學生不希望獲得商業、文化、教育及交流等方面的便利和優勢? 而埃德蒙頓市學校局管理層能夠充分認同第二語言的學習對於第一語言學習的促進、乃至對於孩子學習能力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文化上的益處並付予積極地推動,這也是埃德蒙頓市中英雙語課程得以健康的重要因素,值得BC省學習。 離開埃德蒙頓時,已是燈火闌珊,三位家長表示,此行收獲頗豐,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預期。他們興高采烈地籌劃著接下來的行動計劃:先以家庭聚會的形式把有興趣的家長召集在一起,聽取他們的建議,並盡快發起成立溫市雙語教育協會,以此為推動中英文雙語教育開展的平台,再尋求聯手更多的學區和教育協會,共同推動BC省的中英雙語教學發展。 前路仍長,開創BC省中英雙語教學的新局面,有待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管理部門加強溝通、達成共識並付諸積極的行動。 |
第 1 樓 | |
散淡之人 |
散淡之人 於 2009-7-05 18:21 寫道: 中英雙語教學優勢多多 文 / 強紅蓮 Stuart Wachowiz先生是埃德蒙頓學校局的課程主管,負責學校局第二語言教學研究。Wachowiz先生專注於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已經整整11年了,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雙語教學的效果要遠遠優於將漢語僅僅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 活學活用的語言教學 雙語教育的一個基本理論基礎是:通過真槍實彈地使用語言來要比單純為學語言而學語言效果好。中英雙語課程的設置使得學生在真實、有目的的環境中密集接觸中文。在埃德蒙頓中英雙語學校內,小學的一些常規課程如數學、話劇、科學等均使用中文教學。而進入中學以後,中文將成為選修課,鼓勵學生閱讀中文短篇小說、戲劇、詩歌等,這樣,學生進入高中後,其中文水平大致可達到中文IB課程的水平。 這樣的課程設置體系,使得學生接觸中文的機會大大提高;而有目的地使用中文作為“真實交際手段”的機會也大為提高。其結果,乃是真正達到了通過語言獲取知識的“一箭雙雕”效果。 Wachowiz先生強調說,中英雙語教學的實踐證明,雙語教育的效果要遠比僅僅將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要好。根據統計數據表明,在中英雙語項目中學生到12年級時,基本都能達到能在中國大學入學的水平,其語言能力是僅僅把中文作為外語學習的學生無法相比的。 第二語言利於提高認知水平 很多家長可能會有一種疑問:雙語學習,是否會擠占學生學習英文的時間?同時學習兩種語言,是否會導致學生的英語程度不夠好? Wachowiz先生說,此種疑慮其實是一種認識誤區。有關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學習第二種語言,將有利於提高學生對語言結構的敏感性;反過來,第二語言會更進一步促進學生對英語的學習。事實上,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生,其思維的靈活性、創新性都能得到良好的鍛煉,他們比只學一種語言的學生認知水平更高,這一點在法語浸入式課程的特殊教育學生中亦有明顯的體現。 依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在最初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的時候,中英雙語班的部分學生可能會表現出短暫的滯後,但是大約在三、四年級以後,雙語學生的優勢就能充分地顯示出來——他們往往在各科目中都表現優秀。比如目前埃德蒙頓的IB班中,有更多的學生是來自雙語課程學校。此外,從埃德蒙頓雙語課程畢業的學生,其英文省考成績反而高於普通班的學生。 高標准課程大綱及評估體系 高水准的課程大綱、國際認可的考試和資格認證體系,從另一方面保證了埃德蒙頓市中英雙語課程的成功。課程大綱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觀賞和表述等六個方面的能力;而國際認證則為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了某種實實在在的評價標准,也為雙語課程客觀上加添了無可爭辯的可信度。 通常,中英雙語班的學生會在3、4/5、8、12年級分別參加國際通用的中文考試,包括少兒中文測試和漢語水平考試。一路有國際通用的考試把關,有高質量的系統的教學大綱作支持,從宏觀上保障了埃德蒙頓市中英雙語課程的高質量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更重要的是,埃德蒙頓市教育局開闊的視野及開明的政策,為雙語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優異的大環境。除中文外,目前埃德蒙頓市還擁有以七種其它語言開設的雙語課程,包括西班牙語、德語、阿拉伯語和旁遮普語等,並為之提供力量雄厚的研究支持。 Wachowiz先生認為,將上述語言定位為“國際通用語言”而非僅僅是一門“族裔語言”來推動其教學,這是課程本身能夠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
第 2 樓 | |
散淡之人 |
散淡之人 於 2009-7-05 18:26 寫道: Cover story 6 美國漢語熱:一個國家的總動員 文/王曉陽 近年來,美國民眾和家長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興趣日益濃厚。朝野上下,從政府到民間,對於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都從認識面到行動面予以積極的鼓勵和合作。《紐約時報》甚至將中文稱之為“中國另一種暢銷出口產品”。 作為“中文暢銷”的明證之一,由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與中國國家漢辦2005年共同擬定的關於合作推動AP中文實施的五年規劃及中國語言文化項目合作協議,成效卓著。“漢語橋——美國中小學校長訪華之旅”、向美選派中國志願者教師、AP 中文教材開發、AP中文暑期培訓班及中國語言文化巡講團均開展得有聲有色,為加強中美雙方的交流與溝通、促進美國漢語教學與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在全美已有近500家公立中學開設了中國語言文化課程,美國成為全球漢語熱潮最熾、漢語教學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國語言文化項目在美順利運作的背後,擁有美國將漢語列明為四大“關鍵外語”之一的國家級推動力量。自2002年起,漢語教學在美國得到了上自白宮、國會山、教育部、國防部,下達州政府、學校局、媒體、家長及學生的各方支持和積極響應。 推手一:白宮、國會、國防部聯手 從白宮到國會,從聯邦政府、州政府、縣政府到地方教育學區,從美國自己國家發展和安全利益出發,美國政府近年來對學習全球主要地區的語言與文化給予了高度重視。 在學習漢語及其他幾門關鍵語言的問題上,白宮與國會難得的一致。1994年,美國制定了《國家安全教育計劃》,資助各大學對全球重點區域使用的語言進行研究,包括東亞和中東。2002年,這項計劃確定四門外語為“關鍵外語”(Critical Language)進行支持,包括阿拉伯語、漢語、俄語和朝鮮語。 2005年5月25日,美國參議員利伯曼和亞歷山大曾提出《2005年美中文化接觸法案》議案,要求政府撥款13億美元,用於加強美國的中文教育和美中文化科技與經貿交流。 2006年1月5日,美國總統布什在主題為“國際教育”的大學校長高峰會議上,宣布啟動《國家安全語言》計劃,加緊培養美國的外語人才,其中漢語重新與阿拉伯語、俄語、印地語、波斯語一道,被列為美國最急需語言人才的“關鍵外語”。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項由美國國務院、教育部、國防部、中情局聯合實施,以加強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外語教學和人才培養。 白宮要求國會在2007年財政預算中批准特撥1.14億美元,用於啟動該項目,扶持學校對外關鍵外語的教學,派遣美國學生到海外學習語言。2007年,米歇根州聯邦眾議員諾倫伯格提出《2007年中文教學獎學金法案》。 美國國務院專門設立了引進中文教師的項目。美國教育部制定了新的5年發展外語教育的計劃。國家環保署2007年開通了聯邦政府機構第一個中文網站,很多地方政府都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學生學習外國語言的法規與政策。例如,2004年華盛頓市政府通過《語言使用權利法》(Language Access Act)。2006年9月,華盛頓市政府公立教育局與中國國家漢辦簽署了關於語言教育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07年10月,是政府印制供市民使用的《我說中文》小卡片,並確認在市政府各部門使用中文均有效。 推手一:工商企業界需求迫切 經濟因素是吸引美國人學習中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隨著中美經貿往來日益密切,美國企業對懂得中國語言與文化的貿易人才需求也大量增加。《紐約時報》在2006年1月的一篇報道中指出,“曾幾何時,外部世界以懷疑的眼光來看中國。但是現在,掌握中文成為到中國做生意賺錢的敲門磚,成為一件時髦的事情”。 美國許多會計師以及律師事務所,都需要會說中文的員工,許多金融、貿易公司為了拓展中國市場,也往往會招募會中文的人才。不但大的制造業、金融貿易服務業公司有這種需求,連百老匯、好萊塢的老板們也大力開拓有關中國的文化產品市場。 有趣的是,近年來,美國一些名目繁多的募捐活動和聚會,只要打出與中國有關的招牌,有與中國有關的重要人物出席,美國人就會趨之若鶩,主辦者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中國”這個詞,似乎象征著“賺錢機會”與“成功”,成了 “淘金者”手中屢試不爽的魔棒。 推手三:媒體正面報道渲染 而在美國主流媒體有關中國的報道中,近年來有關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報道越來越多。與有關中美經貿摩擦、人權批評類型報道不同的是,有關美國人學習漢語的報道多數是較為客觀、正面的,雖然有時也不乏渲染或兜售某種立場。 2006年1月3日,《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中文進入美國學校》(Mandarin Makes In-roads in U.S. School)的報道,指美聯邦政府正在鼓勵更多的學生學習中文,作為對中國正在成為本世紀的超級大國的一種默認。俄勒崗州在國防部70萬美元經費的支持下,鼓勵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生學習中文。 2007年4月5日,《美國之音》討論“如何提升美國學生外語能力?”,指出當前美國外語教育中,中文和阿拉伯語最熱門,學外語有助於改變學生人生經歷;並指出為提升美國學生外語能力,應讓學生從小接觸外語,應努力利用外國移民等寶貴資源、運用現代科技,幫助設計和發展更有效率的外國與教學項目,同時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等。 總之,美國主流報道對漢語教學的報道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具體,立場也比較正面、積極,為中文教學的推廣,創造了較好的輿論環境。 推手四:家長熱情參與 2004年2月,《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教育與兒童論壇”進行問卷調查。在回答“學習中文對美國孩子多重要?”的問題時,44%的家長回答“非常重要”,因為“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舞台上的超級強國”。認為非常重要的家長幾近一半,可見相當多的美國人認識到學習中文的重要性。 近期,一項中國駐美國使館教育處發起、針對美國中文教師的問卷調查中,回答家長對學漢語“興趣很大”、“有興趣”的分別占到39%、50%,合計達89%。可見在已經開設中文課程的學校,家長對中文學習的興趣更加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五年來,非亞裔美國家庭,而不只是傳統的亞裔家庭,對漢語教學表現出了越來越大的興趣。《紐約時報》2006年11月29日以《非亞裔對中文課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Non Asians Show a Growing Interest in Chinese Course)為題,報道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振興及其擴大全球影響力的雄心,中國可能已經在美國學校的教室中取得了勝利”。 報道並以舊金山中美國際學校為例。該校是一所私立學校,從幼兒園到八年級,課程既包括數學、音樂,也包括中國語言、歷史、文化,所有的課程,一般用漢語一般用英語進行教學。學校開辦25年來,一直主要招收亞裔美國學生,但是近5年來,非亞裔學生入學人數快速增加,從占學生總數的43%增加到51%。過去3-4年中,白人、印第安人美國家庭學生申請人數翻了一番還多。該校長把這種變化歸因於美國民眾對中國作為一個全球經濟體崛起日益增長的了解。家長強烈感覺到,學習中文對於他們孩子未來的專業發展有幫助,具有長期利益。 而在一些沒有開設中文課的美國城市郊區,家長們自己行動起來,利用自己家的房子開設中文班。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青春清欠的所謂“敏感期”學習一門外語,他或她就更可能把這門外語說得和母語一樣好。因此,有一些美國家長甚至開始得更早。他們雇傭說中國話的保姆,其到中國保姆能夠讓他們的孩子走在別人的前面,為將來的職業生涯早作准備。 推手五:學校積極行動 2003年,美國大學理事會為在美國高中新開俄語、日語、意大利語、漢語四門大學預修課程,對美國高中進行意向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有50所高中有意開設俄語課程,175所高中有意開設日語課程,240所高中有意開設意大利語課程,而有意開設中文課程的則高達2400所高中。大學理事會官員對此感到吃驚。 據華盛頓應用語言中心統計,美國至少有27個州在小學、初中或高中開設了漢語課,全國至少有12所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大部分課程用漢語普通話講授。2006年,美政府向有關學校撥款約900萬美元以支持漢語教學和其他“關鍵語言”。 芝加哥公立學校系統從1999年開始中文課,那年只有250名學生。現在,大約有6000名學生(芝加哥公立中小學共有42萬學生)在學中文。很多家長向教育局詢問,其孩子怎樣才能進入中文學習項目,或者當地學校怎樣才能開設這門課。 在康涅狄格州,大約有16所公立學校的3000名學生在學習中文,比2004年增長了10倍。而猶他州州長認為,“漢語是本世紀最重要的語言”,他本人也是美國第一個會說流利漢語的州長。 華盛頓周邊地區的漢語教學也發展迅速。《華盛頓郵報》2006年8月26日的大篇幅報道稱“美國人開始對學習漢語有緊迫感”。弗吉尼亞州最大的Fairfax學區外語督學介紹說,許多家長認為掌握漢語是一種優勢,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這一優勢。目前,該學區已有1200名學生學習漢語。 2007年秋天,馬裡蘭州有三分之一的公立學校將提供普通話教學,這個數字是一年前的兩倍。亞洲協會漢語項目負責人說,“只要看報紙的人都會認識到,他們再也不能忽視亞洲了。美國一直是以歐洲為中心的,現在我們意識到了我們對亞洲的認識是多麼不充分。” 我們相信,在符合中美兩國雙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推動兩國語言與文化交流更快、更好地發展,將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最終為中美關系的長期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
第 4 樓 | |
myjames |
myjames 於 2009-7-05 20:49 寫道: 謝謝分享 |
第 5 樓 |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