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本頁面介紹的學校/地區等最新動態或有任何疑問和建議,可以點擊我要咨詢按鈕, 填寫聯系表格,加西網特約顧問將及時回復,並為您耐心解答。

![]() |
概況 | ![]() |
![]() |
小學 | ![]() |
![]() |
中學 | ![]() |
![]() |
新樓盤 | ![]() |
![]() |
售房 | ![]() |
![]() |
租房 | ![]() |
![]() |
新聞 | ![]() |
![]() |
論壇 | ![]() |
![]() |
黃頁 | ![]() |
![]() |
地圖 | ![]() |
![]() |
地址查學校 | ![]() |
||
![]() |
![]() |
作者 | 內容 |
---|---|
周樹人 |
周樹人 於 2025-3-21 09:50 寫道: 努爾哈赤[注2](滿語:ᠨᡠᡵᡤᠠᠴᡳ,穆麟德轉寫:nurgaci [參11][注5];1559年5月14日—1626年9月30日),清太祖,愛新覺羅氏[注6],出身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世家旁系[參15],是明末後金初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也是清朝的實際創始人、奠基人之一。後金的第一位汗。祖父覺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揮使[參15],父親塔克世為覺昌安第四子[參15],努爾哈赤是嫡長子,宣皇後喜塔喇氏所出。 |
樓主 | |
周樹人 |
周樹人 於 2025-3-21 09:51 寫道: 生平事跡 少年 [align=start]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爾哈赤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的赫圖阿拉城(今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其先祖猛哥帖木兒為元朝的斡朵裡萬戶[參27][參28],至明朝永樂年間被封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參29]。努爾哈赤出生時,建州左衛已四分五裂,互不統屬[參15]。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被明廷指派為都指揮使,與其兄德世庫、劉闡、索長阿、其弟包朗阿、寶實以及長子禮敦等憑借宗族之力,一度占據了五嶺以東、蘇克蘇滸河以西二百余裡之地。覺昌安與兄弟合稱“六貝勒”[注7](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ᡳ ᠪᡝᡳ᠌ᠰᡝ,穆麟德轉寫:ninggutai beise[參31]),稱雄於該地區[參15]。他們與當時女真諸部實力最強盛的海西女真哈達萬汗王台聯姻[參15]。然而,臨近地區適逢董鄂部強盛,與六貝勒發生摩擦,六貝勒不敵,遂向哈達借兵,二者聯兵重創董鄂部,但六貝勒亦實力大損[參15]。 努爾哈赤是覺昌安的第四子塔克世和嫡福晉額穆齊所生長子,額穆齊姓喜塔臘氏,還育有努爾哈赤的同母弟舒爾哈齊、雅爾哈齊和同母妹阿吉格[參32]。額穆齊在努爾哈赤十歲時去世,繼母懇哲為王台族女,對其很刻薄。努爾哈赤結婚後不久,十九歲便不得不分家生活,僅獲得少量阿哈和牲畜[參33]。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等人以挖人參、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撿木耳等方式為生[參34]。他常至撫順關馬市與漢人、蒙古人進行貿易活動。在此期間,努爾哈赤習得蒙古語,對漢語也有了基本的認知[參35]。努爾哈赤喜歡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自謂有謀略[參36]。據一些史集記載[注8],努爾哈赤在撫順期間,曾被遼東總兵李成梁收養,成為其麾下侍從[參35]。 |
第 1 樓 | |
周樹人 |
周樹人 於 2025-3-21 09:52 寫道: 十三副遺甲起兵 [align=start]嘉靖年間起,建州右衛都指揮使王杲多次率眾劫掠遼陽、孤山、撫順、湯站等地,先後殺死總兵黑春、指揮王國柱、陳其學、戴冕、王重爵、楊五美,把總溫欒、於欒、王守廉、田耕、劉一鳴等十數員明朝武將[參38]。萬歷二年(1574年),王杲以明廷絕貢賦導致部屬坐困為由大舉進犯遼沈,被李成梁擊敗[參39]。次年(1575年),王杲窮困投靠哈達 (海西女真),結果卻為哈達國主王台所縛,獻於明廷,後被磔於京師[參40]。 王杲之子阿台逃脫,回到古勒城(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古樓村)以求東山再起,伺機復仇[參41]。萬歷十年(1582年)九月,李成梁提兵出塞破阿台部,斬首一千五百余級,宣遼東捷。努爾哈赤在敗兵之間逃脫,投奔葉赫部,貝勒清佳砮禮遇之,將自己的女兒孟古哲哲與努爾哈赤訂婚,並派兵護送其回赫圖阿拉[參35]。萬歷十一年(1583年)二月,為徹底斷絕後患,李成梁發兵攻打古勒城,但古勒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之阿台力戰,李成梁久攻難下[參41]。這時,明軍向導、建州女真蘇克蘇滸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用計誘使阿台部下開城,明軍進入後屠城[參41]。由於阿台之妻為努爾哈赤大伯禮敦之女,為使其免受兵災,當時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在城中對阿台勸降,卻一同被明兵殺死於亂軍之中[參41]。努爾哈赤得知此事後,上書明朝為何無故殺其祖、父。明廷下詔表示是誤殺,同時授予努爾哈赤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和都督敕書,歸還覺昌安和塔克世的屍體[參42]。努爾哈赤重新收整舊部,部眾有完布祿、安費揚古父子等,加之前收部眾額亦都等共有數十人[參43]。 |
第 2 樓 | |
周樹人 |
周樹人 於 2025-3-21 09:52 寫道:![]() 萬歷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對圖倫城發起了襲擊。由於受到他人挑唆,僅噶哈善哈思瑚與常書、揚書兄弟依約前來[參47][參48]。但攻至圖倫城時,發現尼堪外蘭早已攜家屬逃至甲板(嘉班),努爾哈赤得勝而歸[參46]。此役為努爾哈赤起兵以來之首戰[參46]。八月,努爾哈赤攻打甲板城。然而,先前背盟的薩爾滸城主諾米納與其弟鼐喀達見尼堪外蘭有明朝做靠山,勢力較強,便偷偷地給尼堪外蘭泄露了風聲,尼堪外蘭聞風輾轉逃往撫順附近的鵝爾渾城[參49]。努爾哈赤再度撲空,遂收尼堪外蘭部眾後而還[參49]。 諾米納的背盟,使努爾哈赤懷恨在心。因為實力的不足,努爾哈赤沒有當即表現出來,而是在心中想好了計取之策[參50][參43]。不久,諾米納與其弟鼐喀達約同努爾哈赤會攻巴爾達城,努爾哈赤深知機會來臨,便佯許盟約。戰前,努爾哈赤請諾米納先攻,諾米納不從,努爾哈赤表示諾米納若不先攻,可將軍械給他,由他先攻。諾米納聽從了努爾哈赤的建議,將軍械給他,但努爾哈赤得到軍械後便將諾米納、鼐喀達執殺,取薩爾滸城後班師[參51]。後薩爾滸城有逃出之人前來歸附,努爾哈赤盡還其妻兒,遣回整修薩爾滸城,但這些人後來背叛了努爾哈赤[參52]。 同年,由於擔心努爾哈赤的起兵會招惹明朝,對其宗族不利,努爾哈赤的大伯祖德世庫、二伯祖劉闡、三伯祖索長阿、六叔祖寶實的子孫同誓於堂子,預謀殺害努爾哈赤[參53]。寶實之子康嘉與綽奇塔、覺善二人共同謀劃,以族人兆佳城主李岱(裡岱)為首,聯合哈達劫掠努爾哈赤屬下的瑚齊寨[參53]。得知族叔引哈達兵來犯,努爾哈赤遣安費揚古和巴遜二人率十二人追至其分俘虜處突襲,哈達兵敗走。安費揚古和巴遜殺四十名哈達兵,將所掠人畜盡數奪回[參54][參55]。萬歷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爾哈赤因族叔李岱前引哈達兵來犯,攻其兆佳城。攻城之際,大雪紛飛,有部屬以天氣加之李岱已入城回防為由勸努爾哈赤回兵,但努爾哈赤志在必得。李岱雖有一定准備,但是在氣勢上被努爾哈赤一方壓倒。額亦都作戰勇猛,率先登城,李岱等城陷被俘[參56]。 努爾哈赤的三伯祖索長阿之子龍敦也很積極地參與謀害努爾哈赤。他先挑撥諾米納背盟,後又唆使努爾哈赤繼母之弟薩木占將努爾哈赤部屬噶哈善哈思瑚計殺[參57]。努爾哈赤本人也遭到多次暗殺未遂,但由於自身實力有限,努爾哈赤不願過多樹敵,數次故意以其他借口將來暗殺他的刺客們放走[參58]。六月,努爾哈赤為噶哈善哈思瑚報仇,親自統兵四百,攻打薩木占、納木占、訥申、完濟漢等把守的瑪爾墩城。瑪爾墩城是一座山城,三面為峭壁,難以攻克。雙方戰至第四天,努爾哈赤趁城中缺水、守備暫時出現松弛之際,派手下大將安費揚古從小路攀岩而上,一舉攻克瑪爾墩城。訥申和完濟漢逃往哲陳部界凡城[參59][參60]。 九月,努爾哈赤聽說董鄂部內亂,統兵五百,攻打其部長駐地齊吉答城,董鄂部長阿海聞訊聚兵四百死守。努爾哈赤用火攻,焚燒城樓以及城外廬舍。但城池將陷之際,天降大雪,努爾哈赤不得不班師回城[參61]。還師途中,努爾哈赤又向翁科洛城發起了進攻,仍采用火攻之策。努爾哈赤登上房舍向城內射箭,卻被對方的神箭手鄂爾果尼、洛科接連射中,尤其洛科之箭正中其頸部。努爾哈赤血流不止,幾度昏厥。主將受傷,只能撤退[參62]。努爾哈赤傷愈後,再攻翁科洛城,城陷後俘獲鄂爾果尼、洛科,眾將建議殺之以報一箭之仇,但努爾哈赤有感於二人之勇敢,納入麾下、授以牛錄額真之職[參63]。 萬歷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爾哈赤在對蘇克蘇滸部、董鄂部取得勝利之後,又劍指蘇克蘇滸部左鄰之哲陳部。努爾哈赤以披甲兵二十五、士卒五十攻打哲陳部界凡城,但因對手准備充分,努爾哈赤無所斬獲[參64]。當回師至界凡南部太蘭岡之時,界凡、薩爾滸、東佳、巴爾達四城之主率四百追兵趕來。瑪爾墩城之戰的敗軍之將、界凡城主訥申、巴穆尼等率先逼近,努爾哈赤單騎回馬迎敵。訥申將努爾哈赤馬鞭斬斷,努爾哈赤回馬揮刀斬斷訥申肩,訥申墜馬而亡,又回身一箭射巴穆尼,巴穆尼亦墜馬而死[參64]。追兵見主帥陣亡,呆立一旁。努爾哈赤親自殿後,用疑兵之計與其部屬七人將身體隱蔽,貌似有伏兵一樣僅露頭盔。敵軍失去主帥,軍心不穩,又擔心有伏兵,因此不敢再追[參64][參65]。 四月,努爾哈赤再率綿甲兵五十、鐵甲兵三十征哲陳部,途中遇界凡等五城聯軍八百[參66]。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努爾哈赤的五叔祖包朗阿之孫札親和桑古裡卸下身上的鎧甲,交給別人,准備逃跑[參66]。努爾哈赤怒斥二人後,與其弟穆爾哈齊、包衣顏布祿,兀凌噶四人射殺敵軍二十余人[參66]。敵軍雖眾,但畏於努爾哈赤一方之勇猛,士氣大衰,紛紛潰逃。努爾哈赤追至吉林崖,大獲全勝[參66]。努爾哈赤收兵後對這場戰斗頗有感慨,稱此為“天助我以勝之也”。九月,努爾哈赤起兵攻克蘇克素滸河部安圖瓜爾佳,斬城主諾謨琿而班師[參66][參67]。 萬歷十四年(1586年)五月,努爾哈赤起兵攻渾河部貝歡寨。七月,努爾哈赤起兵圍攻哲陳部托漠河城,時天雷震死努爾哈赤兵中二人,遂罷兵而回。後努爾哈赤起兵招服托漠河城,便乘勢率兵星夜兼程趕往仇人尼堪外蘭所居住的渾河部的鵝爾渾城,攻克該城後並未發現尼堪外蘭。努爾哈赤登城瞭望,發現向城外逃竄之四十人中有一人疑似為尼堪外蘭。努爾哈赤遂領兵去追,射殺潰卒八人[參68],尼堪外蘭趁亂逃往撫順[參68]。回到鵝爾渾城後,努爾哈赤將城內十九名漢人斬殺,其余被俘虜的六名受箭傷之漢人則重新將箭插入傷口,令他們去向明朝邊官報信,索要尼堪外蘭[參69]。明朝見努爾哈赤逐漸勢大,而尼堪外蘭已毫無利用價值,決定不再對其進行庇護[參69]。努爾哈赤命齋薩等四十人前去取尼堪外蘭,尼堪外蘭見之欲躲,卻已無退路,被齋薩等人當場斬殺,回去後將首級獻給努爾哈赤[參69][參70]。 |
第 3 樓 | |
周樹人 |
周樹人 於 2025-3-21 09:53 寫道: 萬歷十五年(1587年)九月,在統一建州女真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在呼蘭哈達(滿語:ᡥᡡᠯᠠᠨ ᡥᠠᡩᠠ,穆麟德轉寫:hūlan hada,山名,意譯為煙筒山)與嘉哈河(二道河)、碩裡加河(首裡口河)之間的天然地勢之處建造了佛阿拉山城(滿語:ᡶᡝ ᠠᠯᠠ,穆麟德轉寫:fe ala,今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二道村)[參76],有柵城、外城、內城三重[參76]。其後,努爾哈赤宣布制定國政、法令,自稱“女直國聰睿貝勒”(滿語:ᠰᡠᡵᡝ ᠪᡝᡳ᠌ᠯᡝ,穆麟德轉寫:sure beile)[參77]。此時,努爾哈赤已由起兵時微不足道的“十三副遺甲”、數十人,發展為一萬五千余部屬的強大女真勢力之一[參76]。 努爾哈赤掩飾父祖被殺之恨,對明朝表現出一副十分恭順的樣子,使得李成梁誤以為努爾哈赤既可以為明朝所用,又成不了氣候[參78]。李成梁甚至一度產生了依仗努爾哈赤之兵侵占朝鮮而自立的野心,於邊事常常敷衍[參79]。只要努爾哈赤對明廷表忠,即“保奏給官”,甚至“棄地以餌之”,因此被宋一韓、熊廷弼等廷臣所參劾[參80][參81]。當時朝鮮兵曹判書李德馨曾對此評價到,“其(努爾哈赤)志不在小,助成聲勢者李成亮(梁)也。渠多刷(送)還人口於撫順所,故成亮奏聞獎許。馴至桀驁雲耳”[參82]。此外,在努爾哈赤統一建州的這幾年內,李成梁把遼東重兵集中用於對付海西女真和韃靼勢力,大敗二者。海西女真葉赫、哈達等部連遭三次重創,葉赫貝勒楊吉砮、清佳砮均被殺;李成梁攻打遼東蒙古諸部,連獲大捷十次,斬首五六千級,但遼東明軍亦損失嚴重[參83]。這在客觀上為努爾哈赤統一建州減少了幾方面頗具威脅性的外部幹擾[參78]。 吞並海西女真 |
第 4 樓 | |
本壇第一毒舌 |
本壇第一毒舌 於 2025-3-21 09:53 寫道: 劉廳長是漢族人還是滿族人? 別扯什麼中華民族,根本沒那個玩意。 |
第 5 樓 | |
周樹人 |
周樹人 於 2025-3-21 09:53 寫道: 萬歷二十年(1592年),總攬日本大權的關白豐臣秀吉統領其屬下大名入侵朝鮮,數月內席卷朝鮮全境。朝鮮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朝遂派援兵入朝。努爾哈赤認為日本占領朝鮮,必犯建州,於是上書明兵部尚書石星,請求出兵入朝援助[參84],但由於朝鮮方面以宰臣柳成龍為代表擔心會引狼入室而未獲允許[參85](也有說法認為努爾哈赤曾出兵援助朝鮮[參86])。在明軍與豐臣政權交戰的六年間,遼東兵力空虛,客觀上給努爾哈赤吞並海西諸部提供了機遇[參87]。 ![]() 主條目:古勒山之戰 努爾哈赤以微末之力起家,故素來被自認為“世積威名”的海西眾貝勒們所輕視[參88]。但隨著努爾哈赤一統建州、逐漸勢大,終於引起了海西女真的不安[參89]。哈達貝勒扈爾幹、葉赫貝勒納林布祿等試圖以結親的方式對努爾哈赤進行控制,但未能奏效[參90]。隨後,以葉赫為首的海西諸部數次對努爾哈赤進行勒索,企圖脅迫其割地以限制建州之擴張,均被努爾哈赤嚴詞拒絕[參91]。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見威逼恐嚇無效,葉赫糾結哈達、烏拉、輝發四部之兵去劫建州戶布察寨。努爾哈赤聞訊率兵前來,追至哈達領地富爾佳齊寨時與哈達貝勒孟格布祿統領的哈達兵相遇。努爾哈赤親自殿後,希望將敵軍引入埋伏。這時追兵逼近,努爾哈赤一箭射中一追兵馬腹。突然,努爾哈赤所乘之馬受驚,幾乎使其墜地,三名哈達騎兵趁勢向努爾哈赤砍去。正在這時,安費揚古及時出現,將三人殺死。努爾哈赤整裝坐定,一箭射中孟格布祿的坐騎,孟格布祿改乘其部下之馬逃走。富爾佳齊之役,努爾哈赤勝利而歸[參92]。 然而,海西貝勒貴族們不能接受這一失敗,規模更大的一場戰役爆發了。九月,以葉赫貝勒布寨、納林布祿為盟主,聯合哈達貝勒孟格布祿、烏拉貝勒滿泰以及其弟布占泰、輝發貝勒拜音達裡、蒙古科爾沁部貝勒" target="_blank" title="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AE%89_(%E7%A7%91%E5%B0%94%E6%B2%81%E9%83%A ![]() 第二日,努爾哈赤派出武理堪前去偵查,擒獲葉赫一卒。經訊問得知來犯之敵有三萬之眾。三倍於己的兵力使建州聞之色變[參95]。但努爾哈赤認為,對方人馬雖眾,但是首領甚多,調度雜亂不一,只要傷其頭目一二人,便可將其擊潰[參95]。九部聯軍先後圍攻扎喀城、黑濟格城,均不克,聯軍又被建州軍在沿途設置的重重障礙工事所阻攔,首尾如同數段長蛇一樣行至古勒山下[參96]。次日,努爾哈赤率兵馬據險布陣,布寨、納林布祿等率聯軍前來圍攻。努爾哈赤命額亦都前去迎敵,將聯軍先鋒暫時遏制。布寨被額亦都的挑戰所激怒,揮刀驅騎而戰,但戰馬被橫木絆倒,布寨摔倒在地。建州士兵吳談趁勢坐到其身上將之殺死[參96]。納林布祿見其兄戰死,昏倒於地,葉赫兵因此陷入混亂之中,他們收起布寨的屍體,救起納林布祿,奪路而逃[參96]。其他貝勒、台吉見兩位盟主一死一逃,士氣渙散,也紛紛潰退。科爾沁貝勒明安的馬失陷於陣,慌亂之中竟然改騎一匹無鞍裸馬狼狽狂奔[參97]。建州軍從山上一擁而下,趁勢掩殺,聯軍慘敗,烏拉貝勒滿泰之弟布占泰也被生擒。建州軍一路追擊至百余裡之外的輝發部境內。至天黑,努爾哈赤收兵回城[參98]。 |
第 6 樓 | |
周樹人 |
周樹人 於 2025-3-21 09:54 寫道: 破哈達 [color=var(--color-subtle,#54595d)]][/color] 哈達部因居所在哈達河(今鐵嶺市清河區)流域而得名,其地東臨輝發、西抵開原、南靠建州、北接葉赫,在海西女真諸部中方位偏南,因從廣順關入明朝進貢而被稱作“南關”[參101]。哈達在萬汗王台為國主時期曾一度為女真各部之霸主。王台曾被明朝冊封為右柱國、龍虎將軍,封其二子為都督僉事,又賜大紅師子纻衣一襲,深獲倚重[參101]。王台有意一統女真諸部,但因為明朝既定的“分而治之”之策不受支持[參101]。王台晚年昏庸,追求享樂、偏信讒言,導致部屬叛離,病死於努爾哈赤起兵前十個月[參101]。 王台死後,二子爭位,哈達陷入混亂[參101],至其幼子孟格布祿即位時,又接連遭到明朝、葉赫的打擊,走向衰落[參102]。對於這種情況,努爾哈赤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優待哈達來投將領。對於孟格布祿的騷擾雖然給以還擊,但不主動采取攻勢,以待更好時機[參102]。古勒山之戰後,葉赫希望一統海西,遂出兵哈達。孟格布祿抵擋不住,便以自己的三個兒子為人質,向建州求援,努爾哈赤派費英東和噶蓋率兵兩千進駐哈達[參103]。葉赫見此,又不願哈達倒向建州一邊,便設計挑唆孟格布祿擒建州來援二將為人質,盡誅其人馬,再贖回在建州做人質的三個兒子,葉赫許以孟格布祿所求之女,兩家結盟。孟格布祿應允了[參103]。然而,機密泄露,努爾哈赤獲悉後,決定出征哈達。 |
第 7 樓 | |
周樹人 |
周樹人 於 2025-3-21 09:55 寫道: 滅輝發 [align=start]輝發部原居於黑龍江流域,屬******察部,後遷徙至松花江支流輝發河,因地得名[參104]。統治家族本姓益克得裡,後改那拉[參104]。傳至王機褚時,招撫鄰近諸部逐漸強大,始稱國主[參104]。王機褚在輝發河畔扈爾奇山上築城。該城有三重,憑險要地勢而造,以堅固異常聞名[參104]。蒙古察哈爾部扎薩克圖汗土蠻曾經親自率軍攻打扈爾奇山城,無功而返[參106]。輝發東南兩面與建州相鄰、西接哈達、北與烏拉接壤。哈達滅亡後,輝發遂處於被建州三面包圍之勢[參104]。 王機褚死後,由於其長子先死,長子之子拜音達裡殺其叔七人自立,導致眾叛親離,其堂兄弟和部屬紛紛逃至葉赫貝勒納林布祿處避難[參104]。拜音達裡遂將自己屬下七員大將之子送至建州做人質,請求努爾哈赤助其穩定局勢。努爾哈赤派兵千人鎮壓叛亂者,並安撫企圖叛亂的部眾[參104]。不過,拜音達裡害怕與建州來往過於密切得罪葉赫,並非真心想同建州結盟。不久,葉赫以送還其部屬為條件,要求拜音達裡取回人質,與建州解除同盟關系。拜音達裡從之,但葉赫卻沒有如約歸還其部眾。拜音達裡又轉而向努爾哈赤賠罪,並求與建州結親。親事定下後,拜音達裡又害怕葉赫怪罪,背約悔婚[參107]。拜音達裡的這種搖擺於建州和葉赫之間的兩面之策,終於給自己帶來難以解決的麻煩。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九月,努爾哈赤以拜音達裡兩次“兵助葉赫”和“背約不娶”為由發兵攻打輝發[參107]。扈爾奇山城雖然堅固異常,但建州兵晝夜圍攻,最後仍然攻入城中,拜音達裡父子兵敗被殺。建州屠其兵、遷其民而還。輝發滅亡[參108]。 烏拉部,統治者為那拉氏,與哈達同祖[參108]。因定居於烏拉河(今松花江上游)而得名[參108]。從始祖納齊布祿起,八傳至貝勒滿泰[參108]。滿泰曾派其弟布占泰參與古勒山之戰,但大敗而歸,布占泰被俘,被留居建州三年[參108]。後來,滿泰被部民所殺,努爾哈赤扶植布占泰回烏拉繼位。期間,布占泰之堂叔興尼牙欲殺布占泰而奪位。布占泰依靠努爾哈赤的支持將興尼牙擊敗,坐穩了烏拉貝勒的位置[參108]。努爾哈赤為籠絡布占泰,曾五度與其聯姻,七次盟誓[參109]。然而,布占泰素有“悍勇無雙”之名,並不服輸,總希望東山再起,與建州、葉赫鼎足而立[參110]。他西聯蒙古、南結葉赫,對建州形成夾擊之勢。《滿文老檔》還記載布占泰稱汗一事,正可以顯示出他的野心,與建州產生矛盾也在所難免[參111]。於是,在雙方同盟的六年後,摩擦發生了。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東海女真瓦爾喀部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前來拜見努爾哈赤,述說其部在投奔烏拉後,屢次遭到布占泰的羞辱,希望可以歸附建州[參112]。於是,努爾哈赤命令舒爾哈齊、長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費英東、扈爾漢、揚古利三員大將率三千兵馬即刻趕至蜚悠城收服部眾。布占泰聞訊後,派其叔博克多率軍一萬余兵馬前往截擊[參109]。舒爾哈齊因與布占泰之姻親關系,同部將常書、納齊布止步於山上,按兵觀望[參109]。當時大雪紛飛,扈爾漢、揚古利分兵保護投奔之部民後,率二百兵與烏拉軍先鋒在烏碣岩展開激戰。隨後褚英、代善各率兵五百從兩翼夾擊,烏拉軍大敗,代善陣斬烏拉主將博克多父子,副將常柱父子和胡裡布兵敗被俘[參109]。此役,建州軍斬殺烏拉軍三千余眾,得馬匹五千余、甲三千余,獲得大勝[參113]。烏碣岩之戰進一步地削弱了烏拉的實力,而且也打通了建州通往烏蘇裡江流域以及黑龍江中下游之路,對後來招撫野人女真起到了作用[參113]。此戰舒爾哈齊的按兵不動還成為日後努爾哈赤與之決裂的導火索[參114]。 努爾哈赤曾將討伐烏拉比喻成砍大樹,不可能一刀而斷。因此對付烏拉的策略是盡取其所屬城郭,而孤立其都城[參113]。不久,褚英、代善等率五千兵再克烏拉之宜罕山城[參115]。萬歷四十年(1612年)九月,布占泰聯合蒙古科爾沁部率兵攻打建州所屬的虎爾哈路[參112]。同年十二月,努爾哈赤率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親征烏拉,建州兵沿烏拉河南下,連克河西六城後,兵臨烏拉城下。努爾哈赤命令建州軍攻烏拉城北門,焚其糧,毀其城門。布占泰見勢不妙,再度乞和。他乘獨木舟至烏拉河中游向努爾哈赤叩首請罪、請求寬恕。努爾哈赤在痛斥布占泰的種種罪狀後撤軍返回建州[參115]。 努爾哈赤返回後,布占泰將怒火轉移到了其妻子,努爾哈赤的侄女娥恩哲身上。布占泰曾以箭射向娥恩哲,隨後又將其囚禁[參115]。而他又試圖與葉赫部聯姻,娶努爾哈赤前聘葉赫之女。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正月,努爾哈赤以背盟、囚妻、聘娶葉赫之女、送人質於葉赫等理由,率代善、侄阿敏、大將費英東、額亦都、安費揚古、何和禮、扈爾漢等三萬大軍再征烏拉[參116]。建州軍勢如破竹,連下三城。對布占泰不滿的貴族、烏拉孤立無援之部民均望風而降[參116]。布占泰率軍三萬駐守伏爾哈城,決定努爾哈赤決戰。雙方廝殺,烏拉大敗,兵馬十損六七[參117]。建州軍一鼓作氣直奔烏拉城,布占泰令次子達拉穆率兵防守[參117]。這時安費揚古一面用雲梯攻城、一面命士兵拿出准備好的土包拋向烏拉城下,不久即與城牆高度平齊,建州軍登城而入[參117]。努爾哈赤坐在西門城樓上,兩旁豎起建州旗幟,取得烏拉城之戰勝利。布占泰大勢已去,麾下之兵已不滿百,見到建州旗幟奪路而逃。途中又被代善截擊,布占泰僅以身免,單騎投葉赫而去[參117]。建州攻占烏拉城,烏拉滅亡。努爾哈赤在烏拉停留十天,將包括布占泰諸子在內的眾烏拉降民編成萬戶一同帶回建州[參117]。 葉赫部以葉赫河(今通河)而得名,因從鎮北關入明朝貢,所以又稱“北關”[參117]。葉赫東臨輝發、西連蒙古、南靠哈達及明之開原、北則與烏拉相接[參117]。統治者本姓蒙古土默特氏,滅扈倫那拉氏後改那拉氏,定居海西[參118]。葉赫屬下有十五部人馬,以“勇猛、善騎射”著稱[參118]。傳至四世褚孔格為貝勒的時候,葉赫逐漸強大,因敕書數量分配之事常與哈達相互攻伐。在一次戰斗中,褚孔格被哈達貝勒王忠所殺,葉赫遂與哈達結仇[參118]。到了褚孔格之孫楊吉砮、清佳砮為貝勒時,趁哈達內部混亂,對其發動襲擊,報了殺祖之仇。但由於明朝支持哈達,楊吉砮、清佳砮不久即被李成梁計殺[參118]。布寨、納林布祿即位後繼續對哈達發動進攻,又被李成梁使用炮兵攻至葉赫城中,布寨、納林布祿乞合後作罷[參119]。此時正逢努爾哈赤剛剛崛起於建州,連遭重創的葉赫部希望在建州身上彌補損失,糾結九部聯軍發動古勒山之戰,結果慘敗,布寨被殺,納林布祿此後亦憂憤而死。布寨之子布揚古、納林布祿之弟金台石繼位後一方面連結明朝、蒙古、烏拉共同對抗建州,另一方面與建州結親修好以拖延時間恢復力量[參119]。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在吞並哈達、輝發的基礎上再滅烏拉,烏拉貝勒布占泰單騎脫逃至葉赫。努爾哈赤三次向葉赫索要布占泰,均遭到拒絕[參120]。九月,努爾哈赤率領四萬大軍攻打葉赫。建州軍連克吉當阿、兀蘇、呀哈、黑兒蘇等大小城寨十九座,直逼葉赫東西二城。葉赫遂向明朝求援,明朝派游擊馬時楠、周大歧領兵千人帶火器進駐葉赫。努爾哈赤見葉赫有備,於是焚其廬舍,攜帶降民返回建州[參121]。當時,努爾哈赤尚不願與明朝決裂,征討葉赫前甚至曾試圖尋求明朝支持,他提議將自己的兒子阿巴泰及其部屬三十余人送至明朝做人質,但遭到拒絕[參121]。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後金天命四年)正月,已建立後金國稱汗、正式與明朝分庭抗禮的努爾哈赤命大貝勒代善統領戰將十六員、兵五千人駐守扎喀關以防明朝偷襲,自己則率領傾國之師攻打葉赫[參121]。後金軍連克葉赫大小城寨二十余座,焚其城,俘獲了大量降民、牲畜、糧食和財產。葉赫再度向明朝求援,開原總兵馬林率全城之兵前往救援。努爾哈赤為避免腹背受敵,班師而回[參122]。作為報答,葉赫於同年三月作為明朝的北路軍出兵參與了薩爾滸之戰[參122]。然而,明軍大敗,無力再對後金發動攻勢。努爾哈赤決定趁勢發兵再征葉赫,並發誓不滅葉赫絕不還。 八月,努爾哈赤以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統率一軍,謊稱征討蒙古,實則繞路奔襲布揚古駐守的葉赫西城;另一路由額亦都等假扮“蒙古兵”攻打金台石駐守的葉赫東城。努爾哈赤則親率大軍將葉赫東城團團圍住,徹底切斷東西二城之間聯系[參122]。葉赫東西二城均為山城,十分堅固,尤其葉赫東城有城四層、木柵一層,城內防御工事齊全。禁城中有八角樓,是金台石的家眷、財產之所在,是攻堅的重點所在[參122]。布揚古、金台石見後金兵到,出城迎敵,兩軍混戰,葉赫不敵,布揚古、金台石遂各自退入城中堅守[參123]。後金兵猛攻東城,先後毀其柵城和數重外城,但東城守軍仍於內城死戰,後金軍不斷用雲梯猛攻內城,傷亡很大。努爾哈赤遂命將士挖其城牆,後金軍冒著飛矢巨石,終於攻破內城。金台石見內城被攻陷,帶妻和幼子登上八角樓。努爾哈赤讓其子、也是金台石外甥的皇太極對其勸降,被金台石拒絕。金台石舉火自焚,未果,被後金軍縊殺[參124]。布揚古見金台石已死、東城已陷,加之代善許以不死,遂開西城而降,但隨後即被努爾哈赤以參拜不恭為由處死[參125]。明朝派來助戰之游擊馬時楠等一千人也被全殲。後金對包括金台石、布揚古家眷在內的所有葉赫降民“父子兄弟不分、親戚不離、原封不動”地帶回建州[參125]。至此,努爾哈赤消滅扈倫四部的最後一個對手葉赫,將海西女真全部吞並。 |
第 8 樓 | |
周樹人 |
周樹人 於 2025-3-21 09:55 寫道: 在努爾哈赤崛起初期,因建州東西南北分別被朝鮮、葉赫、明朝、烏拉四面包圍,不便輕易發動大規模長途奔襲戰,僅在圖們江流域對東海女真進行征討,臣服瓦爾喀、窩集等部,許多首領入貢或率部投靠建州[參127]。烏碣岩之戰,建州大敗烏拉後,又打開了一條從北方進入烏蘇裡江流域濱海地區的道路,進而對黑龍江女真虎爾哈、薩哈連、薩爾哈察、使犬、使鹿、索倫等部進行多次征討,頗有斬獲[參128]。至天命十年(1626年),努爾哈赤大體上控制了女真諸部,對後來皇太極最終完成對野人女真的征服打下了基礎[參129]。 魏源認為,努爾哈赤得十個朝鮮兵不如一個蒙古兵,得十個蒙古兵不如一個滿洲兵,故而對身為建州同族的野人女真十分重視,以撫為主[參129]。由於女真生活的環境,部民多悍勇、健壯、耐饑寒、弓馬嫻熟,將招撫來的部民全部編入戶口可以增強自身實力[參130]。對女真來投諸首領,努爾哈赤盡可能優待,如庫爾喀部長郎柱率先歸附努爾哈赤,其子揚古利招為額駙,後為大臣,經歷天命天聰崇德三朝,地位僅次於旗主貝勒和五大臣[參130];努爾哈赤對剛剛徙來的女真部民也在生活上給以幫助,不願留在建州者,也發給財產令其返回,故而女真諸部仰慕而來者甚眾[參131]。對於反抗者,努爾哈赤則毫不留情地使用戰爭手段,對反抗之人進行誅殺[參132]。 自明朝攻占元大都,元惠宗北逃,退居塞北,史稱北元。當時北元仍有“不下百萬眾”之實力,並多次反攻,嘗試重新入主中原,經過明朝多次討伐一度衰落[參133]。至明朝中期,瓦剌太師也先崛起,一度統一蒙古,土木堡之役擒明英宗,後又圍攻北京、東掠女真諸部,但也先死後,蒙古再度分裂。明朝末期,蒙古主要分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分[參134]。其中漠南蒙古與建州相鄰,諸部之一的科爾沁曾於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參與葉赫組織的九部聯軍,在古勒山之戰大敗。次年,科爾沁貝勒" target="_blank" title="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AE%89_(%E7%A7%91%E5%B0%94%E6%B2%81%E9%83%A ![]() ![]() 漠南蒙古內喀爾喀部位於遼河流域、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一帶,內分五部,長年互攻,沖突不斷。努爾哈赤充分利用喀爾喀五部的內部矛盾分化瓦解、逐部爭取、優待來投貴族、部民以從中取利[參138]。五部之一的巴岳特部貝子恩德格爾是第一位內附建州的喀爾喀貴族[參139]。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十二月,恩德格爾引領喀爾喀五部使臣給努爾哈赤上尊號“恭敬汗”(滿語:ᡴᡠᠨᡩᡠᠯᡝᠨ ᡥᠠᠨ,轉寫:kundulen han,昆都倫汗),從此雙方往來不絕[參139]。努爾哈赤為進一步籠絡恩德格爾,將舒爾哈齊第四女許配給他,使其成為額駙,這對招撫其他喀爾喀來投貴族和部民起到了很大作用[參139]。 然而,喀爾喀部諸貝勒中實力最為強悍的介賽仍然選擇與明朝結盟,他與明朝三次立誓,堅持與努爾哈赤對抗[參139]。天命四年(1619年)七月,在後金攻打鐵嶺的戰役中,介賽率軍萬人埋伏於鐵嶺城外配合明朝作戰,結果大敗,後金軍追至遼河,介賽與其二子、二弟、三婿、諸貝勒、戰將、士兵等百余人被生擒,努爾哈赤在喀爾喀部同盟的最後一個障礙被掃除[參140]。同年十一月,努爾哈赤與喀爾喀部二十七位貝勒、台吉會盟於岡幹色得裡黑孤樹,雙方正式確立同盟關系[參141]。被俘虜的介賽並未處死,努爾哈赤將其囚禁在後金,以爭取同該部結盟。兩年後,喀爾喀以牲畜萬頭贖回介賽,努爾哈赤與介賽盟誓並互通婚姻[參140]。 察哈爾部以臨近蒙古與明朝邊境之處而得名,察哈爾為蒙古語“邊”的音譯,其汗駐帳於明廣寧以北[參142]。察哈爾部興起於明朝中後期,時逢北元中興之主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他分封諸子,自己則設帳於察哈爾部,之後察哈爾部領主便成為蒙古各部之共主,世襲蒙古大汗之位[參143]。隨著達延汗的去世,諸部再度陷入紛爭,蒙古大汗無法對各部進行實際支配,實權僅限察哈爾部統治范圍之內[參143]。 |
第 9 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