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为胡友平献花,这样也怕"敏感"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苏州市民到出事地点附近献花的场景,非常感人。尤其是看到这些孩子,几乎让人落泪。

父母一定告诉了他们,胡阿姨保护了他们。


苏州昨天以家属口吻发布了事件动态,胡女士已经火化,家属不接受捐款捐物,也不想被打扰。这种做法想迅速平息事态,希望公众能够转移注意力。

但是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人们没来得及送别胡女士,就到事发现场附近送花表达纪念。我朋友圈中的苏州人,也去了现场。

对鲜花真的没必要害怕。那是纪念,如果有一点抗议,也是卑微、温柔的。

这是一种仪式:通过献花,人们和死者取得某种联系,也确信“我就是苏州人”。这种情感联结,是城市当局应该珍视的。

我印象中,较早出现自发献花场景的是上海胶州路大火后。后来,在郑州水灾、东北体育场垮塌、合肥……都出现了市民自发献花的场景。

这是新的“都市传统”。但是每一次献花,也都引起所在地的一些紧张。人们会留意那些鲜花,看它们是否被清理,关注城管和有关部门,会不会粗暴地清理,那些视频会不会消失。

上篇已经消失的文章谈到“城市媒体"消失的后果:人们失去了借以展现“市民共同体“的媒介,献花就是一种补偿和联结。

人们为所在城市自豪,不仅买房买车,作为消费者而存在,人们也需要“成为市民”:看到、感知到彼此是相关的,维护自己的权利,褒扬正义,来扞卫自己的城市。


所以并不意外,在危险和悲剧出现之后,人们才会感知到所谓“城市精神”。有时候,它会以愤慨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对城市失望,严厉批评,而这也是爱的形式。

说到底,你必须为之付出点什么,承担一点责任、才会有真正的归宿感。很多城市都有大量外来者,人们离开故乡,来到新的地方,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扎根的感觉?

胡女士就是来自淮安,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否认“她就是苏州人”,因为她为苏州献出了生命。人们在献花的时候,会感知到自己与胡女士同在。


我自己体认到“我就是成都人”,是在512地震后。我在报社联系上班三个星期,在余震和海量的新闻稿件中,我变成了成都人。

如果你想献花,就去吧。我喜欢的歌手张楚曾经唱道:

我喜欢鲜花

城市里应该有鲜花

即使被人摘掉

鲜花也应该长出来

是的,城市里应该有鲜花,即使它会被人摘掉。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5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