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补贴并不是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主要原因"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欧盟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到底是否明智?奥地利《标准报》的一篇客席评论认为,为气候保护之人类大计,各国应该竞相补贴绿色产业,而不是反补贴。《法兰克福汇报》认为,中国产业优势来自于极其激烈的竞争,这值得欧洲学习


维也纳出版的《标准报》以“难道欧洲汽车产业比气候变化更重要?”为题,刊发德国知名经济学家Daniel Gros撰写的客席评论。文章认为,欧盟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特别关税是不理智的短视行为,各界应该像当年欧美就波音、空客补贴争端达成协议那样,力促欧中双方尽快化解这场纠纷,切勿损害气候保护大计。

“尽管在政治上面临困难,欧盟仍然表明准备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然而在某些领域,欧盟却在自缚手脚。比如欧盟计划从2035年起禁售燃油新车,这将是充满勇气的举措,能够快速提升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是该举措也引发巨大争议,尤其是因为电动汽车目前成本仍比传统燃油汽车高出很多。”


“不过,这一局面是可以改变的:中国产电动汽车的价格当前只有欧洲产品的一半。但欧盟非但没有欢迎来自中国的低价电动汽车,反而在近期宣布对这些产品加征17%~38%的高关税。”

文章接着指出,布鲁塞尔的这一举动说明其更关心的是本土汽车产业,而非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巴西、土耳其等其他经济体也有类似的举措。作者认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生死存亡的威胁,各国本应当欢迎相关科技产品的研发竞争,也都应该用包括补贴在内的各种手段来扶持本国的环保产业;要是大家都拒绝进口收受了补贴的别国环保科技产品,各国政府对绿色产业的研发补贴和销售补贴力度就会减弱。




中国车企的优势,到底源自于补贴,还是内卷式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图为零跑的增程型混动汽车图像来源: Caroline Che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如果欧洲消费者因为关税而为中国产电动汽车支付更高的价格,那么这笔钱就会留在欧洲,实际上流入欧盟的国库。如果欧洲消费者为欧洲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支付更高的价格,情况也是相似的,只不过受益人换成了获得更高利润的欧洲厂商。但是,如果欧洲消费者(因为关税)转而去购买欧中之外第三国生产的电动汽车,这笔钱就会流向外国。鉴于反补贴关税本身就具有歧视性,因此必然伴随有高昂的经济代价。”


《法兰克福汇报》以“毫无目标的欧洲电池产业”为题,刊发该报驻华记者撰写的评论。作者呼吁欧洲效仿中国,为这一攸关未来的产业构建稳定可靠的长期战略。

“要想涉足一个市场、推出物美价廉的产品,需要多种因素的协同,其中包括基础研究和生产工艺方面的专业技能、不过高的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稳定可靠的规划。面对已经站住脚的竞争对手,新来者若想有机会,就必须要有合适的策略。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商是来自中国的宁德时代以及比亚迪,他们在过去近三十年里积累了知识和技术。中国的高校也早已追赶上了欧洲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电力成本也远远低于欧洲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的补贴也持续了近二十年。”

“目前,欧洲产业界和政界对这些问题都拿不出什么答案。他们转而寻求依靠补贴来解决问题。其实这是对中国挑战者的一个误解。补贴确实存在于起始阶段,迄今为止也确实发挥了作用,但是补贴并不是中国产品物美价廉的主要原因。另外,各方也总是在类似的争辩中纠缠,比如:十多年后禁售燃油车的决定是否正确?可能不正确。每隔几个月就吵一轮架,这对工业界有帮助吗?毫无帮助。同样毫无帮助的还有欧盟突然取消对电动汽车的补贴。欧洲人太朝三暮四了!”

中国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才崛起为汽车强国,他们依靠的是长期的产业政策以及非常激烈的竞争:各地方政府争夺企业落地,各家企业则为市场份额争破头。其实,欧洲人的解决方案也正在于此。”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0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