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李娜: 李娜郑钦文两代亚洲之光,湖北如何成网球人才高地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出生于2002年的郑钦文勇夺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金牌,创造了新的历史。巴黎罗兰·加洛斯球场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网球的福地。2011年,李娜在这里拿下法网冠军,成为第一个获得大满贯冠军的中国球员。


李娜到郑钦文

李娜被众多中国体坛名将视为偶像。第一财经此前报道,包括中国女足名将王霜在内的很多运动员都受到李娜“独自上场”的精神感召,选择继续拼搏奋斗。


今年1月,郑钦文打进澳网女单决赛时,一张照片在网上快速流传。2014年澳网女单决赛,李娜成功夺冠,成为首位获得澳网单打冠军的亚洲球员。李娜举杯之时,12岁的郑钦文和一群小队友一起,站在电视机前欢呼跳跃。



今年郑钦文征战澳网期间,李娜在她接受采访时忽然来到现场。郑钦文脸上笑开了花,回答记者提问从一本正经变得甜美娇气,连呼“李娜姐姐”,两人随即拥抱致意。

郑钦文曾对媒体表示,每个人成长的道路都不一样,没有必要说谁是下一个谁,大家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是“第二个李娜”。她还在夺金后的采访中谈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成功者,我今后能走到哪里,取决于我自己接下来的努力。”

李娜首夺大满贯冠军对中国体育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原中国网球男队主教练姜惟曾对澎湃新闻表示,李娜带来的改变相当大,“那时我身边的朋友会说,李娜拿了冠军,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打网球也有机会?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娜,但这足以说明——整个中国网球市场和参与网球人群的信心,都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郑钦文在一次受访中这样评价李娜对她职业生涯的影响:“当她拿下大满贯冠军之后,我就在想,原来中国人、亚洲人也可以在网球这项运动中做得那么出色,也是有机会跟顶尖选手较量的。在娜姐没有赢之前,那个舞台可能是不可触摸的。在娜姐打破了这层屏障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也可以做到,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李娜曾当面夸奖郑钦文,说如果有后者的发球,自己就不怕小威廉姆斯了。李娜还建议郑钦文在场上打球不要想太多,“简单就行”。这次巴黎奥运会的比赛,郑钦文连续打了两场长达3个小时的艰苦对决,却在决赛中赢得较为轻松,球迷普遍认为,郑钦文的比赛专注度比之前高,表现得十分坚韧,能在困难局面中坚持下去。


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写道,2012年在深圳参加比赛时,她已经看到球场几乎满座,“大家都开始学习以更得体的面貌出现在国际比赛中,我觉得这就是很大的进步,网球开始融入了民众的生活,这比出一个世界冠军、一个大满贯冠军更值得高兴。如果说我还有什么心愿,那就是希望网球运动尽早在中国开花结果,我迫切地希望看到中国小将们能够脱颖而出,走向世界赛场”。

李娜和郑钦文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伟大的冠军相继出现,离不开偶像的力量,在偶像的感召下,更多怀着热爱的年轻人投身这项运动,使其蓬勃发展,持续突破。

网球“冠军之省”

奥运网球女单决赛前,湖北武汉长江灯光秀为郑钦文点亮了“中国红”。郑钦文的出生地湖北十堰,在奥体中心综合体育馆设置了大屏幕直播,免费向市民开放观赛。中新网还采访了现居住在襄阳市的郑钦文奶奶陈太英,她说孙女“不服输,身上总有一股劲”。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49 Seconds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