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是为了官方利益还是真正的户籍制度改革?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客座评论:是为了官方利益还是真正的户籍制度改革?】


“中共现在的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是改革,而纯粹是为了所谓国家的经济利益。”

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所谓的房产库存,用"买房换户口"的名义,诱人上钩。户籍制度带来歧视和二等公民现象,并不能通过这次所谓的改革有明显的改观。https://t.co/Y1tIGhU8L6— DW 中文- 德国之声 (@dw_chinese) August 12, 2024


中国户籍制度是对非城市人口无理歧视的法律基础,而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要旨是保证公民在尊严、权利等各方面的平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今中国官方虽提出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但其根本用意,距离其声称的社会主义相差十万八千里。

最近中国国务院发表了一个有关"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文件。其中特别提到了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这本来是个喜讯。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户籍制度跟我们一般认为的居民登记制度不同,它是从法律上奠定了中国公民之间不公平关系基础的怪物,而且是一个残酷的怪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今户籍制度的改革(如果是真的话)就是对一个公平社会的重要贡献。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追求社会公平、维护自己的尊严,获得社会的认可,始终是人们奋斗的目标。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宣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也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各自所需的条件. (使其)享有平等的的尊严、权力和义务。


70年代时候,邓小平自知中国的社会主义远没有达到像马克思所说的那种标准,于是弄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给自己一个下台阶的说法。但自那时起,中国发展了50多年了,难道自称"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政府,依然还毫无羞愧感、继续保持着当初对城乡公民的不平等和歧视?

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不平等制度——中国当代户籍制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正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才开始了人类现代史上罕见的不平等制度,即户籍制度。众人所知,中国当代的户籍制度起始于50年代。其初衷是为了集中经济资源,来发展重工业。这是向苏联学习的结果。即便在一开始,在中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自由移动,并不是个问题。但后来,政府并不愿意为百姓起码的福利花太多的钱,同时又需要农村劳力为政府的工业化政策作贡献,于是,便把农村人口通过户口制度给固定死了。以致于在70年代安徽贫穷地区的人,到外地集体要饭的农民,因为户籍制度的规定,还需当地政府(公社)开证明。 自50年代以来,户籍制度就成了控制农村人流,歧视农民,同时也是控制每个中国人(包括城市居民)的笼子。

户籍制度是毛泽东向苏联那里学来的统治方式。苏联时期也有所谓的"布洛比斯卡" (Propiska)。在斯大林期间的功能跟中国的户口没有差别。但苏联随着以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多少还显得比中国的户籍制度稍微人道一些。譬如说,允许已婚夫妇即便一方是农村的"布洛比斯卡",依然可迁居城市,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在中国则是不能以婚姻理由随迁户口的。同时,苏联对城乡居民实行的全面免费医疗,尽管当初的现实跟政府宣布的距离比较大,但还是比中国公民尤其是农村人口在医疗、教育、福利等待遇天地之别要好不少。

中国的历史渊源来看,在中国历史上户籍制度,但大多情况下,是中国文职官僚政府一种人口统计和纳税的管理方式,如征赋派役户籍制和尔后的人口统计户籍制。现有户籍制度不平等的制度化跟此关系不大。但当今的中共则继承了历史上法家残酷的、用不平等形式对待百姓的传统, 如保甲治安户籍制。所以,当今的户口制度从管制公民、限制他们平等自由的权力上来说,跟中国的法家是一脉相承的。

笔者出生在上海,本来是个城市户口。但在17岁的时候,也算是尝到了自己拿农村户口、当二等公民的滋味。1976年,作为一个末代红卫兵中学毕业,响应了毛泽东"上山下乡"的"最高指示", 到了吉林一个农村的集体户准备"在农村干一辈子。但那时这种狂热纯是城市小毛泽东主义者的幼稚冲动。到了农村,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的活,有时为了多挣点工分,白天黑夜两份活一起干,可最后得到的一年纯收入才刚够自己买一个短波收音机。 一年过去了,晚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唯一想着是,如何跳出这个农槽。 幸亏邓小平在1977年宣布恢复全国高校考试,使得自己能够在匆匆准备后顺利通过了高考。可是,不知省里哪个高干把我的名额偷偷地给他的儿子了 - 这事我在11年后才得知。于是,我只收到一个师范中专的录取书,而不是自己报名的高校。但为了跳出农村,我咬咬牙便上了那个师范学校。 后来,四年后,通过第二次高考,才总算回到自己的老家上海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1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