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印度: 富士康重回中国:印度IT人才那么多却留不住苹果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近日,富士康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协议,将在郑州投资约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加快推动电动车整车、储能电池、数位健康和机器人产业落地。


与此同时,深圳龙华富士康工厂,开始加大招工力度,与往年相比提早了近半个月进入招聘旺季。这背后是今年苹果将部分产能又转回了中国大陆代工厂。

这意味着,富士康又回来了。


郑州富士康工厂,是全球重要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随着苹果将产能转移到国外,富士康也在美国印度越南设厂。但苹果和富士康随后就发现,现实远不如预期。

富士康美国开设工厂并不顺利。其在威斯康星州的投资计划几经缩水,申请税收补贴也被拒绝。而且,当地缺乏熟练工人,且人工成本高,再加上上下游供应商不完善,导致投产成本和难度大幅增加。

富士康同样折戟印度印度工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组装的iPhone15良品率仅有五成左右,甚至带菌。除了工人素质,基础设施落后,工业用水、用电不足,供应链零部件厂商短缺,都使得富士康未能在印度实现大规模生产。目前富士康已经关闭印度分工厂两家当中的一家。

越南也是如此。越南官员曾“鼓励”富士康“自愿”将位于越南北部装配厂的用电量减少30%,该工厂去年夏天曾因停电被迫停产。

所以,某种程度上,苹果和富士康的战略回调,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印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取代中国

软件大国转型制造业大国的困难


2014年,莫迪上台后,试图效仿日本韩国中国发展制造业的路径大力吸引外资。莫迪相继提出“三年行动计划”“七年战略规划”“十五年远景文件”,都把推进制造业放在了首位。

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中国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净值出现下降,一些企业撤离中国。不少人认为,印度越南等国,将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莫迪也在第三个任期开始之际,誓言要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一较高下。

当下的印度,已经是软件行业、服务业的“世界办公室”,但软件大国与制造业强国,差别还是很大的。


目前,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仍处于较低地位,相比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高达30%,印度仅为3%。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不但大幅低于中国,也低于越南泰国,甚至低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发电量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发电量是工业的基础。中国年发电量高达9.4万亿度,美国有4.4万亿度。考虑到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不到,这个数量不少。但印度人口比中国多,发电量只有1.9万亿度。



公路是另一个标志性基础设施。根据印度道路运输与公路部2022-2023年度年报,截至2022年3月底,印度的公路网里程为633.18万公里,但高速公路只有1.63万公里。而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2022年12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中国的公路总里程为535.48万公里,但高速公路高达16.1万公里。

更重要的是人才。中国文盲率低至2.76%。 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中国已累计2亿多大学生,仍以每年千万的速度增加,还有近百万的研究生。中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庞大,门类最全的工程师队伍。

2000年以来,中国就培养了超过6000万名各个领域的工程师。中国工程师以出色的技术能力、敬业精神、相对较低的价格在全球业界闻名。
1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64 Seconds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