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烏克蘭危機: 美媒:戰爭耗盡烏克蘭男性勞動力,越來越多女性...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越來越多的西方武器流入烏克蘭,越來越多的烏克蘭男性也從崗位上“消失”了——他們留下的空白,正不得不讓這個國家的女性來填補。


這天上午,烏克蘭東部一處地下300多米的礦井裡,工人們正忙著開采煤層。

烏克蘭女子卡琳娜·亞齊娜(Karina Yatsina)也是其中一員。年僅21歲的她滿臉媒灰,戴著頭燈,借著微弱的燈光操作著傳送帶。而在一年半前,她還是一位保姆。


“我從沒想過會在礦井工作,”亞齊娜在悶熱的隧道中小憩時說,“我從沒想過會這樣。”

亞齊娜的經歷是更多烏克蘭女性的縮影。美國紐約(专题)時報》8月20日發表長文披露,自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像亞齊娜這樣在地下礦井裡工作的女性有130人。戰爭的延宕和軍隊的動員,幾乎耗盡了烏克蘭男性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進入長期由男性主導的行業——她們或成為卡車和公交車司機,或成為鋼鐵廠的焊工和倉庫工人。還有數千人走上戰場,投入了這場戰爭。

一年半前,當時還在從事保姆工作的亞齊娜聽朋友們說,東部城鎮巴甫洛赫拉德的一個礦山正在招女工,用來填補應征入伍的男性空缺,工資不錯,養老金也很豐厚。

很快,亞齊娜便戴上了綁著頭燈的頭盔,走入了迷宮般的礦井隧道。

“他們的幫助很大,因為很多人去打仗了,已經無法繼續工作。”副礦長謝爾蓋·法勞諾夫(Serhiy Faraonov)說,該礦約有1000名男性工人已應征入伍,約占勞動力總數的五分之一。為了彌補人員短缺,他們不得不雇用了約330名女性。

紐約時報》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烏克蘭女性正在重塑傳統上以男性為主的勞動力隊伍。專家表示,烏克蘭勞動力長期以來一直帶有蘇聯遺留下來的偏見。

“人們普遍認為女性是二等、不太靠譜的工人。”基輔經濟戰略中心執行主任赫利布·維什林斯基(Hlib Vyshlinsky)說,烏克蘭女性長期以來一直被排除在某些工作之外,不僅是因為對體力的要求,還因為這些崗位對女性來說過於復雜,比如女性可以駕駛無軌電車,但不能駕駛火車,“充滿了刻板印象”。

俄烏戰事持續兩年半來,烏克蘭軍隊正面臨兵力嚴重短缺的狀況。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4月2日簽署法案,將征兵年齡下限從27歲降至25歲。在新法案的支持下,烏克蘭開展了大規模動員運動,目前烏克蘭25至60歲的男子都是征兵官員在各城市征召的“適齡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擔心應征入伍是通往前線血腥塹壕戰的“單程票”,許多烏克蘭男性終日躲在家中,以躲避街上游蕩的征兵官員。

“我擔心自己得不到足夠的訓練,然後就被調到更前線的地方,然後毫無意義地死去。”利沃夫28歲的網頁設計師米基塔說。

不過在經濟學家看來,即使女性大量湧入勞動力市場,也不足以取代所有離開的男性工人,因為流失的勞動力實在太多了。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烏克蘭雇主經歷了勞動力短缺。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戰前,有47%的烏克蘭女性參加工作。維什林斯基說,自那時以來,約有150萬女工(約占總數的 13%)離開了烏克蘭,雖然目前烏克蘭女性的工作比例高於戰前,但太多人離開了烏克蘭,以至於難以彌補勞動力缺口。

紐約時報》注意到,采礦業是吸納烏克蘭女性勞動力的主力。俄烏沖突爆發後,烏克蘭政府暫停了一項禁止婦女在“有害或危險”條件下從事地下工作的法律。現在,女人們經常出現在狹窄的電梯井中,前往礦井深處。

“我很驚訝。”28歲的礦工德米特羅·托巴洛夫(Dmytro Tobalov)說,看到一名拿著鏟子的女性從事男性的工作,確實很不尋常。

托巴洛夫在頓涅茨克東部地區波克羅夫斯克的一個礦井工作。他說,他的礦工團隊中有12名男子離開,加入了軍隊,接替他們的是十名男子和兩名女子。“她們做得很好。”托巴洛夫談到這些女性時說。

幾名女性表示,她們之所以加入波克羅夫斯克礦工作,是因為這份工作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

30歲的瓦倫蒂娜·科羅塔耶娃(Valentyna Korotaeva)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曾是波克羅夫斯克的一名店員。

她說,一枚俄羅斯導彈落在商店附近,導致店主收拾行李逃走了,她因此失業。如今,她在礦井擔任起重機操作員,負責在倉庫中移動正在維修的大型金屬機器。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6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