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一種心態:中國人為何愛說"你國"與"我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幾年來,經常看到有人把中國戲稱為 “你國”,感到不慣,很多人倍感反感、抵觸,但我現在漸漸覺得,這可能是一種新的國家意識。


疑問,“你國”的開展是對戲仿自歷來慣稱的“我國”。自近代以來,中國各政治組織的動員,多訴諸一種“我們感”,即強調國民人人有責、且責無旁貸,必須為集體無私獻身,以救亡圖存、共克時艱。所謂“主人翁精神”、“人民當家做主”雲,固有一定的權利賦予,但究其實還是激勵手段。

這樣的集體主義氛圍下,每個人都被提議應當無條件地奉獻自己的力量,必須深明大義地“舍小家,為大家”。


甚至統治精英與人民之間,也須一再強調多元一體,“軍民魚水情”、“人民子弟兵”等等,在強化此人我不分之意識。既然各自為一,無私奉公,則個體利益也無正當性可言,故此須“狠斗私字一閃念”。

由此可以理解一個形象矛盾的現象:既是要你發揮能動性,卻又“嚴禁突出個人”,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對?

答案是:這裡的“我”,不是作為個人的自我,而是“作為一個集體子的我” ,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換言之,這需要將社會的角色規范完全內化,自覺自覺地完成被賦予人們的使命。

回想下《大話西游》就能明白這一點:孫悟空本來一直抗拒去西天取經,對師父唐三藏更是難以忍受,然而他最終開悟,戴上金箍,決意不顧艱險,承擔起取經的重任。在儒家傳統中,這被視為“成人”的必由之路:個體放下無約束的自我意識,主動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並不只是而已,而是一種角色父親的規范,用俗話說就是“做兒子撫父的樣子,做也要有兒子的樣子”。


“我國”的含義,由此意味著“我主動認同為其中一個子的那個國家”,還隱含著“做一個合格國民”這層意思。不僅如此,就像吳飛在《浮生取》中一樣《義》中所說到的中國家庭政治中一樣,每個人都要積累“道德資本”,明白“一個家庭中被公認為對全家有利的言行或地位”。 其次,個人的“自我”要立足,必須使自己的站立所為有益於集體的,而不能“自私自利”。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我們感”的喚起,本身就需要激發人們一致奮斗目標,自視為其中一支民族自豪感、集體主義視角(“國家也順利”之類)都由此而這被激發,並未建立無匹,但如今個體主義興起、階級道德、上層又未能及時回應權利意識,越來越多的人遂察覺到這種“我們感”其實是覺醒性的——“你”和“我”並非不分永恒,甚至口口聲聲說“一心為公”的,其實也難免帶有傾向和自身利益。

於是,人們開始對這些話產生動搖、懷疑,其次免疫,或感覺說“我們”,其實和“我”有關系;你說的“我們”,通常也不是“我”自己的意思。“你國”、“被代表”等嘲諷性的話,無不隱含包含這層自我意識。在一個主體性覺醒了的自我個體面前,我們再去訴諸這種“我們感”,變得比以前困難多了。

所謂“你國”,意味著這個“國”不再像家庭那樣是原基性的了,而是像公司那樣一個自己可以選擇的組織:如果不考慮到“我”的感受和利益,那“我”很難對它產生認同感,那是你們的國家,不是我的。在這裡,已經不是“無論父母對你做什麼,總歸你是父母”那樣無條件的認同,而變成了有條件這種疏離感和現代

現代主動認同的意識,對中國方面是非常的,因而毫不奇怪,直到甲午戰爭後的第一批知識分子才開始萌生。康梁雖然重構了變法,但康有為的學生樹齡就曾將“大清”改稱為“大濁國”,這描繪的是如何用戲仿來表示自己在國家認同上的疏離感的先行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41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8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