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媒:抛弃幻想!25项涉华法案触目惊心....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美国国会“反华周”共通过25项涉华法案,美国两党仍互批对方“对华不够强硬”


中国媒体观察者网报道:自当地时间9月9日起,在结束了六周夏季休会期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开启为期一周的“中国周”(China Week),密集表决数十项与中国有关的法案,在大选前仅剩下三周会期之际,可谓是疯狂掀起了一阵“反华妖风”。

中国周”落幕后,美国国会众议院中的“最反华团体”——“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下称“中国委员会”),甚至细数起“战果”。据该委员会宣称,此番通过的涉华法案多达25项,要以这些关键立法来保护美国人免受中国构成的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和技术威胁。


尽管美媒普遍认为,此番涉华立法行动获得了两党的共同支持,但仍有民主党人直言,有些法案实际未经两党协商而被强行通过,“中国周”的许多内容都是徒劳。不过,无论持何种立场的美媒都认同,共和党领导下的众议院搞出“中国周”,实则是在大选前以“对华强硬”之姿对抗打压民主党的一种选票策略。

有意思的是,此时美国两党还上演了一出“互喷”戏码,就在被共和党人集体扣上“对华软弱”的帽子时,还有民主党人跳出来反咬共和党人“不够硬”,并宣称“中国周”一无是处,对中国太过软弱无力。

专家认为,此时美国国会密集讨论涉华法案,是想在大选日益临近之际杯葛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时也是共和党试图在外交层面阻击民主党候选人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国会意图与拜登政府争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权,双方乃至两党之间围绕对华政策的竞争同样日趋激烈。专家还提醒,面对美国国会癫狂的“中国周”,“良好外部环境”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争取。

25项涉华法案,光看名称就触目惊心

当地时间9月12日,“中国委员会”在其网站发布了一篇“回顾中国周”的新闻稿,其中罗列了这一周在众议院所通过的25项法案及其相关内容。

其中,一部分法案获得了“中国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州共和党籍众议员约翰·穆莱纳尔(John Moolenaar)的“直接背书”,他在众议院针对这些法案均作出了表态,包括这八项:


“生物安全法案”、“反制中国无人机法案”、“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案”、“保护美国农业免受外国对手侵害法案”、“国土安全部限制孔子学院和中国相关实体法案”、“结束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主导地位法案”、“打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意影响基金授权法案”、“科技协议强化国会通知法案”。

根据“中国委员会”2023年12月发布的“经济报告”和2023年3月发布的“涉台报告”,众议院还通过了七项与之政策建议相一致的法案:

台湾冲突威慑法案”、“防范经济间谍法案”、修订“研发、竞争和创新法案”的法案,以澄清外国的定义,以限制外国人才的恶性招聘,以及其他目的、“外国对手通讯透明法案”、“出口管制执行和加强法案”、对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中关于政策声明的部分进行修订、“远程访问安全法案”。


此外,“中国委员会”还宣称,众议院通过了一些其他重要的立法,以保护美国免受中国的影响,包括:

“路由器法案”、“中国货币问责法案”、“制裁名单协调法案”、“香港经贸办验证法案”、“保护全球电信法案”、“太平洋伙伴关系法案”、“通过提高出口管制透明度保持美国优势法案”、“保护美国创新和经济安全免受中国侵害法案”、“未经参议院批准不签署世卫组织大流行防备条约法案”,以及一项内容强调美国日本韩国三边合作重要性的决议。

这些“反华法案”,大致可分为这三类

众所周知,共和党目前主导着众议院议程,“中国周”的大部分法案由共和党主导,但美国媒体普遍认为,这些法案获得了两党的共同支持,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票就能通过。通过的法案还必须获得参议院批准,才能送交美国总统签署成为法律。

美媒称,这些法案旨在以多种方式针对中国,包括重启类似“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的新计划、进一步限制美国高校中的孔子学院。此外,这些法案还试图紧盯中国生物技术、禁止中国大疆无人机、协助台湾对抗中国大陆、限制中国人购买美国农地、推动立法措施关闭香港经贸办、限制对中国制造电池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赋予美国国会“监督”世卫组织的进一步权力等等。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