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一場席卷名校生的心理困境,正在蔓延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大家好,我是Icey,從業多年的心理人。


在我接觸過的孩子和成年人中,有一類很特別:明明客觀評價上已經很優秀了,但在主觀評價上卻總覺得自己根本配不上這一切。

很多「別人家的孩子」跟我說過,哪怕進入了斯坦福、劍橋等名校,卻發現身邊的人特別優秀,總覺得自己是僥幸——


可能只是招生官搞錯才錄取了我,總有一天有人會發現這個事,我覺得自己像個騙子,得更努力才行,一天都不敢停下來,為此惴惴不安。

心理學有一個專門名詞冒名頂替綜合征the impostor phenomenon,形容這種自己冒名頂替了別人的成果而焦慮的微妙情緒狀態。

這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讓無數人陷入內耗的負面自我否定傾向,越是渴望優秀的人,越容易被拿捏。



■來過谷雨直播間的不少名校生都提到了這種心理狀態,隨便一搜社交媒體更是不少學生現身說法。

冒名頂替綜合征

冒名頂替綜合征的被提出,源於兩名研究人員的親身經歷。


保琳非常優秀,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因為出彩的表現而登上了當地報紙,她還是家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

但即便每次都能考A,我卻總覺得自己考砸了。無論取得什麼成就,她總是自我懷疑,覺得自己是個「騙子」,懷疑自己獲得的成就都是以某種方式欺騙了其他人而得到的,這種感覺一直困擾著她。

直到成為文理學院Oberlin College的助理教授後,保琳與同事蘇珊娜聊起,驚訝地發現蘇珊娜也有共同的「欺詐感受」。


當把范圍擴大到學生,她們發現很多人感覺在才華橫溢的同學中自己是「冒名頂替者」,她們將觀察到的感覺稱為「the impostor phenomenon」(冒名頂替現象)。



■這本書分析了冒名頂替綜合征的很多成因,不妨對號入座

為了深入研究,她們花了5年時間采訪了150位「成功」女性,大學生、教職員工;法律、護理和社會工作等領域的專業人士等。

結果發現,盡管她們都取得了客觀上的不錯成就,但很少有人相信這是因為自己的能力。都有強烈冒名頂替感,如認為能力被同事和管理者高估,甚被錄取是招生評分的時候出錯了等。

這種感覺不分性別。哈佛心理學家艾米·卡迪就曾收到過數千封表達自己有冒名頂替感的來信,其中有大約一半是男性。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