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這種死亡率超高的精神疾病,正在悄悄找上中國女性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直角肩,螞蟻腰,反手要摸到肚臍眼;天鵝頸,竹竿腿,腰窩上面是馬甲線。


如今在流行文化的大肆渲染下,“瘦即正義”成為了一種難以撼動的審美信仰。“管住嘴,邁開腿”不再僅僅是減肥的權宜之計,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追求健康體態、抵抗歲月痕跡、提升個人魅力的生活哲學。

隨著流行文化的推動與科學研究的深入,“節食”這一概念被賦予了多重意義。它既是管理體重、塑造身材的有效工具,也是促進身體健康、煥發青春活力的關鍵所在。


但很多人忽視了一點:“節食”和“厭食”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之間卻存在著 6 倍的死亡率差距,以及可能使人們陷入漫長且難以擺脫的心理與生理困境的風險。

厭食症女性死亡率

是同齡女性的 6 倍

節食,通常被視為一種可控且普遍的飲食管理方式,旨在健康減肥;而厭食,則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和行為障礙,是神經性厭食症的核心特征。

據綜合分析 36 項研究所得,罹患厭食症的年輕女性,其面臨的死亡風險竟高達同齡女性的 6 倍,且病程越長,風險越高。這一驚人的事實揭示了神經性厭食症的致命性,它如同隱形的利刃,悄無聲息地懸掛在患者的生命之上。

令人痛心的是,盡管神經性厭食症的死亡率和破壞性高得讓人膽戰心驚,卻仍舊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和廣泛關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節食”作為時尚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使得許多人陷入其中而不自知。他們可能每天都在堅持所謂的“節食”,卻渾然不知“厭食”的陰影已經悄然籠罩。


雖然“節食”不是“厭食”的原因,很多采用“節食”作為飲食方式的人,不一定就會被“厭食”纏上。但是“節食”卻是“厭食”最好的偽裝和掩護,它以一種看似合理、健康的方式存在,使得“厭食”行為得以隱匿,不易察覺,迷惑了他人,困住了自己。



當我們放棄高熱量的漢堡炸雞,拒絕高糖分的可樂、奶茶,減少高碳水的米飯、面條,轉而選擇蔬菜水果、優質蛋白、全谷主食時,我們確實是向更健康、均衡的飲食生活邁出了重要一步;


當我們有意識地減少每次進食的分量,控制每天進食的次數,甚至嘗試采用過午不食或定期辟谷的輕斷食方式,我們無疑是在遵循科學研究中的飲食原則,旨在優化身體的代謝功能和進一步提升健康水平;

當我們開始精確計算飲食熱量和卡路裡,仔細查看所有食物的營養成分表,嚴格把控食物種類和來源時,這一系列行為也並未偏離健康飲食的范疇,反而體現了對飲食質量的更高追求和對自身健康的負責任態度。

但恰恰是因為這些看似“幹淨飲食”或“健康飲食”的正常且合情合理的行為,有時卻可能掩蓋了神經性厭食症患者所表現出的特定症狀,比如明顯的體重下降、極端的自我挨餓、過度的在意身材,以及缺乏靈活性、呈現僵化性、保持極端性的飲食模式。

因此,從飲食方式和飲食風格的角度,當局者意識不到“這可能是個問題”,旁觀者也意識不到“是不是出了問題”,難以識別“厭食”的蹤影。

更重要的是,通過“瘦骨如柴”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厭食”,是對神經性厭食症最大的誤解和偏見。雖然神經性厭食症的診斷標准總是包括明顯的低體重,但《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對這一診斷標准做了進一步澄清,強調神經性厭食症並沒有特定的體重界限。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僅因為一個人“不瘦”,就否認“厭食”的可能。實際上,微胖或體格大的人也可能患有非典型神經性厭食症。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6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14 秒